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泽,李 洋
(1.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2.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大学生活和中学阶段有很大的区别,很多大学生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面对挫折时,可能感到难以适从。这些负性生活事件会对大学生的情绪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使得大学生休学、辍学。从媒体报道中不难看出,我国近些年由于负性生活事件而影响学业的大学生比例在不断上升。自我效能能够帮助个体对自身价值有坚定的信念感,使得个体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坚定地采取积极的策略,进而将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的损害降到最低。本文对江苏省南京市25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并且探究自我效能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
目前关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
首先,在学习方面,韩黎(2017)认为负性生活事件会使得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加重,进而更可能使得个体无法适应学业。这种压力并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下,由于负面情绪长期累积而主观产生的。[1]此外,牛更枫等(2013)提出大学生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下,需要对不良情绪进行消化,久而久之导致大学生无法专心于自身的学业,可能会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加无所适从[2]。
其次,在人际交往方面,陈晓霄(2015)认为大学生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下会产生负面情绪,如果无法很好的克服负面情绪,而是任凭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就会导致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孤僻、易怒等不良反应,进一步使得人际交往情况恶劣。与此同时,恶劣的人际交往使得大学生周围的同学、老师、家长无法对其进行及时开导,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加剧。[3]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始终具有强大的信念,始终相信自身可以完成当前的挑战,并且能够克服过程中的困难。孟慧(2012)认为自我效能水平较高的个体在面对生活当中的各种艰难险阻能够积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化险为夷。[4]相比较之下,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个体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更可能采取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黎志华(2015)提出,自我效能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具体而言,自我效能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能够主动采取措施解决学习当中的难题,进而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此外,在面对消极情绪时,自我效能较高的个体能够采取措施有效化解负面情绪。[5]
所谓学习适应,是指个体能够不断调整自身的态度和学习方法以适应复杂的环境,进而使得个体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周围的教学环境相适应。学业适应是个体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前提,安小林(2014)认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学习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由高压的中学转为相对轻松的大学;此外,大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周围环境缺乏强有力的督导;最后,大学生在每个学期每门课的老师以及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6]总体而言,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始终处于变化的状态当中,大学生为了保证自己始终具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必须具备一定学业适应的能力。只有根据环境不断调整自身的态度和学习方法才能保证始终具备良好的学习效果。
从上述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研究更多围绕在事件后果,但是却没有研究调查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不同的人面对负性生活事件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调查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学业适应的影响作用,并且探讨自我效能在这一途径当中发挥的作用。
从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中可以看出,负性生活事件会对大学生的情绪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负面事件使得大学生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无法将自身注意力专心于学业,久而久之导致在学习上产生无法适从的现象。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学业适应负相关。
自我效能使得个体对自身具有强大的信念感,相信自己可以应对生活当中的各种挫折。因此,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大学生在面对各种负性生活事件时,能够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调节自身的心态,使得负性生活事件对自身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相比较之下,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无法采取积极主动地调节措施,而是任凭负面情绪蔓延。久而久之,导致个体更加无法适应学业。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自我效能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学业适应之间起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学业适应的负向影响越小;自我效能水平越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学业适应的负向影响越大。
1.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
对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测量,本文选用刘贤臣等(1987)设计的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量表,该量表一共包括“我最近在感情方面不顺利”等27个题目。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5。
2.自我效能
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的测量,本文选用王垒(1997)设计的自我效能的量表,该量表一共包括“我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克服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困难”等22个题目。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4。
3.学业适应
对于大学生学业适应的测量,本文选用聂衍刚(2005)设计的学业适应的测量量表,该量表一共包括“我目前的学习效率比较高”等22个题目。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自我效能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中的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在江苏省南京市选取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共计四所大学,采用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回收问卷284份,经过筛选后去除无效问卷,一共收到有效问卷254份,问卷有效率达到89.44%。
本研究为了探究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学业适应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我效能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54份。对254份有效问卷进行基本信息统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1.相关分析
为了探究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收回的254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通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业适应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显著负相关(r=-0.413,p<0.01)。
表2 变量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N=254)
2.回归分析
从SPSS得出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业适应和负性生活事件显著负相关(r=-0.413,p<0.01)。为了进一步探究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回收的254份有效问卷进行回归分析,对样本的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控制,最终获得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回归分析(N=254)
从表3的回归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对样本的性别和年级进行控制之后,大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业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生活当中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在学业适应方面表现会更不理想。回归分析进一步解释了上述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也就是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大学生的学业适应有显著的负相关作用。具体而言,大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对学业适应的负向影响作用为10.6%。
3.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检验
为了研究自我效能在大学生负性生活关系和学业适应的影响之间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层次回归的方式进行调节效应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本研究首先在模型1中仅加入控制变量,并把学业适应作为因变量,由此检验控制变量对学业适应的影响;其次,在模型2中加入本研究的自变量(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最后,在模型3中同时加入本研究的自变量(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调节变量(自我效能)。表4的模型3的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效能对学业适应有显著负向影响(β=-0.161,p<0.05)。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2成立,即自我效能调节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学业适应的关系。
表4 调节分析的层级回归结果(N=254)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254份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并且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学业适应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负性生活事件更可能使得大学生对自身的学业生活无法适从,本研究的假设1成立。
第二,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学业适应之间起到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水平不同的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学业适应的影响是不同的。具体而言,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更能够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调节心态,对自身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感,进而将负性生活事件对学业适应的危害降到最低。反之,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受到的打击更大,对学业适应的负面影响更大。本研究的假设2成立。
以上研究结论对大学生的教育有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大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难免遇到负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会使得大学生自信心受挫,老师、学校和家长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应该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帮助大学生积极克服消极情绪。家长和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交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大学生对负性生活事件合理归类,将负性生活事件看做人生的磨练而非挫折。使得大学生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不要存在抵触心理,正面应对人生当中的磨练,始终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第二,自我效能能够使得大学生始终具备坚定的信念,积极应对人生当中的挫折和困难。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具体而言,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向大学生提出相关学习要求的同时,关心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挖掘大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并且加强对大学生的肯定。学校也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以团队辅导、互相交流等形式,鼓励大学生分享日常的抗压、抗挫经验。多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