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区府路小学 焦红亮
语言素养在教学环节,可以看作语文素养,与语文学科素养不同,其是一种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知识、语言累积、语言应用能力、语言学习方法和习惯。针对高年级学生,还需要突出其语言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故此,语言逻辑的培养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其提升途径绝不单一地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是处于学生在语言应用环节的方方面面。但就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对语言素养的培育误区,造成了大范围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语言发育与语文素养的形成越发困难。故此,本文将从语言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育误区的分析角度出发,结合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结合实情的具体教育方法,探究语言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升策略,为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能力成长需要奠定基础。
语言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语言知识、语言累积、语言应用、语言学习方法、语言习惯、语言思维与人文素养等。而其在小学阶段的语言素养培养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全部适用的过程,学生的语言素养能力成长应尊重螺旋式的向上成长的过程。例如,在小学低段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针对语言素养,教师首先应当注重的是学生的语言知识教学与语言知识累积。随着我国教育政策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一二年纪已经成为学生知识与阶段性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是通过学生基于对拼音的理解,开始逐步认识和掌握生字,其中包括字体结构、笔顺与生字组词,只有在学生具备语言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才能逐步产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方法,以此形成自主的语言适用习惯、语言思考习惯,并通过自主性思考与使用语言的习惯,逐步拓宽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见解与较深的理解层次,最终形成符合心智发展需要的人文素养,以此促进语文学科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根本需要。而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对语言素养的具体内涵进行具体的学习讨论,由此形成的是,针对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将语言素养的基本内容在不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统一的适用,由此造成了在语言知识学习与累积的部分,学生并没有熟练掌握,而在超出学生年纪的培养范围部分,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素质培养,最终导致学生的年纪成长与语言能力素质培养并不均衡。
对于小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要在切合语言知识的输入部分与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出部分两个环节,进行语言成长环境的塑造。从语言成长环境的重视度来说,其不只针对教师在课上的整体教学环节,其中还包括学生在课下与课外的语言应用部分。比如,学生基于语言知识与同龄人或教师之间进行的沟通交流;基于游戏娱乐与高年级或低年级的朋友之间进行的沟通交流;基于传统文化道德素养与长辈进行的沟通交流等。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在校内合适的语言成长环境,同时要特别重视学生在校外的语言环境,及校外环境对学生语言学习效果的影响,日常教学中常见的就是原生家庭环境对学生语言使用表达习惯的影响。教师要始终明确,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水平发展还处于建设期,其社会经验与阅历十分有限,而其语言的稳定性和接受程度都比较低,而不好的语言积累与语言使用习惯往往会在这一阶段给予学生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同时,对校内的语言环境来说,教师还要注意在日常课程的教授时,注意凝练教材文章中的核心关键词,帮助学生通过提炼关键词感受文章表达中所蕴涵的美感。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汉语的学习本身就是基于时代传承的角度下不断进行发展的整体过程,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若通过教学,学生无法感受并理解这份魅力与之覆盖的文化底蕴,那么也会造成学生语言素养能力的逐步降低。总结来说,不好的语言环境会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造成影响,而好的语言环节如果不具备与学生能力层次情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依然会在学生的语言素养的成长环节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教师对语言成长环境的重视,应当是在结合家长的情况下,立足全局角度,从整体上分析适合学生的语言成长环境的塑造。
在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理论结合实际,从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过程中,从社会属性层次去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而对小学教育而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将所学知识通过不同的语言训练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在持续使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但针对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来看,虽然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小学课堂在不断地朝着以学生为本,突出知识的灵活应用角度发展,但应试教育仍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在学生语言训练中的主要做法还是通过将教材知识与课外作业结合,以此巩固语言知识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影响程度。最终造成的影响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不均衡,很多学生愿意通过书写的方式,将所见所闻进行书写记录,但在表达上思维过于跳跃,语言组织无序,往往针对简单的问题,在表达的过程中通过拓展显得不具备重点。同时,现阶段的语言训练方式,局限了学生对语言使用的思考,学生在语言具体的使用环节,往往只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清晰地进行表达,但对教材以外,生活以里的部分因为缺乏认知与理解,在表达时往往无法有效组织语言进行描述,部分学生还会因此产生自卑的心态,越来越不愿意表达。同时,将学生的语言训练内容板块局限在教材书本的框架内,很难让学生结合实际,产生对语言学习的自主探究性思维,阻碍了学生自主表达能力的提升与语言逻辑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语言训练时,要打破传统教育中由应试教育影响下的教学模式,整体考虑教材与课外两个部分,从语言应用的实用性角度,在基于学生生活表达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达层次与表达内容。
