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减”与“加”的统筹

2022-04-08 19:23梁艳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型深度人文

梁艳

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北京市东城区精忠街小学提出了“落实双减,促双升”的工作目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双升目标呢?我认为要立足课堂,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做好“减”与“加”的统筹,从而提升课堂实效性,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就是减少“非语文”的东西,关注、增加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态度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动力,语言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操作,而人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支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是有效减轻课业负担的重中之重。

语文态度素养 语文态度素养是由众多非智力因素构成的,主要因素包括语文学习的意愿、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的学习习惯。对此,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有效落实“为学而教”的理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素养。一是以习得的经验解决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三是要教学相长。

语言文字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字素养就是培养他们“语言构建与运用”的能力,这是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也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构建以“学”为核心的课堂,追求真实性的课堂学习。而真实的课堂学习包含三个要素,即倾听、对话、分享。倾听是前提,汲取信息;对话是关键,加工信息;分享是保证,释放信息。只有真实发生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真实有效的学习,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语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素养,它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观念构成的一个有机体。语文学科中的文化无处不在且博大精深,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良好品质。

课型是学习理论应用于学习实践的中介环节。传统的语文课型机械单一,有知无能,课外作业机械重复,负担加重。研究和构建语文学习的新课型有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益。为了适应“双减”的要求,可以积极尝试解疑存疑、自悟互教、讨论合作等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的作业是在课内完成的,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要从表面的热闹走向深度学习,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了,语文作业负担也就自然减轻了。

语文深度学习的本体使命: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基于深度学习的语言构建与运用,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构建”是一个“由言到意”的过程,着重指向学生的言语积累与内化;而“运用”则是一个“由意到言”的过程,着重指向学生的言语创生与表达。两者互为一体,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语文深度学习独特的本体使命。

语文深度学习的核心要义: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高阶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挑战性问题引发的。语文深度学习就像“思维登山”,学生凭借一个个挑战性问题,不断突破思维的局限,超越认知的高度,从而抵达学习的巅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用头脑思考,用眼睛审视,用嘴巴发声,突破在文本表面滑行的困局,将学生引向思维的深处。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寻找更多的答案,将学生引向思维的广处。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已经走进了课堂。特别是在观摩课上,它更是场场不落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并不断追求着“奢华”与“完美”,画面的炫目、音效的震撼常常让人惊叹。但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费尽心思制作的课件起不到辅助作用,适当的弃之又何妨?

此外,板书是课堂教學的浓缩,教师的粉笔在黑板上不断划过,一笔一画不仅记录着知识,更承载着中华文化。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精彩生成随机板书,还可以借助适当的时机让孩子走上讲台,呈现自己的思考。板书因学生而变,才更丰富,语文课堂才更具生命力。

猜你喜欢
课型深度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