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概 康楠茜
(1.首都医科大学学生处,北京 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北京 100069)
伴随新一轮军改的深入推进,人民军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已然成为征兵的主体。截至2020年,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入伍新兵中,大学生的比例已经超过80%,在许多高校集中的地区甚至超过了90%[1]。近年来,退役返校的大学生士兵数量日益增多,该群体退役后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也愈发引起关注。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士兵退役返校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校园和社会再适应困境[2-4]。但无论他们是在校期间参军 或是以毕业生身份入伍,退役后均会面临就业问题。
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每年应届毕业生数量激增,竞争加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医学院校的退役大学生士兵,既存在该群体重返校园、社会的再适应困境,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特有的就业瓶颈。本文聚焦医学院校退役大学生士兵就业问题,通过集中座谈和深度访谈开展调研,探究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医学院校进一步做好退役大学生士兵就业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进一步从法律层面对退役军人权益提供了保障,其中尤其提到要提高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和进行就业相关优待[5]。为做好退役大学生士兵就业工作,从国家到地方、院校层面均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如退役大学生士兵可参加省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毕业高校就业招聘会,享受就业信息、重点推荐、就业指导等服务[6]。以北京市为例,全市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岗位,定向考录退役大学生士兵。考录聘数量总数不低于当年列入人员范围退役大学生士兵人数的50%,退役大学生士兵可视同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办理招录用手续。本科以上学历非京籍退役复学后完成学业的在校大学生或应届毕业生,被北京市用人单位接收的,可办理进京落户手续[7]。通过信息梳理,2021年北京市有超过20所医疗卫生单位制定退役大学生士兵定向招聘计划,并且提供的岗位数量超过了当年北京市医学院校毕业的退役大学生士兵总数。从宏观政策保障方面来看,退役大学生士兵为祖国和人民献出宝贵青春,相对于普通同学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待政策保障。
部队生活提高了退役大学生士兵独立生活的能力,部队中学习到的技能在就业工作岗位上也更为实用,这些都为工作后的适应提供了有力支持[8]。该群体经过部队的淬炼和培养,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绝大部分学生退役返校后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政治觉悟和敢于吃苦、乐于助人的品质明显优于普通同学。在相对严苛枯燥的军营生活与自由轻松的大学校园对比之下,他们格外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努力完成学业。同时凭借自身较好的组织能力和积极性,能够踊跃参加学校各类学生活动和社团。凭借参军入伍练就的优秀品质,退役大学生士兵在毕业就业时具有相对优势。在对北京某医学院校已就业的退役大学生士兵访谈中,学生表明大部分医疗卫生单位比较重视有过参军经历的毕业生,认为该群体在一线医务工作中,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和担当意识。
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上下同心、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凝聚起伟大抗疫精神[9]。我国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与在校医学生年龄相仿的“90后”“00后”,抗疫精神已然成为医学生和社会各界提升对医疗卫生行业职业认同感的生动素材和宝贵精神财富。疫情防控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争当“逆行者”,彰显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的精神。部分在校医学生也加入数据整理、核酸采集等疫情防控志愿者行列。疫情中医务工作者的职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媒体对医务工作者典型事迹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社会大众对医务工作者的认可和尊重显著提升等,激发了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医学生对职业的思考和认识[10]。医学院校退役大学生士兵是具有特殊成长经历的医学生,军人特有的奉献精神与扶伤济世的医学职业精神相结合,将在该群体步入医疗卫生工作岗位后更加得以彰显。
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具有特殊性,特点为学制长、课业繁重且实际操作类课程多[11]。因而部分医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自身发展问题,追求“稳定”“薪资高”“体面”的工作岗位[12],应届毕业生就业周期漫长,“慢就业”特征明显。虽然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毕业生选择职业时更加理性,但更多地体现出该部分学生不能明确按照自身的意向与优点筛选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尤其是医学院校退役大学生士兵,其退役后毕业年龄往往偏大,在医学生“慢就业”的特征下,对其就业会带来更多不利影响。
受宏观经济调整和疫情双重影响,医学生因其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出现就业两极分化的特点[13]。从用人单位角度,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充实一线工作岗位。但受不定期突发疫情影响,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相继延迟招聘工作或改变招聘计划,导致毕业生获得的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充分。对医学院校而言,很多高校因各地散发疫情而无法组织学生返校,对毕业生只能采取线上形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部分已经筹划好的线下招聘临时取消,或紧急组织线上招聘。就业阶段毕业生缺乏与用人单位线下面对面的沟通或是岗位实习,相互无法开展深入了解,会导致退役大学生士兵无法展示出其优于普通毕业生的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就业的难度。
