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4-08 11:33李新正黄安群
现代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血清型毒株雏鸡

李新正 张 潇 黄安群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禽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家禽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该病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近年来,该病在国内广泛流行,且病毒变异快。蛋鸡早期感染该病引起输卵管幼雉化,形成假母鸡[1],肉鸡和蛋雏鸡感染该病引起支气管栓塞。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特点

1.1 易发生变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的冠状病毒属成员,是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有较强的变异性,特别是S1基因序列易出现变异[2]。当前已分离出60多个血清型,均能够引起易感鸡的气管、输卵管或肾脏等部位发生病变。

1.2 不同毒株的器官亲嗜性存在差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不同毒株的器官亲嗜性有明显差异,如有的毒株引起雏鸡出现呼吸道症状,有的毒株能引起肾脏肿胀和尿酸盐沉积。以对组织的亲嗜性和引起病变的部位来分型,毒株可分为呼吸型传支、肾型传支、生殖型传支和腺胃型传支等,致病型与病毒间交叉保护没有相关性。

1.3 血清型众多

将病毒和特异性抗体混合反应,混合物接种在鸡胚、气管环细胞或肾细胞,经体外中和实验可确定其血清型。目前国内外分离到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血清型已超过60个。不同鸡传染性支气管病毒血清型之间几乎没有交叉保护[3],因此,一些可能获得疫苗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随着新变异体的出现而失去意义。

1.4 基因型众多

利用PCR技术分析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S1基因序列,若两个病毒S1基因序列同源性大于95%认定为同一基因型,同源性低于85%认定为不同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疫苗保护率差异较大。近十年,国内用H系列疫苗免疫后的鸡场,仍能分离到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超过百种,说明经典H疫苗对国内流行变异株防控效果较差。

2 免疫和疫苗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首免时间

免疫接种是防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主要措施,被动免疫(如母源抗体)只能减轻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的症状,不能阻止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呼吸道[4]。本病引起养殖场的损失主要发生在雏鸡阶段,因此必须做好雏鸡的预防接种工作。有专家提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的重点是尽早做好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株占位性基础免疫,即1日龄喷雾免疫或点眼滴鼻免疫[5]。通过1日龄喷雾免疫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后,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明显减小,形成假母鸡和支气管堵塞的病例明显减小,说明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的早期使用对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防控十分重要。

2.2 疫苗选择不当,流行毒株和疫苗株差异大,免疫效果差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血清型和基因型众多,且新的血清型不断出现,不同血清型之间彼此交叉保护力低,增大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的难度。目前市场常见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有麻株(H系列苗)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变异株。H系列疫苗和流行野毒株血清型差异较大,导致H系列疫苗免疫效果差。

2.3 过早使用H52疫苗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52弱毒苗,毒力较H120强,H52活疫苗仅供1月龄以上鸡使用,1月内雏鸡不能使用。首免时使用H52弱毒苗,雏鸡的反应大,甚至会出现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症状,导致产蛋期个别鸡输卵管不发育或发育幼稚化,开产后出现假母鸡现象。

2.4 免疫方法和免疫技术不过关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亲嗜器官主要是呼吸道,首免应采用点眼滴鼻或喷雾免疫,这样可在雏鸡的呼吸道粘膜上产生抗体,当病原进入时,抗体直接杀灭病原。有的养殖户为了省时省力,首免采用饮水免疫,呼吸道黏膜无法产生抗体,影响了免疫效果。新支二联冻干疫苗配制后应在半个小时内用完,时间过长会导致疫苗滴度下降和疫苗免疫失效。

2.5 乱用疫苗导致重组

在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过程中,有的养殖户未考虑当地该病流行毒株情况,乱用弱毒活疫苗,甚至几种弱毒活疫苗混合使用,导致疫苗毒株重组,形成新的毒株。已有研究表明,两种不同疫苗毒株在同一鸡群中同时使用时,它们经过组合形成了新毒株[6]。

2.6 忽视成年鸡的防疫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各种年龄鸡均可感染,对1~4周龄雏鸡危害大,成年鸡感染症状不明显,仅出现产蛋性能轻微下降和蛋壳质量差等现象,因此许多养殖户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中关注育雏期的防疫,忽视产蛋期的防疫,导致成年鸡感染,成年鸡感染后会传播给雏鸡。

3 饲养管理不规范

3.1 大小鸡混养

有的养殖户在一个鸡场内养殖大小日龄不同的鸡,甚至育雏室和产蛋舍设置在同一个场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康复鸡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康复鸡在49天内带毒排毒,成为传染源。多日龄鸡混养,导致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由大鸡传给小鸡,这也是该病难以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空舍时间不够,消毒不彻底

