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沉降背景下生物炭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022-04-08 07:40宋凯悦尹云锋马亚培石思雨马红亮
水土保持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组分生物量比例

宋凯悦,尹云锋,马亚培,石思雨,周 杨,马红亮,高 人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州 350007;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植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007)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占全球土壤碳(C)库的比例高达73%,是C排放和C固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亚热带氮(N)沉降量已达63.53 kg/(hm·a),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过量N沉降导致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SOC依据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差异可分为活性SOC与难降解性SOC,不同SOC组分是研究土壤C循环,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的重要参考。活性SOC参与土壤养分循环,对管理措施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而难降解性SOC在提升土壤C库和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酸水解活性有机碳(LP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常被作为活性SOC的主要表征指标。目前,关于N沉降对森林SOC组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性SOC方面,且结论不一,对难降解性SOC关注较少,特别是在亚热带地区。有研究表明,N沉降对土壤MBC的负面影响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而对土壤LPC、DOC含量影响尚存争议,增加、降低和无影响均有报道。因此,深入研究N沉降对SOC组分的影响,揭示亚热带森林土壤C循环对N沉降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炭(BC)是生物质材料在缺氧或限氧环境中热解而成的高度芳香化的富C物质,作为土壤改良剂,BC施用可以缓解土壤酸化、改善土壤肥力和提高SOC库及其稳定性。Li等研究发现,向亚热带毛竹林土壤中添加BC(竹叶烧制)可以增加SOC的稳定性,并降低土壤中与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分解相关的微生物活性。高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而BC施用则可缓解这一问题。目前已有开展N沉降背景下BC施用对毛竹林和香榧林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报道,且集中在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变化、土壤肥力和N素流失等方面,针对N沉降背景下BC施用对杉木人工林SOC及其组分的影响研究还鲜见报道。

杉木()是亚热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速生树种,人工林面积已达1.10×10hm,约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21.4%,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以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探究N沉降背景下BC施用对SOC组分的影响,为亚热带生物质资源合理利用及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研究地点位于福建师范大学长安山公园(26°02′11″N,119°18′03″E)。供试土壤采自福建省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内杉木人工林,土壤类型为红壤。采集后的新鲜土样在去除残体、石砾等杂物后过5 mm筛备用。土壤的全碳(TC)含量16.51 g/kg,全氮(TN)含量1.71 g/kg,全磷(TP)含量0.53 g/kg,pH 4.49;BC(玉米秸秆,450 ℃制备)购自辽宁金和福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TC含量442.91 g/kg,TN含量7.97 g/kg,TP含量2.94 g/kg,pH 10.17。一年生杉木幼苗购自三明苗木基地。

1.2 试验设计

采用双因素设计,参照中亚热带地区N沉降背景值36.3 kg/(hm·a),并结合未来大气N沉降可能持续增加的趋势,确定模拟N沉降量为(0,40,80(kg/hm·a));基于BC的实际应用,BC以土壤质量的0,1%和3%施入,施用量相当于0,12,36 t/hm,共9个处理,分别为:(1)0(NB);(2)12 t/hmBC(NB);(3)36 t/hmBC(NB);(4)N 40 kg/(hm·a)(NB);(5)N 40 kg/(hm·a)+12 t/hmBC(NB);(6)N 40 kg/(hm·a)+36 t/hmBC(NB);(7)N 80 kg/(hm·a)(NB);(8)N 80 kg/(hm·a)+12 t/hmBC(NB);(9)N 80 kg/(hm·a)+36 t/hmBC(NB),每个处理4次重复。

2019年4月1日,将6.235 kg新鲜土(质量含水量24.7%)与BC混合后一次性装入直径25 cm,高25 cm的圆柱形塑料盆中,选择长势一致杉木幼苗栽入盆中(平均株高25.50 cm,平均地径0.23 cm)。每月1号N沉降以NHNO溶液形式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其余处理则喷洒等量水。定期维护,去除土壤表面凋落物及杂草,尽可能降低环境因素的干扰。试验18个月后进行破坏性取样,利用四分法取土,新鲜土样去除可见根系、石砾等杂物,取回后过2 mm筛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立即测定微生物生物量;另一部分自然风干过2 mm和0.149 mm筛用于土壤基本性质和C组分测定。杉木幼苗的根、茎和叶的生物量测定采用烘干法。

1.3 测定方法

pH采用便携式pH计(Mettler FE28,上海)测定,水土比为2.5∶1。土壤速效氮(AN)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速效磷(AP)采用钼锑抗比色法,用HCl—NHF浸提,分光光度计(WFJ721,上海光谱)测定;土壤速效钾(AK)采用CHCOONH浸提,火焰光度计(FP6410,上海欣益)测定。

