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bqxiong@126.com
让学龄前儿童使用教育移动应用,是打着创新旗号的“反教育”,既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视力发育,也不利于他们培养学习习惯。
2月,北京市教委下发通知,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选用未经备案的教育移动应用,面向学龄前儿童培训的教育移動应用一律停止运行。
去年中办、国办发布的“双减”意见要求,各地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面向3—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
按照北京市教委通知要求,所有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类App,不论是进行学科类培训,还是进行非学科类培训,都必须下架,不能再运行。这会是接下来各地治理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的必然选择。
简单来说,不论是幼儿园,还是校外早教机构,都不得采取线上方式,利用教育移动应用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教育和培训。对此,有些人不理解,在互联网时代,为何不能由老师和家长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严格落实幼儿园去小学化,可以禁止幼儿园和校外早教机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小学化学科知识教育、培训,为何还要禁止利用线上方式对孩子进行艺术、体育教育和培训呢?
这就要分析使用教育移动应用对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了。
在线上教育“风起云涌”时期,一些进入早教领域的机构,开发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移动应用,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创新产品”,还宣称这可以带来早教变革。而这种“创新”,除了逐利追求商业目的之外,并无任何教育价值,甚至可以说是“反教育”。
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全国大中小学开展“停课不停学”。当时,教育部明确提出,小学低年级阶段与学前教育阶段,不适合开展在线教育,可是却依然有幼儿园和校外早教机构合作,向学龄前儿童提供在线教育课程。这貌似通过在线教育,让孩子过得很充实,实则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视力发育,也影响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为14. 3%,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儿童过早接触电子产品,缺乏户外锻炼。如果不对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进行限制,我国儿童的近视率很可能会继续飙升。
另外,从在线教育的实际效果看,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儿童接受个性化、互动性差的在线教育,效果也并不好,往往需要家长扮演教师的“助教”角色。这就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利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甚至让学生从小就沉迷手机,不再对其他事物感兴趣;二是导致家庭教育的职责异化,家庭教育的基本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可若幼儿园要求孩子使用App学习,这就使家庭教育变为知识教育,既增加了孩子的负担,也增加了家长的焦虑。
近日,教育部发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旨在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求,促进师幼有效互动,构建家园共育机制,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指南》提出,要保证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这都指向3–6岁儿童的保教,不能让儿童直接使用教育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