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瑶
回到学校的第一晚,皓月皎洁。清冽的月光下,我仔细收拾着行李。一会儿,摸出了压在箱底的一个红包。
那是外婆塞进去的。那时我正忙着接过她的热茶,来不及推辞及细看。此刻,如水月色下,我把红包掏了出来,置于掌心中,认真地端详。它的正面印着四个金色的大字“大吉大利”,反过来一看竟也有字,那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祝小思思建(健)康平安,思思外婆。”
我的心中泛起一阵酸楚。朦朦胧胧之中,好像看到外婆戴着老花镜,在昏黄的灯光之下,拿着一支儿孙们用剩的笔,颤颤巍巍地写着字。
外公去世后,她选择一个人住在那所大家共同生活过的老房子里,说那儿有温度、自在,自己尚可照顾自己。但我知道,她舍不得离开老房子,是因为那里承载着一大家子生活的回忆。儿孙们都已长大,海角天涯、各自为家,生命一代代传承,而她变成了一个背景。
大伙儿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聚在老房子。其他的日子里,她就一个人坐在老房子里,摸着那些老旧的物件,年轻时为儿孙做衣服的缝纫机、坐旧的沙发、被儿孙抓挠过的竹门……慢慢地回忆。
我想起今年回家时的她。她的眼睛不复年轻时清澈,可眼神还是那么温柔,她望着我笑,眼角的皱纹像一朵绽开的花,喊道“思思——”,尾音拖得很长,像是怕自己某天忘记了我。她的儿孙们彼此寒暄過后,便坐下打牌。她随即退到一边,安安静静地坐着。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这就是最温馨的时刻了。不知道过了多久,沙发上传来了外婆的语音声。舅舅笑道,“看妈,又在一条条听家庭群里的语音了。”我们也跟着笑,气氛好不和睦。
可我忘了看外婆有没有笑了。也许没有吧。她坐在老房子里,每天重复点开我们的语音,一遍遍听着,早已习以为常。
散场时,外婆和我们一一道别“一路平安”,然后就站在门口,手握着门把手,目送我们离开。她把门把手握得紧紧的,仿佛这不是门把手,是自己一部分的灵魂。等我们的身影一一消失,她才松开手,轻轻地关上门,再转身回到客厅,默默打扫,烧水、收拾碗筷,动作迟缓。
她明明那么孤单,却从不会主动打电话给我们。她也许最盼望过节,期待了很久我们的到来,在短暂的团圆之后,她就坐在她的老房子里,安静地看着天空慢慢黯淡下去。可一年又见得几次呢?也许她早就料到,这辈子,和儿女们已是见一面、少一面。于是,在天色慢慢暗下来的时候,幼年未能上学的外婆,决定一笔一划学、一字一字地练,把酝酿了好久的祝福,为我们写下来。
我慢慢地摸着红包,眼泪掉了下来。滚烫的何止红包,清亮的又何止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