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朱义禄
(1.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2.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83.5.12 张岱年先生讲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剖析
天人合一有一个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天人这两个名[词]对举在春秋时代即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产的名言中,把天人对举,“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把天道与人道分开。
春秋时认为,天体运行、日月星辰的变化与人间祸福的关系叫天道。天文学与迷信(占星术)是合在一起的,子产把天道与人道分开,不同于传统观念。
孔子的天很复杂,有二层的意义:
一是最高的主宰,一是广大的自然。
孟子讲性善论,善从天来。孟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始祖。尽量了解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本性,知道本性是什么,就可知天。孟子的话简单,无详细介[解]释。心是思维的作用。
一方面是“耳目之官”,一方面是“心之官”则思,把心与思维联系起来,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对以后产生很大影响。心思维什么?思维是为了懂得礼义、伦理道德。他肯定人的“耳目之官”“心之官”有一致的地方,即都肯定人的道德伦理,这就是人的本性。他讲的性,即人的特点,即人与别的动物
不同之处,即礼义。他肯定人有道德本性,肯定人的社会性。礼义用思想思之可以得到,反之则不然,而这种思维是天所给予的。
行政合同具有行政和民事双重性,使其在责任承担上也具有双重性。笔者认为,行政合同的救济,应根据行为性质的不同而实行不同的救济方式:
孟子的天有二重意义:
一是最高主宰,一是最高原则,义理之天。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不易理解,原意指诚实无欺,说话与实际情况、内在思想一致。孟子的“诚”,是指天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四季更替,这就是天之“诚”。“诚”表示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又用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来表示客观规律性。《中庸》有类似孟子的话。圣人的行为完全合理,从容不迫,就是“诚”。究竟孟子抄《中庸》还是《中庸》抄孟子?这很难下结论,但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则是肯定的。
很多人认为孟子是主观唯心主义,我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因其最高哲学范畴是“天”而不是“心”。
庄子的天意义比较明显,指大自然,无主宰意义。他认为,懂得天之所为、人有什么作为,这就是最高的认识了。他区分天人,不要用心来背弃“道”,不要用“人”帮助“天”,一切顺应自然才好(见《大宗师》“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对庄子争论较大,我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
“无以人灭天”,反对穿牛鼻子。庄子的思想理想还是人与天合一,最高修养境界是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才是圣人的境界,这是一种神秘主义境界。
荀子批评庄子,认为他光讲自然,不讲人的作用。庄子一方面区分天人,另一方面又统一天人。荀与庄相反,讲天与人分开,则受庄子影响,天道与人事无关系。了解天与人的区分,为“至人”,这反对孟子。“制天命而用之”,表明他与孟、庄的不同。
讲荀子天人相分,这一流行观点不确。荀子讲天人之分。“相分”是说天与人完全割裂开来,但荀子认为天与人还是有联系,人身中也有天,如“天官”“天君”,“天地生君子,君子立[理]天地”,这表明天与人还有一定的联系。
《易传》是孔门再传,或三传弟子的著作,时代在战国。《易传》把天与人看作既有统一,又有区别的统一体。《易传》认为六爻中包括天、地、人三道。它讲天与人的区别。“一阴一阳之谓道”,对立的互相推移、互相转移是最根本的规律,涉及到对立统[一]。
“显诸仁”,自然生成万物,会产生有仁义的人。
“芷[藏]诸用”,里面包含一个微妙的作用。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生出天地万物既有好的,又有坏的。不象[像]圣人只要好的,不要坏的,天道与人道不一样,人道在圣人那里只要好的。
阴阳、柔刚、仁义——天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圣人起什么作用?调整自然的作用,使有好有坏的万物都变成好的。圣人对自然的作用是对天地加以一定限制,使万物全面地成就起来,这就是最高的原则。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道[宜]”。道——作“过程”,对自然变化的过程加以裁剪、辅助,人的作用就是调整自然变化,使它往好改变,这样的人才是圣人。
大人讲“先天”“后天”。“先天”是指开导自然,这是在天没有发生变化时,要开导自然;天地有了变化以后,就要遵循自然的变化。讲天人的互相配合。“裁成”“辅相”“先天”“后天”,讲人对自然的变化加以调整,使天人互相协和,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庄子讲顺应自然,荀子讲改造自然,《易传》站在中间,既顺应又改造,不偏于一端,比较全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