调研中发现,由于相关政策对退役大学生士兵就业有扶持和优待,部分学生会存在就业认知偏差。抱有“因为有政策照顾,就一定能有理想工作岗位”的消极错误归因,就业规划过分依赖退役大学生士兵定向招聘,没有认识到积极主动就业是毕业生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就业主动性,等到定向招聘没有合适岗位或者未能录取,又错过了很多普通招聘就业机会。以北京市退役大学生士兵定向招聘为例,专场时间一般在每年五六月份进行,而此时已经临近毕业离校并且大部分普通用人单位对应届生招录已经结束。如果定向招聘没有成功录用,将会对其当年就业造成极大困难。此外,定向招聘中的医疗卫生单位,并不只是市区卫健委或三甲医院,也有很多远郊基层医疗岗位。部分学生过高估计两年服役经历形成的就业优势资本,对于基层工作岗位不加考虑,竞争优质单位时又存在学历、能力不足,有可能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为保障退役大学生士兵顺利就业,各省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均有退役大学生士兵定向招聘政策,应届毕业生退役后仍视为应届身份。但是各类各项政策涉及门类较多,部分政策可能还有一些条件限制或要求,政策落实上仍缺乏一定针对性。一些退役大学生士兵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足,部分院校缺乏对该群体相应的宣传引导。个别同学因对政策不了解,而错失定向招聘报名或者报考不符合条件的岗位,进而影响个人职业发展。在调研中还发现,部分省市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定向招聘岗位设置,在具体落实上还有待优化。以某市2021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招聘计划为例,符合该市定向招聘条件的医学院校退役大学生士兵均为临床医学、护理学本科学历,且在2020年11月已通过资格审核。而2021年4月公布的部分医疗卫生单位招聘岗位,要求专业却为预防医学、麻醉学或需硕士以上学历。专业、学历的不对等条件设置导致医学院校当年毕业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并未真正享受到定向招录的优待政策。
目前来看,部分高校毕业生更看重和习惯企业进校园招聘,对于网上签约、云端面试和虚拟报到等全程“云端”招聘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并不高[14]。但根据各地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就业形式从线下转为线上既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灵活方式,也将是今后网络信息时代线下招聘的重要辅助形式。在后疫情时代,通过“云就业”应聘工作岗位,也更能体现毕业生的应变和适应能力。伴随着新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领域的兴起,网络应聘已较为成熟。学校应结合毕业季常规开展的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毕业生“云就业”模式,为学生积极打造“云咨询”“云培训”“云招聘”三结合平台,帮助医学生缓解特殊时期的就业压力,明确其定位,增强自我认知,助力其走上理想的职业道路[15]。
退役大学生士兵经过部队两年淬炼,对新环境、新模式的适应要优于普通学生。例如在“云就业”通过视频的面试中,其军人作风的仪容仪表,自我介绍、应聘答辩时干脆有力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应聘加分项。退役大学生士兵经历过地方青年向军人的蜕变和退役后复学的校园再适应,能够比普通学生更快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讲,疫情下的“云就业”模式是退役大学生士兵适应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一个契机。
就业工作应该贯穿学生培养始终,学校应注重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就业指导服务,引导他们立足医学专业知识,结合自身学习成绩和能力,客观定位未来就业方向。要在准确的自我定位基础上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朝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而努力[16]。学校武装部、就业指导中心及学院辅导员,在退役大学生士兵返校复学后,需定期召开座谈,督促其尽快梳理升学或就业目标,帮助每一位退役大学生士兵制定其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学生专业,指导他们分析当前的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环境,使其对就业形势有充分认知。邀请已经就业的退役大学生士兵返校现身说法,开展经验交流,分享往年就业择业经验。就业的视角要兼顾普通用人单位和定向招聘,根据毕业时间合理安排就业进度。充分了解岗位性质和所需求专业特点,客观评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既不能因为有政策优待而期待过高自身膨胀,也不能因暂时没有理想的岗位而自卑失落。青睐城市“高大上”医疗卫生单位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充分发挥医学生特点,投身到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自我更高的人生价值。
学校武装部要认真做好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就业优待政策梳理,通过每学年的征兵宣讲会、退役学生座谈会、学生工作业务培训,做好宣传普及。针对医学院校学生分布在各临床医学院的特点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可采取线下面对面交流与线上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方式。既要面向退役大学生士兵宣传讲解清楚,也要通过业务培训提升辅导员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的时间节点要做到一对一的提醒,一线城市办理落户的相关要求、应届毕业生身份的认定等与他们就业相关的政策优待需要确保每一位退役大学生士兵和相关辅导员都做到一清二楚。建议上级部门要强化对政策落实落地的督导,尤其是定向招聘岗位设置条件方面。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当年毕业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学历、专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制定专项招聘计划。适当优化定向招聘用人单位的层次、类型,城区与远郊单位比例适当。切实让退役大学生士兵在就业中享受到政策优待。
随着新时期军改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不断加强,征集大学生应征入伍对改善人民军队兵员结构、提升兵员素质具备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大学生士兵退役之后的成长与就业问题也应当受到高度重视。本文聚焦医学院校退役大学生士兵,对该群体的就业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剖析了现存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高校今后进一步推进和提升退役大学生士兵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康概:提出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访谈、调研,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总体把关,审订论文;康楠茜:分析数据,撰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