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雪松 辛亚宁
(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87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也指出:“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2]11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面对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相互激荡,习近平同志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2017年2月,习近平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3]382新时代习近平全球思维作为蕴含人类情怀、世界史观、国际视野与时代眼光的科学思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滋养与孕育。近年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
新时代习近平全球思维是以人类情怀、世界史观、国际视野与时代眼光洞察国内国际形势新变化,以战略性、辩证性、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基本特征反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定位。这一全球思维是具有全球视野、全球问题与全球价值的综合性思维方式,是基于全球时空发展为分析背景、以全球问题凸显为思考对象、以全球整体立场为价值取向的思维表征。基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统揽“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球思维的理论方案。如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应、推动国家治理与参与全球治理的相连、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相融等。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5]490新时代习近平谋篇布局的全球思维,既反映了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也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秉持,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思维底蕴是文化,文化底色是思维。每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就是蕴涵其中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基因与精神标识,彰显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当代中国进步与当今世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习近平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6]108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7]170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实质是思维方式。中华文化以鲜明的民族话语、独特的民族思维和创造性的民族实践得以充分展现,承载中华文明与维系民族精神,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深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处事。习近平说:“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8]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为加快自身发展与有效贡献人类提供有益启迪。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7]106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情怀、历史观念与认识视角,是中国人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往观的基本看法。习近平说:“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9]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是新时代增强战略定力的深层底蕴,在实现中国梦与推动世界梦征程中,习近平重视撷取文化的优秀基因,深入阐释其时代价值,以文化自觉自信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以全球思维推进国家治理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水平。
习近平说:“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10]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丰厚滋养,也对解决人类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习近平说:“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11]。直面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需要从中华文化中发掘智慧与收获启迪。习近平说:“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12]261面对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既要审时度势,也要坚持文化自信,充分汲取文化的营养智慧进行思维创新。
习近平富有深刻见解与深远意义的理论方案是全球思维的深度构造,是基于中华文化的深度把握。习近平说:“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3]33面对当今人类发展困境,需要从不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求智慧,单靠一种文明力量显得捉襟见肘。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12]8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收获启迪与启发,坚持古为今用与以古鉴今,将“应天、崇和、求同、重义”视为全球思维的智慧宝库与营养沃土,彰显全球思维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曾经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3]340
《左传·文公十五年》云:“礼以顺天,天之道也。”中华文化十分强调“天”的客观属性,主张天下一家、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等等。这些为习近平新时代全球思维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养。习近平梳理出了许多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11]。
中国人常以天下指代世界,天下观为民族的世界观,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以天下观天下、念天下与为天下,这是中华文化的博大情怀与历史担当。尽管古代天下观是以中国为中心建构的,包括蛮夷戎狄四边在内的五方图景,由中心向边缘扩散的差序格局,但中国人从来不把视线局限在自身,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下即全世界,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家国为情怀,以天下为己任。中华文化认为天下一家,要为万世开太平、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大同与天下为公,等等。天下字里行间透露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蕴含着博大的情怀与道义的担当。
习近平说:“天下一家,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也有话要说。”[14]正是天下己任的情怀,习近平相继提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推动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他指出:“十三亿多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12]21这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一并提及中国梦与世界梦,认为这两个梦同向同行,既美好又相通,这是习近平站在人类高度与树立世界眼光对“治国平天下”的创新发展。他说:“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15]
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孕育了求变求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变革日新是顺应天时,遵从事物发展规律。《礼记·大学》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杂》载:“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诗经·大雅》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列子·说符》也有言:“得时者昌,失时者亡。”《易经·益卦》云:“与时偕行。”《韩非子·五蠹》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二程语录》中有:“日新者日进也”。这些思想都体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拍进行求变求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就在于薪火相传的创造精神。
