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特效发展历程纪要

2022-04-08 07:36徐明明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情感

徐明明 成 彪

(中南民族大学武汉430000)

电影是一个国家悠久而厚重的文化史缩影再现。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身为兼具技术性的艺术表达形式,电影特效技术的飞速提升必然给电影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我国电影特效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末受好莱坞生产模式的影响,自传入、发展、瓶颈到突围。历经波折三十载。其嬗变历程经过三个阶段:实用辅助阶段、艺术融合阶段、商业综合阶段。回溯90年代以前,中国的科幻影像(尚未形成“特技”一词)成果乏善可陈,从业者用极简的工具堆砌出电影工业萌芽下的实用美学产品,但这一时期的电影始终未摆脱“写实”的禁锢。进入21世纪,因为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视觉艺术开始在内地汇聚交融,处于转型发展中的影媒介质以极快的方式松脱了束缚。视觉艺术家们在这种嬗递中极力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而随着商业电影的日渐崛起,促使镜头画面从情感美学抒怀向沉浸美学表达的流变,是电影特效功用的当下社会多元体现。它折射出镜头构造美学经典,技术推进审美嬗变的电影探索历程。也反映出观众不断变化着的审美多级化精神需求。

一、实用辅助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虚拟现实的交叉垒叠

在我国80年代电影特效技术发展初期,作为实物制作工艺手段的特效技术最为主要的功能是辅助镜头还原道具和场景的真实性。在这个阶段,为了更好地提升替代品仿真度,主要运用特殊技巧的拍摄手段和模型装置制作道具模型,如利用接景绘画技术和胶片绘画传统技术制作出《停战之后》中的破败城镇画面,运用多次曝光合成、活动遮片等光学技巧设计拍摄了《天仙配》中腾云驾雾的镜头。这些技术在当时虽然简洁粗略,但仍一定程度辅助镜头画面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进入90年代,在西方好莱坞工厂,突然涌现出应用数字化技术制作的科幻和灾难类型的特效电影。这些电影中的数字角色和场景让世界观众惊叹不已,同时也影响着国产特效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真实拍摄中的诸多难题,而且大大降低了电影制作的成本。再如《大进军》《横空出世》等影片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较为完整地修复还原了上海老城区以及伤痕累累的废墟场景①刘言韬.中国电影特效发展历程[J].电影艺术,2018(6):61.。《惊涛骇浪》的制作人员研发出融合道具模型素材的特殊三维数字制作方法,这样不仅极大地还原了洪水、泥石流场景的真实性,更是在电影画面的视觉艺术享受上取得了突破。90年代中后期,镜头拍摄逐渐与计算机虚构制作完美契合,出了国内首部全特效影片——《紧急迫降》。其电脑特效镜头多达60%以上,弥补了许多镜头拍摄难以实现的遗憾。不过,生硬而又牵强的特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艺术的发展,拍摄镜头过于注重写实反而使中国电影质量滞怠不前。这在后面一系列的国产影片中得到了佐证,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主题的探索仍然任重而道远。

时至今日,这种探索对于技术的影响深远。新世纪中国银屏上的东方民族影像观,在确立适合本土技术特点的中国方案推动下,不断推出极富震撼力的作品。从《大闹天宫》一路走来,闯荡过《女儿国》,拯救过《流浪地球》,再《刺杀小说家》。历史、侠义、情感和神幻等元素轮番交叠登场,多重主题糅合新的特效技术,在镜头表述上既传承了作者的文人正统心理,也构建了中华文化语境下的审美标准,拓展了小说的美学空间。伴随着“一剑剡剡匹夫勇,一剑翼翼随西东”的视觉乐趣,极大倾诉了观影者“青霜紫电寒光闪,试问何人敢犯边”的忧国情怀。

二、艺术融合阶段(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奇幻影像中的情感流变

情感诉求在影片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多变性。早期中国特效电影以民族性叙事的情感主基调蕴含在许多作品当中,最早可追溯到90年代前,《八仙的故事》将传统志怪神话运用特效镜头酣畅淋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敦煌》内容涉及北宋、西夏等不同时期文化的碰撞,在道具和场景的特效细节上做到了高度还原,同时也体现出制作者对于中华文化的完全吸收复制思想;《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等影片完整地保留了历史的浓墨重彩和外观描摹;《大进军》描绘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硝烟战场,将近代革命遗存的仿真景观重现给观众②姜水侠.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解析电影的特效与创意[J].电视指南,2017(6):33.。

