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芬,于丽霞
(邢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邢台 054000)
通过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各地乡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中央为了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立足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出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今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考察和总结习近平在正定的人才思想,以对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现实意义明显。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多,把人才工作作为重点,招才聚才,带领正定干部群众走上“半城郊型”新的经济发展道路,筹资建荣国府,发展旅游业,千方百计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正定的历史文化,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群众收入显著提高。随着各类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正定经济开始加速发展。[1]无论从理念还是实践上习近平做到了在县域经济范围内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奠定了正定经济起飞的基础,正定的经验非常宝贵,具有普遍指导和借鉴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人才思想最重要的是他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提出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上世纪80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经济模式也正处于变革和争议的初期。习近平在正定的工作中心和施政方略,是改革和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力主发展多种经营、解决“高产穷县”的问题。在此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正定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需要全县上下对此形成统一认识,才能招贤纳士,助力正定实现正定经济起飞。1983年3月29日《河北日报》发布了《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广纳贤才的九条措施》即著名的《人才九条》,引起正定县内外很大反响。习近平及时针对不理解、有顾虑和误解等认识上的问题通过《人才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不可估量》的讲话进行解疑释惑,深入论证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人民要富裕,国家要富强,中华要振兴,就必须有各种有作为的人才;考察中国历史,太平盛世总是伴随着大批人才贤士的出现,对人才问题总是高度重视的;从现代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发展史证实,人才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正定看,人才问题既是正定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又关乎正定未来的发展,对人才问题早重视、早去抓,就早搞活、早见效。[2]P35可以说习近平同志纵观中国历史到现代社会,从国外到国内,从全局到地方发展,全面、深入论证了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还在不同场合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这使得正定从各级干部到群众在人才引进和利用上保持一致,提升了人才资源的效益。
人才的集聚需要完善的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否则招才引智就落入一句空话。制度、流程和规定都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度的制定可以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研究也表明,制度可以导致人力资本的积累,因为人才资源管理从“人治”过渡到“法治”,更有益于实现职责明确,奖罚分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才的知识、实践经验不断累积,人才的效益会不断提升。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正定要实现经济繁荣和发展,需要人才的集聚,需要拥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热情投入,这只有靠政策,一个有吸引力、有感召力、有推动力的政策。[2]P46由此就有了放宽政策、博揽人才的《人才九条》措施。仅一年多时间,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好项目就在正定安家落户。正定当年就引进各类人才46人,在一年多的时间招来了科技人才257人。长期亏损的工厂扭亏为盈了,库存积压的产品畅销全国了,人才效应彰显出来。另外为了实现新老干部的适当交替,促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习近平同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落实党和国家干部制度。1982年,正定对全县知识分子进行三次大普查,建立了正定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人才账”。同年11月,正定下发了《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规定》,给各类人才安心工作、献计出力吃了定心丸。可以看出政策制度创新对正定人才集聚,实现人才资源高效开发使用的促进作用。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各级领导班子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把既搞活经济又出人才作为自己的双重任务共同抓好。[2]P53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为了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人才吸引策略、针对人才素质提升的长期发展、长效的团队领导的激励措施等。县域没有一个优秀的人才资源团队,就无法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和个人的潜力,就无法帮助县域实现稳定的发展和更大的飞跃,那么就不可能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甚至就会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马上面临全面危机。为此习近平在正定时就形成了人才开发的六大举措:一是“内用”,即用好现有人才。调查摸底;对号入座;大才大用。二是“外招”,多方面创造人才流入条件,从县外招揽各方面适用之才。三是“上请”,即聘请华罗庚、于光远等知名专家、学者做咨询顾问,扩大眼界,开阔视野,研究战略,致力发展。四是“下挖”,即发现和使用商品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的新人,让他们领路示范,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五是“近补”,即根据目前工作需要,搞好在职干部职工的文化补习、知识更新、培养提高工作。六是“远育”,即用发展眼光和战略高度抓好教育,搞好未来人才培育。[2]P156只有建设好了人才队伍,才能顺利实现县域的经济社会的战略规划,完成各项计划,才能保证有充足的人才,保证正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村大中专生毕业后认为回家乡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乡村落后,公共资源少,许多农村年轻人不断流出,进入城市打工,导致农村有学历、有知识的年轻技术人才缺乏,留守农村人才整体综合素质较低,年龄偏大,有的乡村出现劳动力断层问题,从而导致乡村振兴主体缺失。当然乡村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不可逆转,但除少数素质和收入高的群体留在城市发展,大批农民工只是暂时在城市打工,最终只能回到乡村,但以文化素质比较低下、创业能力较弱、年龄偏大的中老年群体为主。