习近平指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10]中华文化内蕴因时而谋、而进、而新。习近平立足中国发展的时代方位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提出一系列新倡议新机制。他说:“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12]6习近平尤其强调创新发展,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将创新摆在新发展理念之首。他说:“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6]3
习近平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10]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传统宇宙观,认为天是宇宙万物,人是万物之灵,天人相通,浑然一体。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北宋张载提出民胞物与和天人合一的命题。
习近平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12]422在资本逻辑下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显然是行不通的,由于资本无限逐利的天性、唯利是图的本性与不计后果的特性,使得生产无限激增引发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紧张。马克思说:“在
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17]195习近平撷取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质朴思想,挖掘其道法自然与顺其自然的和谐思想,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既秉持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解”的观念,又弘扬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他说:“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12]421-422绿色发展以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变征服驾驭自然为尊重、顺应与保护自然。习近平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3]39基于全球生态链与生态共同体,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以节约保护、节能减排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美丽中国梦为美好世界梦增光添彩。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12]127。如果用一字概括中国文化的精髓,那就是“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淋漓尽致展现出中国人崇和理念。《孟子·公孙丑下》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第一章》云:“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左传·昭公二十年》云:“政是以和。”习近平说:“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12]89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在国际舞台上高扬“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万邦”的相处之道。
《论语·学而篇》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自古就提出“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崇和思想,提倡化敌为友、止戈为武、化干戈为玉帛、为万世开太平。孔子强调以文化人,孟子强调以德服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老子认为夫兵不祥,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习近平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12]107
习近平说:“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8]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华民族崇尚和平。他说:“中国的先人早就知道“国虽大,好战必亡。”[12]107以和为贵为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文化养分,倡导不冲突不对抗、不侵略不征服、不称霸不霸凌。习近平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12]107
习近平说:“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12]90和平是阳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眼光。一是盼和。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华民族的持久信念。习近平说:“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12]2二是促和。中国主张以发展促和平。习近平说:“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12]114三是劝和。中国主张以对话化解纷争。习近平说:“热衷于使用武力,不是强大的表现,而是道义贫乏、理念苍白的表现。”[12]131四是维和。和平珍贵且需要精心呵护。习近平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习近平说:“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12]276。以和为贵为中国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说:“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2]89道路关乎前途命运,和平发展道路是既能发展自身又能造福世界的康庄大道。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没有和平的梦想是恶梦,没有发展的梦想是空梦。习近平说:“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12]3
习近平说:“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19]和而不同是在多样中实现统一、在协调中实现和谐。《国语·郑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左传·昭公二十年》曰:“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论语·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化是在不同思想交融中积淀升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竞相绽放,取长补短,交相辉映,百家争鸣。中华文化也以开放胸怀海纳百川,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却在中国发扬光大。
习近平说:“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20]10中华文化从和而不同的理念而非西方非此即彼的思维对多样共存给予有效回答。当前各种文化在全球舞台交流、交锋与交融,但文化互斥、文化霸权、文化趋同、文化孤立、文化保守、文化独尊等负面论调层出不穷。基于和而不同的理念,习近平以“破立”的辩证思维阐发新时代推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主张。
一是倡导文化包容共存,反对文化互斥与文化霸权。习近平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11]共存包容才能欣欣向荣,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包容承认差异,主张接触不抵触。文化互斥是将自己文化看成正统,其他皆是异端。当下西方标榜自身文化是主流与潮流,其他文化是支流与逆流,企图以自己文化价值观一统天下,否定文化多样化与主张文化一元化,这是赤裸裸的文化霸权。习近平说:“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11]
二是倡导文化开放交流,反对文化趋同与文化孤立。当今世界互联互通,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争奇斗艳。习近平说:“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12]82当前在文化交流大潮中也会溅起趋同论与孤立论的“回头浪”。趋同论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趋同化,“同”在何方?言外之意趋向西方,这是历史终结论的陷阱与西方中心论的阴谋。与趋同论不同,孤立论认为交流会导致文化被淹没、污染与取代,对文化交流加以拒斥。文化发展既不能惧外,也不能排外,关门主义与岛国心态容易使其文化无法吸收外来养分逐渐被边缘化。习近平说:“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10]