2000年后,港台电影逐渐回流内地市场,这一时期主张以本土历史为核心,开特技电影风气之先,建立东西方融合的新奇视觉文化③卓伯棠.香港新浪潮电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114.。特殊的“情感诉求”随着特效的运用快速融入电影效果。其野史改编作品与内地的正史叙事电影相比显示出了一定的异质特性。众所周知。神魔鬼怪、奇幻异象的风格曾在港台大行其道,一批制作精良的大片杂糅着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余威,乘势席卷而来,《英雄》《无极》《少林足球》大量运用电脑特技,唯美画面融合了东方元素的视觉奇观。这些现实不能跨进的物象不再仅是传统叙事和历史再现所能企及。现场拍摄和视觉特效融合,对垒的数字提升,荒谬怪诞的叙事内容让每一个细节逼真呈现。《小时代》《失恋33天》因反映特立独行、追求风尚的时下生活而成为90后心中网红电影的代名词,《画壁》《画皮》则强化了港台“虚幻情爱与神奇志怪”觥筹交错的荧幕形象。但这一时期的电影艺术价值仍存在诸多争议和质疑,走马观花的技术秀掩盖了电影本身的故事叙述,文化内涵的营养匮乏、流水线式的快消量产均备受诟病。

波兰斯基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新锐导演的情感刺激是空前的,此后拍摄的众多独立电影表明编创者们锐意创新的心志:无须付诸于规模宏大的主题,人物的情感可在对话和自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①黄佳楠.中国本土电影叙事改编中的多元爱情[J].电影文学,2021(1):70.。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加之香港新武侠热度的退去,内地电影创作者也开始尝试利用特效技术来表达内心波澜不惊的情感诉求。2003年,影片《暖》描述的是一个江南小镇的爱情故事。画面唯美,感受真切,令人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特效在本片并没有营造视觉炸裂效果,而是细致入微地添入故事表演中,深刻反映了环境变化带来的人物心理转变。在平静的画面细节中做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可可西里》以一种极其真实的纪录片手法描绘了可可西里残酷的自然环境。大量的风雪和流沙特效镜头,成片的藏羚羊骸骨后期画面带给我们的除了视觉的震颤感外,还有控诉偷猎者们道德缺失、人性泯灭的罪行事实(图1)。

图1 电影《可可西里》剧照

总而言之,特效技术为电影的情感叙事创造出一个充满流动性的土壤环境,也激发着创作者挖掘更多的潜力,去创造新的影视奇迹。

三、商业综合阶段(2010年至今):影像美学衍伸的沉浸体验

从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发展到克拉考尔“影像本体论”的没落,当代电影已不满足纯粹情感世界的纪实美学表达,而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构筑产生“现实效果”的影像。即形成新的影像美学①杨丽娟.跨媒体环境下电影美学再认识[J].电影文学,2020(6):36.。彼时年轻的新知识阶层所特有的社会文化趣味正在形成,沉浸式体验在这种新阶层的极度渴求中逐渐衍生,这种渴求与观赏情感相互交融。从技术角度探讨镜头“观感”、画面“触感”和内容“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体验关系。能够窥探观看者想要弄清端倪的内心欲望,进而研究技术推动电影发展的内因。

1.沉浸于“超我”的虚幻中

从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开始,商业类型电影扬帆起航。这时的特效技术可以创建出虚拟的人或场景,模拟出人或场景的真实动态。人的想象力被释放出来,特效技术突破了以往电影制作的瓶颈。各种电影后期数字合成技术运用,都可以创造出无数华丽别致而又如临现场的镜头画面。《捉妖记》中真人演绎的道士、厨子、法师等遇到虚拟设定的大妖、小妖互动自然流畅,尤其动作所采用的夸张手法,时时蓄聚着腾跃的视觉张力,仿佛表演者依附于数字人物的“本体”存在,这正是巴赞所强调的“照相本体论”中“物质现实的复原”和“照相的一次外延”②[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上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6).。技术化加戏剧性的“自我”同时交叠,让观众热衷于“超我”的沉浸体感。

2014年的魔幻影片《大闹天宫》,所呈现的天庭显得那么烟波浩渺、无疆无界;魔界则是深渊万丈、暗无天日;海啸的巨浪滔天、沙漠的浩瀚无垠都与以往《西游》剧中的戏剧场景描述颇有偏差。《大闹天宫》以此虚拟空间代入叙事全新来释义镜头美学的革新之法。经过这样一些布置和装配会给观众带来很强的视觉感受,将他们的思绪带入特定的环境之中,为身临其境的演绎提供烘托③胡洋.戏剧表演中-真实-与-虚假-的辩证关系[J].黑河学院学报,2021(2):177.。接踵而来的同类题材影片《西游》篇、《大圣归来》等,“本我”与“超我”冲突对立的功能化表述在不断地放大,文学“本我”叙事开始弱化(并非消失),画面“超我”叙事的高度突显。但过多的虚幻场景呈现,容易占据大量的叙事时间,造成角色塑造单薄,情感倾诉缺乏的主题偏离合理性。由于观众的观赏角度日益倾向于幻想化,这种幻想感又极大淡化了不合理性。未来特效技术势必推动着情感与唯美、侠义与暴力、现实与虚幻等模式的交错双向发展,随着VR 技术在游戏改编电影中浓墨重彩地使用,也必定强化交互体验感在电影中的功能,给后续同类题材的创作诸多的启迪。