养殖场在接雏之前,应该对育雏舍彻底清扫冲洗,并进行严格消毒,空舍时间要求3~5周。有的养殖户为了早日育雏,育雏前空舍时间过短,育雏舍消毒不严格不彻底,导致上批育雏时的病原直接感染下一批雏鸡[7]。

3.3 缺乏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

大部分养殖户没有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和规范的消毒程序,有的养殖场虽有防疫消毒制度,但未得到执行,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养殖户认为消毒看不见,摸不着,是可有可无的事。一些养殖场在一区域内过于集中,村村养鸡,户户相连,饲养密度过高。饲养场设备简陋,防疫消毒条件差。

3.4 只注重免疫而忽视隔离

有的养殖户只注重免疫而忽视隔离,认为已免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后就万事大吉了。雏鸡免疫器官发育较差,免疫功能低下,忽视隔离工作会导致雏鸡在免疫空档期感染。

3.5 饲养环境差

育雏期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导致雏鸡受寒感冒和呼吸道受损。育雏期湿度较低导致鸡舍粉尘超标,呼吸道黏膜受损。育雏时饲养密度过大,鸡舍通风差,氨气、硫化氢及甲醛超标,导致呼吸道受损。呼吸道黏膜受损,黏膜屏障消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就会趁虚而入。部分养殖场粪便随意堆弃,养殖污水任意排放,病死家禽任意丢弃,污染严重,造成环境恶化。

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对策

4.1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做好育雏前育雏室的冲洗和严格消毒。控制好育雏室温度,育雏前期育雏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60%~65%,加强通风换气,避免有害气体刺激呼吸道。尽量做到封闭育雏,对鸡舍进行全面消毒,减少粉尘及病原微生物对鸡群的不利影响。饲喂全价饲料。加强病死禽管理,病死禽一定深埋和消毒。粪便要堆积发酵,不要随意堆放。

4.2 免疫接种

4.2.1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传染性支气管炎易感阶段为1~2周、80~120日龄、250~300日龄。1日龄H120疫苗喷雾免疫,让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在呼吸道黏膜进行占位,防止鸡舍内野毒的早期占位[4]。7日龄H120疫苗饮水,结合传染性支气管流行株(含QX株)灭活油乳苗颈部皮下注射。21日龄传支120饮水(2倍量)。40~60日龄H52或QX弱毒疫苗饮水免疫。蛋鸡在开产前至少进行4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活苗免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油乳剂苗至少进行2次以上免疫。开产后每二个月免疫1次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

4.2.2 科学选择疫苗

由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血清型众多,变异较快,要选择与流行毒株血清型一致的疫苗进行免疫。目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我国主要流行QX型,占80%,IBVM型和IBV4/91型占20%,QX型和IBVM型、IBV4/91型同源性较低,仅为80%。野毒攻毒保护试验证实,IBVM、IBV4/91型疫苗的保护率仅分别为88%、85%[8]。为防止两种疫苗同时使用产生新的变异株,一次只使用一个毒株疫苗,不同毒株疫苗不要混合使用。

4.2.3 注意各年龄段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免疫

0~2周龄雏鸡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野毒会出现呼吸道症状,会导致输卵管幼雉化或不发育,导致蛋鸡产蛋期的产蛋率仅为50%~80%,早期防止野毒感染和免疫接种意义重大。3~10周感染多导致肾脏尿酸盐沉积,形成花斑肾,但此阶段发病对产蛋期产蛋性能基本无影响。11~28周感染无典型临床症状,产蛋高峰不明显,产蛋率80%~90%,可见大量软壳蛋,严重时软壳蛋高达2%~5%。30~70周龄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见产蛋下降、蛋壳质量差、蛋清稀薄如水[8]。传染性支气管炎危害鸡的一生,在注意雏鸡阶段免疫的同时,产蛋期也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产蛋期的免疫接种,可以减少产蛋期鸡的发病,同时减少因成年鸡发病导致雏鸡感染。

4.2.4 做好免疫监测工作

开展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工作,可以检验免疫效果,同时为免疫程序的优化提供依据,也可根据发病前后抗体水平变化为疫病诊断提供依据。

4.3 密切关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动态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冠状病毒,该病毒易发生变异,因此应加强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疫情风险的主动监测,同时要加大对病死禽的监测力度,及时把握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情动态变化,及早发现变异和可能形成的毒株,为疫苗的研发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4.4 建立良好合作机制

各地应加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疾病防控工作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交流信息和病毒种源,加快疫苗开发,提高疫苗生产能力,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提供更安全、更好的疫苗。

猜你喜欢
血清型毒株雏鸡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优选雏鸡四法
雏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雏鸡磺胺类药物中毒的诊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