三是倡导文化互学互鉴,反对文化保守与文化独尊。习近平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1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既不孤芳自赏与唯我独尊,也不抱残守缺与自我优越。习近平说:“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11]每种文化都有其存在价值。习近平说:“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11]。西方工业化具有先发性,但西方文化并非都是先进性的,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实为文化偏见与傲慢。习近平说:“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11]
习近平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10]中国是文明的国度,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主张。《尚书·虞书·尧典》云:“协和万邦。”《左传·隐公六年》云:“亲仁善邻。”《周礼》云:“以和邦国。”《孟子·梁惠王下》云:“交邻国有道。”《易经》云:“万国咸宁。”协和万邦塑造了当今中国外交基本品格,新中国成立后,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新世纪以来,又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习近平说:“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12]276并提出“亲诚惠容”与“真实亲诚”理念来分别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和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习近平说:“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1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协和万邦理念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新型国际关系与新型大国关系有机统一,做到“点面结合”与“以点带面”。既不以大国关系取代一切国际关系的“以点代面”,也不以一般国家关系来审视大国关系的“一概而论”,凸显多边主义的大国外交。
新时代习近平挖掘协和万邦理念,倡导与践行多边主义,注重发展多边外交,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与“关系网”。习近平说:“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12]254随着中国不断崛起,西方智库提出所谓“中美领导论”“中美两极论”“中美共治论”等,中国断然驳斥这种所谓“G2”论调,认为其既不符合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也不符合中国一贯秉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风格,更不符合中华文化和谐万邦的理念。
习近平说:“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就没有过不去的坎。”[12]345求同是中华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概念,既有对人类理想的大同憧憬,也有对现实世界的共同认识,即求大同的世界观与求共同的认识论的统一。新时代习近平充分吸取求同的文化智慧,从求大同的世界观中寻求实现世界梦的文化养分,从求共同的认识论中吸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养料,彰显中国方案的民族气派。
习近平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7]164天下大同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理想,大同世界是中国人的“理想国”。从新兴地主阶级倡导的“大道之行”,到农民阶级提出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描绘的“没有国家人人平等”,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喊出的“天下为公”,再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都凸显了中华民族为世界谋大同的信念与情怀。
习近平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21]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中国梦不是“国强必霸”的噩梦,不是阻碍他国实现梦想的噩梦?为了让国际社会更好认识中国梦,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提出中国梦三个月后,又提出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世界梦植根大同理想的文化土壤,是对大同文化的弘扬与升华,世界梦是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的美好梦想。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
中华文化对大同美景的希冀,尽管带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但它反映世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蕴含“和安荣容美”的大道至简,为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世界梦提供了文化养分。以《礼记·礼运》描述大同世界为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其中蕴含“讲信修睦”之和、“故外户而不闭”之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之荣、“皆有所养”之容、“货恶其弃于地也”之美。
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12]509-510并从憧憬美好世界来阐释世界梦。2017年他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2]418-422。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五个美好世界”。这契合大同理想的“和安荣容美”的大道至简,是历史与现实的时代共鸣。一是持久和平。从东方“以和为贵”到西方“永久和平”,渴望持久和平是人类的夙愿。二是普遍安全。习近平说:“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12]254-255城门失火殃及鱼池,这是当今世界安全互联的真实写照。三是共同繁荣。当今各国利益相互串联,发展的联动、共振与外溢效应明显。习近平说:“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12]511四是开放包容。习近平说:“唯有开放才能进步,唯有包容才能让进步持久。”[12]472五是清洁美丽。各国处于全球生态链之中,清洁美丽承载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好夙愿。
习近平说:“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12]371中华民族具有尊重差异与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是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黄帝内经》曰:“智者求同,愚者察异。”《礼记·乐记》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周易·系辞上》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习近平说:“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2]510面对当今世界相互依存的客观事实,习近平从追求共同目标、维护共同安全、实现共同利益、承担共同责任与凝聚共同价值的“五个共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习近平说:“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2]416这是在西方鼓吹“普世价值”日渐式微背景下,基于命运与共的事实,以求同存异理念凝聚国际共识,提出超越种族民族隔阂、国际党际纷争、各国分歧矛盾的中国方案。以“求同存异”谋求最大公约数,以“聚同化异”画出最大同心圆。习近平说:“智者求同,愚者求异。”[22]
习近平指出:“坚持求同存异,坚持多边主义,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目标发挥正能量。”[23]当前人类社会呈现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色与底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在以共同目标为指引、共同安全为前提、共同利益为基础、共同责任为关键、以共同价值为支撑。这一倡议越发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与点赞。当前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共同抗疫新冠疫情,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践行与真实写照。习近平说:“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24]
一是追求共同目标。习近平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12]42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共赢共享”为共同目标的中国倡议,主张世界各国共享尊严、发展成果与安全保障。习近平说:“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中方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25]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全球扩张,其主导的国际体系与力推的普世价值,以不惜牺牲他国正当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共赢共享与国强必霸的独霸独享有着本质区别,其倡导合作共赢超越“你赢我输、你得我失、你多我少”的零和博弈。习近平说:“中国人没有扩张侵略的基因,……不赞同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思维。”[23]