SOC组分采用HSO水解法,根据其稳定性划分为:(1)活性组分Ⅰ(LPⅠ-C,Labile PoolⅠ),包括淀粉、半纤维素、可溶性糖类等,利用20 mL 2.5 mol/L HSO水解;(2)活性组分Ⅱ(LPⅡ-C, Labile PoolⅡ),主要包括纤维素等,利用2 mL 13 mol/L HSO进一步提取所得;(3)难降解组分(RPC, Recalcitrant Pool),离心管内残渣清洗烘干后所得,主要包括木质素等。酸水解活性C组分(LPC)=LPⅠ-C+LPⅡ-C。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TOC-VCPH/CPN, Shimadzu,日本)和碳氮元素分析仪(ElementarVario EL III, Elementar,德国)分别测定滤液与残渣有机C浓度。

DOC含量采用总有机碳分析仪(TOC-VCPH/CPN, Shimadzu,日本)测定;MBC采用氯仿熏蒸—KSO浸提法,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TOC-VCPH/CPN, Shimadzu,日本)测定提取液C含量。

1.4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和作图采用SPSS 19和Origin 2019b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LSD法多重比较检验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0.05),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检验N沉降与BC处理间的差异及交互作用;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双尾检验确定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基本性质

由表1可知,与NB相比,单施BC(NB和NB)处理的土壤pH、AP和AK含量均显著升高,pH分别提高0.26和0.85个单位,土壤AN含量在NB处理下显著升高(<0.05);单独模拟N沉降(NB和NB)对AP含量无显著影响,但AK含量显著降低,NB处理的土壤pH较对照显著降低0.18个单位,NB处理使AN含量增加显著(<0.05);相比NB处理,低N沉降下施用BC(NB和NB)处理的土壤pH、AP和AK含量显著增加,且3个处理间差异显著(<0.05),其中pH分别提高0.35和0.91个单位,AN含量呈下降趋势,在NB处理下降低显著(<0.05);同样,相比NB处理,高N沉降下添加BC(NB和NB)处理的pH、AP和AK变化趋势与低N沉降下添加BC的一致,AN含量亦显著增加(<0.05),但NB和NB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

表1 不同处理对土壤酸度和速效养分的影响

2.2 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

由表2可知,与NB处理相比,单施BC和N沉降下BC施用使SOC含量显著增加40.1%~99.2%,且同一N沉降水平不同BC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0.05),其中单施BC时SOC增加趋势最明显;单独N沉降,SOC含量在低N沉降处理下增长显著,在高N沉降处理下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单独N沉降、单施BC以及N沉降下BC施用均显著增加RPC含量(<0.05),提升幅度为16.7%~267.8%,其中NB处理的RPC含量增加亦最为明显。N沉降下施用高量BC,土壤LPC组分含量显著降低(<0.05),相比NB处理,NB处理的LPC含量降低15.4%;相比NB处理,NB处理的LPC含量降低13.8%。但单施BC和单独N沉降对土壤LPC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比NB处理,单独N沉降对DOC含量无显著影响,单施BC以及N沉降下施用BC处理显著提高土壤DOC含量,增加幅度为75.3%~194.7%。单独N沉降,NB处理下土壤MBC含量较NB处理的显著降低17.2%,较NB处理降低8.5%;与NB处理相比,土壤MBC在低N沉降下添加BC时显著降低27.1%~43.2%;与NB处理相比,高N沉降下施用BC处理的土壤MBC含量显著增加21.4%~29.6%(<0.05);单施BC对土壤MBC影响不显著(表2)。

表2 BC和N沉降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

方差分析表明,BC施用极显著影响SOC、RPC、LPC和DOC含量(<0.01),且对RPC组分影响最大;N沉降处理仅对MBC影响极显著(<0.01);N沉降与BC交互作用对SOC、RPC、MBC具有极显著影响(<0.01)(表3)。

表3 BC和N沉降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影响的方差分析

2.3 土壤有机碳组分在总有机碳中的比例分配

BC处理、N沉降处理以及BC和N沉降交互处理均对LPC/SOC比例(图1a)和RPC/SOC比例(图1b)产生极显著影响(<0.01)。本研究土壤LPC/SOC比例为28.6%~61.3%。与NB相比,单独N沉降处理(NB和NB)LPC/SOC比例显著降低4.2%和6.6%;单施BC和N沉降下施用BC,LPC/SOC比例降低28.8%~53.3%,且不同BC施用量间差异显著(<0.05)。RPC/SOC比例为38.7%~71.4%,与NB相比,单施BC和N沉降下施用BC,RPC/SOC比例显著增加45.7%~84.6%;单独N沉降,RPC/SOC比例亦显著增加,但增加效果不及BC施入。