2.沉浸在跨越传统的刺激中

对于观众来说,特效镜头的虚假性突破了传统电影镜头的视觉局限性,增强了观影的美学刺激感。在彼时东西方文化完全碰撞之时,这种突破也在影响着西方的电影工业标准,如2003年电影《功夫》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镜头:手夹子弹的慢动作、躲闪暗器的俯身姿势……借助特技将电影画面减速慢放,产生顿停式的时空效果,最后镜头中正邪二者的终极对决。一系列的夸张招式和动作强化了场景维度空间的紧张气氛,丰富了镜头画面内容。它们突破了以往武侠电影硬桥铁马的范式思维禁锢,诱导观众的视听观感到极致。这种跨文化的角色诠释和主题演绎在世界范围的成功,得益于主创人员突破传统限制的超强勇气。

与《功夫》同一时期的《英雄》,其在色彩运用的刺激感上达到了全新高度。人物或在屋顶上红衣飘拂、白袖舞剑挥落如雨;或在树林中青衫灵动、黄叶随风漫卷似轻舞。与构建中国古朴写实英雄观的固有编创思维相比,“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般描绘侠客义士的精神世界,倾诉悲壮凛冽的人物情怀,才是张艺谋的“典型色彩”代表风格刺激到国人心灵的最关键所在。而这种色彩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张式电影叙事表现力的不足。《疯狂的石头》系列可以说是接下来国产电影在镜头叙事中的佼佼者,影片运用“宁式蒙太奇”剪辑风格,尝试把爱森斯坦剪辑理论提到辩证思维的高度,即能动地反映现实揭示现实的本质。因此视觉效果上更加注重“线条搭配”:快速的直线镜头奔走配合曲线情绪化的色彩运用衬托出角色时而悲凉、继而捧腹的情绪起伏,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无与伦比。

3.沉浸到跌宕起伏的情节中

电影情节除了让观众理解电影,更是启发人性所在。然而,近几年随着电影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往常规镜头逻辑拼合的情节内容已无法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中国的电影故事需要研究新时代人们的思维。“情节的再创造,关键还要特效技术的助力与推动”。电影《流浪地球》原著讲述的就是一个由大量先进特效画面推动的典型“中国故事”。《流》最初在处理原著的改编上做出了取舍与创新,以弥合影像文本在小说文本叙事上的滞后。根据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研究理论;“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需要克服文本显示出来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而数字化特技手段的研发和进步为该电影文本的断裂性提供了弥合的连接符(图2),并重塑了内容逻辑结构,同时再造跌宕起伏的文本叙事情节①杨贝贝.我国科幻类型电影创作与工业化发展策略[J].电影文学,2020(3):26.。《西游》系列电影则不脱俗地按照原著小说进行了改编创作。唐僧性情呆板迂腐被改编为聪明轻佻;孙悟空的机智诙谐则描绘为油腔滑调,猪八戒和沙和尚也各是举止愚憨滑稽,性格忠厚勇敢。这样的改编虽出乎意料,但影像符式的情节再造,加之夺目耀眼的特效催化剂,牵引着观众对荧幕经典的追忆,同时波折的剧情讴歌师徒四人排除万难的战斗精神,使观之者产生共鸣,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之下不经意间沉浸到了电影当中①陈艺璇,韩越洋.中国特效电影视觉与情节的倾向性研究[J].西部广编电视,2017(11):85-86.。

图2 电影《流浪地球》剧照

论情节的改编跨度之大不得不重提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了。《智》在整个故事情节塑造上几乎大部分重构了原有的小说内容,并汇聚港式叙事手法。它从影片的世界设定、主题立意和家国情怀等方面进行夸张式升华。同时在场景的宏大肌理上赋予了编创者对于经典的传承和致敬。其镜头质感和革命题材的融通,至今仍影响着众多中国电影的剧情改编。《智》在特效技术的加持下,呈现“暴力美学”与“港式英雄”的全新视角镜像,具有极强的银幕表现力②李平.徐克电影的视觉审美研究[J].电影文学,2017(9):62.,特效技术的虚实功能引领画面细节越来越细腻真实,3D 立体场景越来越震撼。加之英雄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革命互助情感引爆了国内观众的共情意识。片中蕴含的宏观场面、精致细节、震撼特效为中国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妙绝伦的饕餮盛宴。

四、结语

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确实给中国受众带来了心理的满足和感官的刺激。但仍然有少数电影从业者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一味地滥用特技,依赖特技。这样既忽视了情节的重要性,也造成了艺术形式脱离电影情节的结果,产生了大量的视觉垃圾。导致了大量的电影形成毫无生命,终究出现昙花一现的后果。另外,由于许多数字设备的更新换代,电影的制作门槛开始降低。许多粗制滥造的网络电影也开始推崇“特效技术”。由此,特效电影的发展,更应避免盲目追求感官刺激的“虚大空”现象。在数字特技持续进步的当下,对电影本身价值的渗透性研究,电影情节的叙事性功能的把控。关系到电影发展中的审美、情感和道德等诸多内容。从电影本体的认知来看,电影效果追求奇观和时尚的审美意象,更是价值观健康发展与否的主要衡量手段。

猜你喜欢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无情感,不设计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冰冻的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台上
情感小语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