小学低段是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素养的培养方面,这部分学生的基本特征是,对拼音与生字的学习仍处于通过实践进行过渡的阶段,对口语表达部分来说,已经基本熟练掌握了正常语序与一般语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使用,但对内容的修饰与扩展的能力,需要通过认知的补充与日常交际联系不断增强。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心智思想并不成熟,语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语言素养培养影响最大。
小学中段的学生,即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对语言基础知识的储备上,已经达到独立阅读并产生独立语言思考与思考习惯的阶段。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自我语言使用的判别意识,并通过对生活与学习的认知补充,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其书面表达能力往往低于口语表达能力,因此,针对小学中段的学生,教师应通过语言实践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语言思维与语言使用习惯,并通过书写中提纲挈领式的练习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针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处于小升初的最后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已经具备了对语言学习的基础知识储备,具备了独立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并且已经建立了较为丰富的语言表达习惯与思考习惯。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的特点来说,其主要在语言素养的培养阶段,需要进行有关人文素养与语言表达情感的培养与练习,在学生通过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更为生动的表达效果,以此引导学生自身情感的良好发展。
针对现代教育来说,对小学生语言环境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让互联网传媒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更多的信息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传递到了日常生活中,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自身理解能力与判别意识的有限性,导致其无法将语言信息在基于过滤、筛选的情况下进行接受。二是社会经济压力发展加剧,原生家庭环境中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法给孩子提供符合其心智发育情况下的语言练习环节。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语言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长期处于混乱的状态中。而针对良好语言环境的营造来说,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贴合言教、身教与境教的方式,通过口语表达、肢体语言与语言氛围的塑造,保证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良好语言环境。例如,在带领学生对《在牛肚里旅行》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结合故事的发展背景,制作简单的牛胃层次的小道具,通过在教学中扮演“青头”“红头”两只小蟋蟀的情况下,通过环境塑造、肢体语言与结合教材中故事主线的发展情况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语言表达的立体环境下,不断发展其听视感官。并在这样的方式下建立符合课程背景的语言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切换,让学生逐步建立其自主语言环境的创设能力,并不断发展。除此之外,在课外语言环境的创设中,尽可能通过家长会联系家长,从现代教育语言环境对儿童成长的角度,引导家长思考,在理念更新的过程中,促使家长改变,并在家长和学生的同时作用下,有选择地对外部语言环境与语言内容进行接收,以此确保在学生的语言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其良好语言环境的塑造。
对于语言训练方法来说,其规范性依据来源于不同年级学生的重点培养要求。教师在规范语言训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语言认知情况、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独立自主的语言思考能力,有针对地进行语言训练。比如,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应当在语言知识积累与语言认知两个板块上,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训练的方式既要保证传统语文教学中针对教材内容核心进行的教学与联系,还要通过课外的延伸部分,让学生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在立足生活的基础上,有层次地进行语言表达,以此满足学生在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对丰富语言知识的补充。而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在整体教学中围绕基础知识的部分创设出更多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情景。比如,在将有关素质道德的场景还原在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扮演加深对语言使用场景的理解。而针对书面表达的部分,教师在授课中要通过建立问询式的沟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进行写作练习,在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中,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创造性。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对其语言表达层次与人文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在语言素质培养过渡阶段的核心,要让学生通过他人的表达、自身的表达,逐步产生语言情感,并在内心的主观情绪影响下产生共情心态,以此促进其在语言素养的提升中具有丰富层次。
在小学阶段,虽然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文章作品的选取中往往以删节或选段居多,但学生在这一时期已经解除了不同文体的学习,比如散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等。而针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教学提升来说,教师要善用不同文体,根据教学目标,不断丰富其日常授课中的教学手段。如,针对文体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帮助学生从感官刺激上引发语言表达情绪;通过学生诗歌模仿写作,促使学生的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以网络信息技术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丰富课堂表现等。例如,在对《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进行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纪录片或其他艺术家对这篇文章的朗诵视频材料进行播放,让学生在声音环境的影响下,首先共情于这篇文章,再从实际的课堂朗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热情,更是通过实际材料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到在口语表达环节,因语音语调的切换、音色音质的不同,可以起到的影响力也是不同的。给予学生更多的语言表达场景与效果的展示,让学生在课上通过演讲会、辩论会、说明会等多种语境,不断熟悉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各种可能,以此满足其自身的语言素质发展需要。
总之,语言素质培养需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整体环节,将其与语文教学本质相连,与日常生活交流实际相连,与其他学科知识理解相连。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语言素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