二是维护共同安全。习近平说:“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26]5全球化时代,一国动乱战乱,大批难民就会涌向周边国家,一国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就会扩散至周边国家。习近平说:“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唇亡齿寒。”[12]208当今世界不存在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国际风险国内化与国内风险国际化。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习近平反复强调病毒无国界,疫情是人类共同敌人,国际社会需要联防联控来寻求共同安全。
三是实现共同利益。习近平说:“各国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体。”[27]当前各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共同利益链将各国串联成利益攸关方,利益深度融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习近平抓住共同利益这一主线,强调以开放发展扩大共同利益、以合作发展增进共同利益、以共赢发展维护共同利益。之前美国以“吃亏论”为由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是损人不利己。“如美国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减少1.01%,就业岗位将减少216万个。”[28]当前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各国需要联手应对。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与动力源,中国率先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做出巨大贡献。
四是履行共同责任。安全共享与利益共赢,必须责任共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包办包揽,也不能平摊平分,更不能逃避推脱。习近平说:“在同一目标下,应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12]248当前少数大国对国际规则采取“合则用不合则弃”,“退群毁约”接连不断,以自身优先来积极回避逃避国际责任与推卸推脱国际义务。新时代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说:“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12]339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各国共同责任,也是对大国担当的检验。当前少数西方大国政客们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与标签化,这种行为严重阻碍全球合作抗疫。
五是凝聚共同价值。马克思说:“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29]222人类共同价值是以类意识、类规范与类原则,呈现人类优先论与世界整体论,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习近平强调:“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10]当前迫切需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纽带。习近平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2]253习近平站在人类立场与全球高度,思考各国目标交汇、安全交织、利益交融与文化交往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超越西方以资本逻辑武装与伪装的普世价值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支撑。
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历来重情义、尚大义。”[30]中华民族是有情有义的民族,重义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品格,也是指导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孟子认为君子要惟义所在,墨子主张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耕柱》:“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公孟》:“夫义,天下之大器也。”《墨子·天志》:“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
新时代习近平把握和平发展的大义与合作共赢的大利,提出一系列新倡议新机制。但西方某些舆论将中国倡议妖魔化、政治化、标签化与污名化,极力渲染中国霸权论、扩张论与威胁论等,更有甚者把“一带一路”倡议比作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习近平传承中华文化贵义尚利理念,倡导正确义利观,主张道义优先与弘义融利,这为中国方案提供了伦理支撑,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奠定了道义基础。习近平说:“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12]254
正确义利观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对中华义利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义利关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命题,正确义利观闪耀着重义尚利的文化光芒,是对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与舍生取义的撷取与加工。一是义利相兼。中国传统义利命题主张义利兼备,正其义谋其利,明其道计其功。程颐曰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二是以义为先。儒家突出道义优先与义在利前,主张以义为先为上,见利思义与先义后利。三是舍利取义。中华文化认为义利冲突时,强调让利取义与舍生取义。
习近平强调:“中国将继续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12]250新时代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是相对于错误义利观而言的,后者在于割裂或混同义利关系,将义利关系极端化。正确义利观是弘义融利,即超越唯利是图的狭隘功利论与重义轻利的抽象道义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推崇利益至上,强调不存在永恒敌友,利益亘古不变,利益最大化被奉为交往圭臬,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与西方唯利是图的极端功利论不同,儒家义利文化也存在崇义贬利的价值倾向。正确义利观强调重义不必轻利,贵义无须贱利。
习近平说:“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12]92-93正确义利观倡导义在前、义优先、义为上,当义利冲突时,要重义让利与舍利取义。习近平说:“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31]正确义利观倡导先做朋友再做生意,与贫穷落后国家合作时要考虑多予先予。近代以来西方侵略扩展到哪里,利益就渗透到哪里。新时代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互惠互利的有形之路,也是情义相投的无形之路。“一带一路”延伸到哪里,合作共赢理念就传播到哪里。习近平说:“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31]
习近平在提到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时说:“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12]430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坚持正确义利观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他说:“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12]2002020年他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国抗疫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
《说文解字》:“诚,信也。信,诚也。”信义是信守诺言、诚实无欺、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安身立命之本、治国安邦之道、协和万邦之德。《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朱熹《集注》:“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言必信,信必果,信守承诺,一诺千金。