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系统性,它是对于乡村全面发展和城乡关系重构提出的总体规划,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发展内容的系统集成。人才属于核心要素,在人才结构方面和其他多个领域之间良好融合,才能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但是目前在人才结构方面,不匹配乡村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不仅总量不能满足乡村发展需求,同时也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的问题,乡村振兴既需要懂顶层设计的战略人才,也需要懂现代农村治理的管理人才,还需要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科技人才,同时需要带领乡村产业发展的产业人才、服务乡村文明建设的文化人才。而目前人才类型比较单一,缺乏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很多乡村人才主要是靠自己的实践经验,掌握一些实用技术,自然成长起来的地方能人,他们也没有专业技术职称,技术得不到社会的公开认可,缺乏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相对于城市的发展环境,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环境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很多农村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存在诸如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医疗条件落后、教育资源有限和卫生设施差等问题。乡村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条较短、配套服务不完善,对于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来说,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实现个人价值,再加上乡村人才政策的不完善,人才发展和事业服务不全面,人才队伍建设忽略了人才发展和培训的重要性,缺乏合理的长期发展规划。另外乡村人才工资低、福利差、升职难等问题,使得乡村人才获得的回馈相应比较少。上述这些制约因素,导致乡村人力资源、智力资本的输送受到阻碍,人才就会在乡村干不长,影响了想回乡发展和创业人才的回流。发展环境吸引力丧失,就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引导人才建设,难以为乡村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
长期以来,乡村人才资源短缺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资源制约。借鉴习近平在正定人才工作的经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人力资本开发置于推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他在正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大农业,靠什么?很关键的一条就是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就是靠掌握这些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2]P109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要爱才惜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为各类人才的成长、进步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目前中国“三农”方面的人才资源也非常丰富,人力资本雄厚,关键在于开发和利用好,坚持人岗相适,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积极性,发挥人才作用。各级党委政府也要建一份人才帐,充分整合人才资源,进行业务培训,通过正面激励加上监督考核,引导他们真正深入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带着责任去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对广大乡村振兴工作者来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要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特别注重作风建设,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真抓实干,深入研究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矛盾、新问题;要善于总结经验,不回避问题,迎难而上,扎扎实实地做好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苦干实干,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为了吸引更多匹配乡村振兴的人才,要有效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作用,为人才引用提供好服务。比如,优化乡村发展环境,利用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等,让各类人才有创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平台和空间;不断推进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中央倡导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这是加快“三农”发展的重要平台。人才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政府要支持完善城市各种生产要素下乡机制,鼓励地方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更好地弥补乡村发展短板,处理好人才资源与乡村需求的良性互动。可以吸取习近平同志聘请各行各业专家,组建正定经济顾问团,进行项目考察和讲学的经验,注重灵活柔性引才,可以采取挂职、兼职、担任荣誉职务、志愿者等引才方式,集中引进一批乡村振兴需要的科技带头人、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等急需紧缺人才。用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为乡村振兴积累基础的人才队伍,用灵活引才的方式促进乡村振兴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改革各类人才评价、使用与管理机制,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倾斜政策,对县以下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3]促进人才自由流动,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为乡村振兴的人才聚集提供条件。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要重视精神激励作用,为人才和广大农民找到共同的价值理念。1983年12月,在给河北农大正定籍同学的信中,习近平同志写道: “家乡的 40 多万父老乡亲都在翘首以待,盼望着你们早日以优异成绩成就学业,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挑梁扛柱,竭智尽才。”可以看出习近平利用人才的乡土情怀和精神激励,渴求人才担负起建设家乡的责任。乡土情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因为乡土是中国人民情感依托的载体,乡土文化是基于地缘和血缘的土生的文化形态,是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的粘合剂和发动机。培育人才的乡土情怀,可以激发他们建设和发展农村的强烈愿望,让他们自觉担负起乡村振兴的责任与使命。同时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典型示范,适时推出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新时代农民的先进模范人物,让农民群众学有榜样、干有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部分乡村依靠政府援助和招商引资等外部力量,通过整合城乡生产要素弥补地方发展的不足,实现了目标。但是未能形成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发农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政策扶持下实现自主发展,最终达到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也特别强调乡村自主发展能力的培育。这需要通过各类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继续下沉,在各个乡村增加展览馆和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组织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教育,使学习成为乡村居民推崇的风尚。通过学习,乡村居民可以对本地的历史文化、独特技术和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了解域外的先进技术、知识、信息和需求,从而提高开发和利用乡村资源的能力,成为更加匹配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人才。比如培养村级电商领头人和拥有无人机农业技能带头人等,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3]对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且耕地地块小的乡村,可以依托乡村优良的自然环境和老年农户丰富的传统生产经验,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便开展有机农业生产,使乡村留守的老年人和妇女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来,不断增加收入。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考虑到农村人才的培养脱离了农业生产难度比较大,可以组织城市优质培训资源下乡,深入到田间地头就地培训效率更高。总之要重视对乡村居民的各方面教育和培训,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体性,提升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