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敏星
数学实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验的项目化设计和实施将抽象变得形象,静态转为动态,以学生自身兴趣为起点,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方式,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充分的时空保障,使得主动、深度、发展的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新样态。
主要问题 一是实践操作弱化,被数学讲解替代。教学中,许多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的数学实验常常被缩水,将丰富学生感悟的实验操作变成简单的“讲”实验、“演”实验。二是探究过程缩水,被数学结果逾越。在数学实验的教学中,为快速得到实验结果,而对实验过程进行过度预设,导致本该是丰富体验、思维碰撞的数学实验变成了简单地操作,更无数学思维品质。三是数学思想弱化,动手操作被轻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只停留于机械地操作,必须基于数学实验的过程引领儿童进行深度的数学思考,让学生深入感悟、体验、应用数学。
实践价值 一是从“被动”走向“主动”,助力知识建构。课堂学习方式中,项目学习的有效运用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思考,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二是从“结果”走向“過程”,积累活动经验。以项目学习开展数学实验,在自我认识基础上开展猜想、操作、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让数学学习由结果走向过程、由操作到内化。三是从“看客”走向“创客”,培养创新思维。项目学习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全方位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多形式的操作实践、主动思考、合作探索等方式,基于原有的知识基础去理解、探索新知,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成为探索的“创客”。
项目实验开发 一是体现“活”:关联认知结构证据,整合内部知识实验项目资源。正确到位理解教材,发现教学重点、学生起点与微项目之间的连接点,活用中攻破教学重难点。二是突出“适”:关联生活认知证据,挖掘联系现实实验项目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现实素材,挖掘适用及反映数学本质的“现实资源”,构建活的教材,开展数学学习、探索、运用。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通过不同方法的探究,在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在比较中不断反思问题,从而获得实践经验,不断深化数学学科内容,从而产生数学智慧。三是追求“创”:关联学科要素证据,开发跨学科拓展实验项目资源。实验项目学习的问题不仅是单一的数学问题,以数学为核心进行多学科的拓展和融合,进行学科之间的共通、互补,实现能力为本的数学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保留了数学学科的“数学意识”,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线,关键是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运用实验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发展综合能力。
项目实验实践 一是从表象到本质:依托理解型实验项目学习。针对难以直观想象的数学概念等,运用实验项目学习的方式对对象进行观察、理解、测量,最后进行归纳演绎,促进学生数学理解;探究过程既直观、形象,又严密、深刻,是猜想、分析、推理等过程,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生长。一方面,多元感知,丰盈学生的表象力。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生发展过程,借助操作、体验等方式,通过观察或动手操作活动,增加学生的眼、手、脑等多感官体验,让学生在多途径的感知下丰盈表象。另一方面,梯度推进,丰厚学生的理解力。活动前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内容特点设计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内容的梯度进行分层推进,在学生有梯度的实验中建构新知。
二是从封闭到开放:借助探究型实验项目学习。通过深入地探究活动,在现实或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 观察思考、操作探索和反思感悟等数学活动,从已知向未知的积极探究、建构,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强调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核。一方面,经历完整的操作过程,实现内化。经历项目学习的完整过程,在外化的活动与内化的思维不断交互中,让学生不知不觉间理解了数学知识,让实践操作不是只停留在操作,而是在动手操作基础上内化为学生的深刻感悟。另一方面,强化深度的现象观察,知其本质。在微项目学习中,我们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操作和现象的表层,要围绕数学本质开展探究活动,做到知其所以然。
三是从感性到理性:设计验证型实验项目学习。已有一定的感知、猜想、假设、全部或大概知道数学结论,通过数学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等活动,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常常伴着“猜测—想象—推理—验证”过程,提升学生推理、实践能力和理性精神。一方面,具有思考的猜想:验证的起点。猜想在项目学习中地位尤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动手”还要重要。要引导学生基于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猜想,进而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猜想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具有思辨的实验:验证的基点。让学生尝试设计多种验证方案,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还需要带领学生进行思想实验,在项目实践中开展理性的思辨,在不断地思考、调整中让实验走向深处。
四是从抽象到直观:利用创造型实验项目实践。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方法,面对有意义的材料,进行充分的观察、操作、想象、思维等活动,在学生自主创造中,理解数学、解释数学或建构数学,它聚焦核心问题,是基于师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理解基础上的再发现。一方面,从控权到放权,自主与引导并行。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要提供开放多元的材料、设计大空间的探究活动,但放权不是放任,过程中还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态,及时指导实践方向、方法,从而让实践探究更有实效。另一方面,从操作到创造,理解与创新并行。学习不局限于对已有素材的实验操作,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在想方案、选材料、动手制作和反思调整的过程中,对材料进行重组、思维走向深入,不断闪现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提升。
五是从单一到整合:拓展综合型实验项目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材料,整合多学科内容,进行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经历和记录实验过程、检验猜想、总结反思,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一方面,各学科整合,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在拓展项目学习中,设计运用学科整合的拓展内容,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全面提升数学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课内外融合,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型项目学习中,选择的素材来源于教材内容的拓展或者延伸,同时运用多维的途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式也包含课内和课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项目实践策略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以“真实”促辩证思考。从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出发,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发微项目需求,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引发学生核心知识的思考和探索,将抽象、庞大的本质问题转化为趣味、友好的驱动性问题助力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入探究。二是搭建学习支架,以“可视”助思维进阶。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形成“导学单”,给予学生项目学习的脚手架,可以让学生基于实际开展微项目探究活动;通过思维导图式、文字叙述式、过程记录式、表格调查式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方法展示探究时的思维过程,体现思维的可视性、逻辑性、发散性和开放性,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三是聚焦核心任务,以“内化”促深度学习。通过深入地操作、思考、计算、推理等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基于丰富的数学体验感悟数学的内在本质;不能仅停留在操作层面,要让学生的外显操作与内隐思维有机融合,随着探究过程及时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调整,让操作和思考有机互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四是评价外形内激,以“增量”展数学过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单一评价手段,通过“可视化”评价方式,设计相关量表基于四项评价指标,增量评价对表现性、过程性等评价,促进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能力提升。项目实践是一个连续性的活动,每个活动都围绕问题展开,需要连续性的思考才能真正走进问题,深入理解问题;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和评价,促使学生不断深化反思
总之,数学实验的项目实施体现了“动、活、化”的理念,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探究、思考与论证的过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意:一是体验与感悟并存,促进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二是操作与思考并融,提升数学学习的思维深度。三是内外与异同互通,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广阔。从观察现象到理解本质,从解决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运用类比、归纳、有层次的思维等活动,积极探索问题的内在本质和联系,面对学生的不同、相同要沟通本质与表象,使思考深入,思维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