习近平多次在重大场合对信义引经据典。2014年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庄子》的“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2015年他在巴基斯坦访问时引用《论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明中国外交坚持以诚待人与以信取人。2019年他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将“信任赤字”列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赤字之一,这缘于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信任缺失,习近平强调信任是国际关系最好的黏合剂。
近年来,国际关系中出尔反尔与背信弃义的现象屡见不鲜,缺少互信必然增加猜疑隔阂。习近平强调国家交往应以诚信为本,把互信挺在前头,坦诚相待,真诚相交,遵守约定与恪守承诺。当前中美战略互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屡屡随意任性。《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提及,在2018年中美贸易磋商中,美国竟然三次出尔反尔,反复无常,霸凌任性。历史上修昔底德认为误解剧增使得雅典与斯巴达兵戎相见,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当代学者米尔斯海默强调大国政治悲剧的根源在于信任赤字。当前中美要通过对话协商增信释疑,防止战略误判。习近平说:“中美要增强两国互信。……就要通过经常性沟通,积累战略互信。”[12]344
习近平说:“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32]有情有义是中华民族的心理情结,也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润滑剂。世间万物,道是无情却有情,更显患难见真情。真情铸就守望相助与协和万邦的人间大爱。中华民族历来将情义视为处世交往原则,提倡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真情实意、情真意切、情义值千金,等等。新时代习近平提出正确义利观,正是体现中国人情深意重的外交观。
习近平说:“对那些与中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对方利益。”[33]154-15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多做雪中送炭之举与济困解危之事。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历史遭遇,共同面临加快发展与遏制霸权主义的任务,在反殖反帝、民族解放、发展本国经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上相互支援与合作,结下深厚情谊。习近平强调:“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12]6770多年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是真心实意的,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即使“勒紧裤腰带”也没有停止对外援助。“中国开展对外援助60多年来,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名援助人员。”[34]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强调“亲诚惠容”,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奉行“真实亲诚”,以“一带一路”合作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当前新冠疫情以特殊方式对各国人民深厚情谊进行检视,疫情无情人有情。在中国抗疫最艰难之际,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全球170多个国家领导人、50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以及300多个外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向中国领导人来函致电、发表声明表示慰问支持。77个国家和12个国际组织为中国人民抗疫斗争提供捐赠。”[3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疫情在全球肆虐蔓延,中国感同身受,竭尽所能为国际社会抗疫提供援助。“宣布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36]
中华民族是弘扬正义正气的民族,扬正义是立身处世、治国安邦与国之邦交的道德品质。墨子曰:“义者正也。”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正名》:“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荀子·儒效》曰:“不学问,无正义。”汉代王符曰:“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之。”正义即公正公道、正直正当,符合人类事业与人民利益。正与义相通,不偏不歪为正,不弯不曲为正,居中为正,无私无邪为正。
扬正义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也是处理国际关系的规范。习近平说:“在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时,中国坚持平等、公平、正义。”[37]当前中国始终从世界和平发展的大义出发,仗义执言,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主张民主协商,反对武力威胁,反对霸权强权,反对见利忘义。习近平说:“金砖国家主持公道、弘扬正义,……是国际关系中的正能量。我们应该放大这种正能量。”[12]143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十九大报告中从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三个方面界定新型国际关系的科学内涵,公平正义是其价值目标。习近平强调正义必胜是历史启示的伟大真理,公平必将战胜偏见,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马克思说:“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1]11传统国际关系奉行强权至上,追求权力、实力与势力,强调实力是硬道理,霸权是硬任务,在国强必霸逻辑下追求正义是奢望。当今国家交往既要讲道理也要讲有道义,要以正义公平取代强权逻辑,让正义阳光驱散邪恶阴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国际交往中就始终牢牢占据道德制高点,通过树道义提升国际形象。《周易·系辞》:“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管子·法禁》:“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中华文化树道义主要体现在三个区分:一是有道与无道。《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二是得道与失道。《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三是王道与霸道。中华文化扬王道弃霸道、兴正道去霸道、行大道驱霸道。《论语·学而篇》:“先王之道,斯为美。”《尚书·洪范》:“王道荡荡。”《孟子·滕文公下》:“行天下之大道。”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向来以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立场与观点。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始终坚持做公道人、说公道话、办公道事,维护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说:“应该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和政策,说公道话,办公道事。”[36]十九大报告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作为结束语,表明中国高举道义大旗,携手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同实现世界梦。
习近平说:“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38]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思考人类前途与中国命运,牢牢占据四大全球道义制高点。一是发展目标的道义制高点——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习近平说:“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12]257二是重大倡议的道义制高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应。习近平从知行合一、有的放矢与纲举目张上阐释“一带一路”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三是治理方式的道义制高点——推进国家治理与参与全球治理的相连。习近平反复向世界传递这样的理念——“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世界好需要全球治理,中国好需要国家治理,体现“治国平天下”的统一。四是关系定位的道义制高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相融。习近平抓住“合作共赢”这一国家交往的核心与关键,为实现梦想、落实倡议与推进治理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新时代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需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与高度自信的文化底气。应天、崇和、求同与重义等在内的中华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全球思维的重要涵养,彰显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文化特色、文化底蕴与文化自信,也凸显新时代中国方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