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塔的历史演进

2022-04-09 15:56叶苗
北京纪事 2022年4期
关键词:木塔楼阁古塔

叶苗

在中国辽阔美丽的大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古塔的踪影。这些千姿百态的古塔,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他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然而,在我国早期的古代建筑物中有楼有阁、有台有榭,却没有塔。原来塔这种建筑并不是我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

想要欣赏塔,首先要知道所看的塔属于什么时代的塔。将塔放进年代,才能更好地了解所看之塔为何有这样的建筑形制,又为何在此地建塔。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我国现存古塔、古塔遗址的调查分析得知,古塔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东汉到唐朝初年,为古塔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印度的塔开始和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互相结合,是不断磨合的阶段。

佛教初入中国时,势必要在迎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改变其本来面目。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建筑已经没有实物,但是我们借助文献记载得知,中国最早期的佛塔,主要是楼阁式的建筑。《三国志》《后汉书》均记载汉末修筑的徐州浮屠寺塔是一座大木塔,顶上有九重铜制的塔刹,重要阁道的塔身层数也不会太少。

伴随洛陽城东,中华第一寺——白马寺的兴建,中华第一塔——白马寺齐云塔诞生。佛塔于东汉永平十二年(69)三月初一动工,次年十二月初八日完成,塔高九层,高五百尺,“珠宫幽邃,遥瞻丈六之光,悉堵凌云,依稀尺五之上”,“及若岳峙,号曰齐云”,就此开启了中华佛教崇尚绕佛塔礼拜的根源。

从东汉开始,除了一些特殊的礼制建筑之外,自战国至西汉一直流行的高台建筑逐渐为木构高楼所替代。正是各种各样的木构高楼,构成了东汉建筑的时代特色。此外还要看到,秦汉时期的帝王、贵族普遍热衷于求仙望气、承露接引等事,根据“仙人好楼居”的说法,至少在汉武帝之时就已经出现了高达50丈的井擀楼(即用大木实叠而成的高楼),用于求神迎仙。所以木构高楼不仅是当时最显高贵的建筑,同时也是颇具神秘性的建筑,把佛塔(萃堵波) “嫁接”其上,在当时,实在是一种非常有利于佛教传播的选择。

汉代的佛塔虽然已无实例可寻,但我们尚可从河南故县出土的陶楼和甘肃武威出土的陶碉楼形态中可见其大概。这种由构架式楼阁与萃堵波结合而成的方形木塔,自东汉时期问世以来,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而不衰,成为此一时期佛塔的经典样式。这里顺带要提的是,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亭阁式塔,它们虽然也是萃堵波与中国原有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但并不是该时期佛塔建筑的主流。

从唐朝经两宋至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两宋时期古塔的建筑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了,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阁楼式、密檐式、亭阁式塔正值盛年,花塔和宝箧印经塔又现异彩。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的最后阶段。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

根据文献记载和实物考察得知,早期的木塔平面大多是方形,这种平面来源于楼阁的平面。隋唐以及以前的砖石塔,虽然有少量的六角形、八角形塔,甚至还有嵩岳寺塔十二边形的特例,但是就现存的唐塔的情况来看,大多还是方形塔。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强国,历时近300年。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前发展,在我国塔史上掀起第一次高潮。其主要分布在陕西长安、河南嵩山、山西地区、山东历城、北京房山、云南等地。

唐代塔平面基本都是以方形为主,建塔材料以砖、石为主,式样有楼阁式和内部空筒外部密檐式。无台基和基座,塔身从基础砖砌到地面之上。塔身光而平,不做任何雕饰。第一层比较高,二层以上塔身逐步缩减,塔檐自中间向上下各部位都有收分,外观轮廓具有弯曲的旋律,姿态十分优美。唐代塔内部都做木楼板,然后用木梯上下。当遭大火或地震时,常把木楼板烧光或毁坏,变成为一个大型的砖筒。所以说唐代塔内部结构称之为“空筒式结构”。当然,唐代也有少数的其他类型的塔,诸如平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

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大量唐代佛教寺院壁画多是反映西方极乐净土辉煌、欢快的景象。在正面宫殿的两侧各耸立着一座楼阁式佛塔,底层犹如高大的基座呈锥体形,正面开火焰券门。单层塔体完全是楼阁建制,平座围栏,廊柱开间,上檐飞翘。顶部四角攒尖,树立塔刹且链索系四角。这表明了在实例中十分罕见的楼阁式木塔实际是古代佛塔的主流,反映了印度塔和中国重楼融合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同时唐代以后,寺塔布局发生了巨变,出现了在大殿前建双塔或一塔一阁并峙等过渡形式,在壁画中已得到显现。最可惜的是这些瑰丽的唐代寺院建筑在华夏大地上没有任何遗存了。唐代佛塔的典型代表当数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但入宋以后,六角形、八角形塔很快就取代了方形塔。塔之平面的变化,首先是建筑工匠们从长期的造塔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所致。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高层建筑特别是砖石结构高层建筑,极易在地震中受到破坏。古代工匠们从对地震受损情况的观察中,已经认识到了建筑物的锐角部分在地震中因受力集中而容易损坏。但钝角或圆角部分在地震时因受力较为均匀而不易损坏。所以处于使用和坚固两方面的考虑,自然要改变古塔的平面。其次,为适应人们登塔远望的需要,也是古塔平面发生变化的原因。木塔虽为方形,但却便于设置平座,使人们能够走出塔身,凭栏周览。改为砖石塔后,平座就不能挑出太远,人们走出塔身便很困难,而且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改为六角形或八角形后,不仅能有效地扩大视野,而且还有利于减弱风力,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由于社会风习的变化,唐与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在审美特征上也有了明显的差异。大致来说,唐时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装饰,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简练而明确的线条,稳定而端庄的轮廓,亲切而和谐的节奏,唐塔表现出来的是唐人豪放的个性和气度。而宋人却是追求细腻纤秀,精雕细琢,柔和清丽,所以宋塔的艺术便在装饰的、表现的、外在的方面开拓新的境界,极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轮廓变化和颇有俗艳之嫌的形式美。至于与宋对峙的辽和金,则是在唐风宋韵的混合当中,谱写了中国古塔的黄金时代里又一辉煌篇章,宗教内在的感染力,是造塔者极力要表现的唯一主题。

从元代经明代到清代,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喇嘛教的传播,瓶形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这种带有强烈异域风格的塔,长期保持了它们那庄重硕壮而又丰满的造型。从元至清600年间,这种塔形的主要变化,是其塔刹(即“十三天”)比例的变更,从元代的尖锥形,发展成为直筒形。明代以后,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塔形式而来的金刚宝座式塔又和喇嘛塔一起,推动中国古塔的建造出现一次回光返照般的高潮。然而,从整体来看,从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佛塔的建造却处在不断衰落之中,而各种与佛教关系不大的文峰塔、风水塔却大量建造,精品不多,不少是粗制滥造的,审美价值也大打折扣。

天宁寺舍利塔

猜你喜欢
木塔楼阁古塔
杨晓利:三十年拍摄古塔三千座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佛光秘塔 匠艺之承 记养心殿佛堂木塔的修复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应县木塔葬书中的“木奴”与“天牛”考
亭台楼阁知多少
应县木塔秘藏中的辽代戒牒
景州古塔
郑州:东方古塔博物馆
古塔形变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