注:图柱上方不同字母表示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1)。下同。

BC处理极显著影响DOC/SOC和MBC/SOC比例(<0.01),N沉降、N沉降与BC交互处理对MBC/SOC比例分别存在显著(<0.05)和极显著影响(<0.01),对DOC/SOC比例影响不显著。由图2a可知,各处理中DOC/SOC比例范围为0.06%~0.12%,单施BC,DOC/SOC比例在NB和NB处理中较NB处理显著增加(<0.05),NB处理的较NB处理有所降低,但未达显著水平;低N沉降下添加BC,变化趋势与单施BC相同;高N沉降下添加BC,与NB相比,NB处理显著提高DOC/SOC比例,且显著高于NB处理(<0.05)。由图2b可知,土壤MBC/SOC比例范围在0.5%~1.3%,与NB相比,单独高N沉降处理的MBC/SOC比例显著降低16.2%;单施BC和低N沉降下施用BC处理的MBC/SOC比例显著降低22.7%~58.0%,高N沉降下施用BC时MBC/SOC比例显著降低23.8%~34.9%(<0.05)。

图2 不同处理DOC和MBC在SOC中的比例

2.4 影响因子分析

相关分析发现,SOC与RPC、DOC、pH、TN以及速效养分(AP和AK)呈极显著正相关(<0.01);与LPC呈极显著负相关(<0.01)。LPC组分与各土壤指标(MBC和AN除外)均呈极显著负相关(<0.01)。土壤MBC仅与AN关系显著(<0.05),与SOC组分及其他因子均无显著关系。SOC、RPC和DOC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0.05),与地下生物量关系不显著。此外,DOC亦与pH、AP和AK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01)(图3)。

注:*表示在P<0.05水平显著相关;**表示在P<0.01水平显著相关。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单独模拟N沉降增加SOC含量,特别在低N沉降处理下增长显著,增幅9.5%(表2),这与Zak等野外试验结果相近,模拟N沉降(N 30 kg/(hm·a))处理的森林SO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增幅约12%,N沉降抑制微生物活性和减缓有机质分解,从而促进SOC库的积累。Chang等进一步表明,N添加(N 40 kg/(hm·a))处理的森林表层(0—5 cm)土壤呼吸受到抑制,而微生物生物量的降低是抑制土壤呼吸,进而抑制SOC分解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低N沉降处理土壤MBC含量显著降低也证实这一点。而单独施用BC以及N沉降下施用BC处理的SOC含量较单独N沉降处理的显著提高,且高量施用效果较低量更明显(表2),这与多数报道结果一致。一方面BC为富C材料,外源C输入可直接增加SOC含量;另一方面,BC中含有超过97%的顽固性C,主要包含芳香性C组分,特别是高度浓缩的芳香环结构,生物稳定性强,可在长期内提升SOC含量。

RPC/SOC(有机C难降解指数)反映SOC难降解性。本研究中,单施BC以及N沉降下施用BC显著增加RPC含量及比例,其变化趋势与SOC相似,而受影响程度大于SOC(表3和图1)。RPC组分在单施BC处理时增加效果最为明显,该组分主要由木质素等具有芳香环和烷基结构的C组成,BC施入是其增加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表明,BC输入改变SOC组分的分配比例,使其朝“惰性化”方向发展。因此,N沉降背景下BC施用有利于土壤LPC向RPC转化可能是RPC组分含量增加的又一原因。相关分析亦表明,RPC与LPC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图3),这也证实N沉降背景下BC施用有利于增加土壤C库稳定。单独N沉降处理土壤RPC含量及比例亦显著增加,但不同N沉降量对其影响效果不及BC施入(表2和图1),这与林伟等研究结果相似。Ramirez等研究认为,N添加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抑制土壤稳定性C的分解。Neff等同样发现,N添加(N 10 g/(m·a))增加难降解有机C的稳定性。另外,土壤多酚氧化酶作为主要的木质素分解酶,N沉降可抑制其活性,进而影响对土壤木质素的分解,这可能进一步增加土壤难降解有机C含量。

LPC组分是土壤中易分解矿化的有机C,是微生物的主要能源和C源,可指示土壤C库质量变化。本研究中,单独N沉降对土壤LPC组分含量影响并不显著,单施BC变化亦不大,但在高量BC与N沉降联合作用时显著降低,可能是因为BC输入改善N沉降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负面影响,进而改变SOC组分的分配与转化。LPC/SOC(有机C活性指数)反映SOC活性程度或生物可降解性,单独N沉降使该指数显著降低(图1),这与张璐等观点一致。单施BC以及N沉降背景下施用BC,LPC/SOC降低幅度较单独N沉降处理更为明显(表2和图1),这与张继旭等研究结论相似,他们施用0.2%~5%BC(水稻秸秆)发现黄棕壤LPC/SOC比例下降。Lu等研究发现,BC(玉米秸秆)的多孔结构能够保留土壤养分和吸附土壤活性C,导致土壤LPC含量较低。也有研究显示,BC富含AP、AK等速效养分,玉米秸秆制备的BC使得土壤AP含量增加更甚。本研究中,AK、AP等速效养分与LPC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图3),说明N沉降下BC施用可能缓解富N环境中微生物对P和K限制,提高LPC周转速率。

DOC作为土壤有机质库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养分周转的重要桥梁,其含量变化取决于来源与消耗的平衡。Zhong等在广东大岭山森林为期1年模拟N沉降试验后未观察到DOC含量变化,这与本研究结论一致,原因可能是高温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导致的土壤DOC淋失掩盖N沉降对DOC的影响。亦有研究发现,N沉降加剧土壤酸化,从而导致DOC含量降低,或者N沉降通过抑制土壤中多酚氧化酶和微生物活性,增加DOC含量。多数研究从施N处理后的酸碱效应和微生物群落变化来解释土壤DOC对N添加的响应差异,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发现,BC施用对DOC含量存在显著影响(表3),单施BC以及N沉降背景下施用BC,土壤DOC含量显著增加75.3%~194.7%,这与Song等研究结论相近。BC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固持水分和养分,改善土壤生物栖息环境,进而提高DOC含量。BC亦含有可溶性物质,这是土壤DOC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此外,本研究中BC施用使土壤pH显著升高,pH不仅能够影响土壤DOC的吸附解吸过程,还可能导致DOC中弱酸性官能团的去质子化,增加其亲水性和电荷密度,提升其溶解度。本研究亦表明,土壤DOC含量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DOC含量显著升高的重要原因(图3)。新近凋落物和土壤腐殖质被认为是森林土壤DOC的主要来源,Tian等研究认为,较高的植物生物量或BC和N沉降的协同作用产生较多的根系分泌物是DOC增加的可能原因。本研究进一步证实,DOC与地上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图3)。

Jian等综合65项N添加试验发现,N添加对MBC的抑制作用为9.5%。本研究中单独高N沉降较对照处理降低8.5%(表2),这也证实MBC对N添加的负响应普遍存在。Wang等通过对南亚热带3种森林生态系统N沉降研究发现,N沉降增加造成的土壤酸化可能是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的主要调控因素;Zhong等研究结果与本文一致,认为土壤pH控制酶动力学和微生物过程,N沉降通过影响pH进而对MBC、SOC和养分有效性产生连锁影响。而本研究中,单独高N沉降处理导致土壤酸化(表1),N沉降和BC对土壤MBC含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表3)。Liu等研究发现,未施N条件下,土壤MBC对BC的响应不显著,而在施N条件下,BC施用增加MBC含量,这与本研究中高N沉降与BC联合作用的结果吻合。此外,MBC/SOC为土壤微生物熵,反映土壤微生物对SOC的贡献,以及对基质的利用效率。本研究中,高N沉降处理的MBC/SOC比例显著降低,说明高N添加不利于土壤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单施BC以及N沉降与BC交互处理均对MBC/SOC比例影响显著,使其呈现下降趋势(图2)。同时本研究发现,高N沉降与高量BC的交互作用能够减缓这种下降趋势,说明在高N沉降背景下,高量BC施用可能促进微生物的激发作用,减缓高N沉降对微生物活性的抑制。

4 结 论

(1)与单独N沉降相比,N沉降与BC交互作用对SOC、DOC、RPC含量及比例的提升效果,以及对LPC含量及比例的降低效果更为明显。其中,N沉降背景下BC施用对RPC组分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这说明N沉降与BC交互作用能够促进SOC组分的稳定性,有利于土壤C库增加。

(2)单独高N沉降减少土壤MBC含量及比例,单施BC对MBC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高N沉降背景下施用BC使MBC含量显著增加,这表明BC施用能够减缓高N沉降对土壤微生物量造成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组分生物量比例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基于星载ICESat-2/ATLAS数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
近红外定标法分析黏/锦/氨三组分纤维含量
云南松不同径级组各部位生物量对比研究
稻米氨基酸含量和组分及其调控
人体比例知多少
不同NPK组合对芳樟油料林生物量的影响及聚类分析
煤的族组分基本特性研究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猫星人处处都是黄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