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源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虚拟数字领域,一些在游戏中的“装备”“角色”和“账号”也具有了价值。
“我已将你添加为我的遗产联系人。在我去世后,你可以访问我账户中的数据。我已和你共享访问密钥,它会自动存储在你的‘账户’设置中。我若不在了,你可以使用此密钥访问我的苹果云(iCloud)数据。”这是苹果公司在2021年最新上线的iOS15.2版本推出的“遗产联系人”功能向“遗产联系人”发送的短信内容。然而,这个功能来得似乎有点晚。
2016年1月,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了一则新闻。居住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州的佩吉女士,遇上了一个非常苦恼的问题。佩吉和她的丈夫十分相爱,夫妻二人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其中就是用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iPad)玩游戏。但十分不幸,佩吉的丈夫突然去世了,而且沒有来得及把iPad的密码告诉佩吉。后来,佩吉对游戏进行了一次升级之后,系统要求必须在此输入账户与密码才能访问。佩吉对此毫无办法,她的女儿联系苹果公司客服索要密码,但被拒绝了。苹果公司告诉佩吉,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创建一个新的账户,并重新购买她喜欢的应用程序和游戏——这种做法显然非常荒谬。尽管她向苹果公司提供了她的苹果硬件的序列号、她丈夫的遗嘱(遗嘱明确所有遗产都留给佩吉)以及一份经过公证的死亡证明,但苹果公司仍然拒绝了她的要求,并建议佩吉向法院申请访问许可。
这一则新闻在加拿大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一时间苹果公司成为千夫所指。这个故事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相当普遍,近年数字化的跨越式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诸多数据信息。于是,很多人也遇到了佩吉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数字遗产”。以安全和隐私为名的冷漠,往往失去了人性的温暖。
很多国家和组织对数字遗产有不同的定义,而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数字遗产保护宪章》中的定义相对全面和准确:“数字遗产是由人类的知识和表达方式的独特资源组成。它包括以数字方式生成的或从现有的模拟资源转换成数字形式的有关文化、教育、科学和行政管理的资源及有关技术、法律、医学及其他领域的信息。那些‘原生数字’资源,除了数字形式外,别无其他形式。数字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日益增多,包括文字、数据库、静止数据和活动数据。”
通常,我们将数字遗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虚拟货币,包括一些网络游戏、社交软件中的货币,还包括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网游中购买的游戏装备因为可以实现交换,也都属于虚拟货币类。第二类是账号类财产,最常见的就是社交软件账号,例如脸书、推特、“Instagram”等软件的账号,游戏账号也属于账号类财产。第三类具备知识产权的创作,例如在推特上发表的短文、在网络上创作的小说、在抖音上发表的短视频等。第四类就是信息终端上的各种存储信息,比如在设备终端上储存的照片、脸书服务器上记录的生活琐事等内容,佩吉女士ipad上的账号密码信息就属于此类。
既然是遗产,那就涉及继承的问题。数字遗产兼有传统意义,更具备鲜明技术特征与时代烙印。根据上文对数字遗产的分类,不同种类的数字遗产问题在网络与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数字货币,尤其是加密货币,是数字遗产中受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数字货币的继承这不仅涉及法律问题,还涉及加密技术。业内专家表示,在全世界共丢失的230万到370万枚比特币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比特币持有人去世后,没有人知道这些比特币的密钥,所以导致这些虚拟货币永远无法使用。按目前的价格计算,这一数字价值在150亿至240亿美元之间。相对于社交媒体的数字遗产,数字货币虽然是虚拟货币,但却可以实现等价交换且有独立支付功能,这就让数字货币尤其是加密货币的继承问题复杂而难以处理。
目前较为普遍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在遗嘱中列出区块链存储的比特币的细节。但这种做法有一个巨大的隐患——遗嘱并不是用来保存私人信息的,严格来说,它是一份公开的文件。虽然遗嘱不会立即进入公共记录,但冒险将加密钱包的密钥泄露在遗嘱中,是很不明智的做法。美国比特币交易公司“Coinbase”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公司,近年来开始完善继承方面的相关服务,允许客户指定受益人在本人去世后访问加密钱包。当然,前提是继承人出示客户的死亡证明等资料,并且客户的遗嘱中已经列出相关细节。
人们在社交媒体留下的数字遗产虽然本质上是虚拟的,但却是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一部分,很多人把社交媒体作为日记,把工作、日常生活的重要时刻记录下来,应该说数字遗产就是一笔宝贵财富。正是由于数字遗产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生活,那就躲不开隐私问题。注重个人隐私的西方人,他们很多都希望在离开人世之后,数字遗产也随之清除,而不是让他们的隐私在这个世界继续像幽灵一样存在于互联网上;也有很多人,希望把这些瞬间能够永远留给后人和世界。
针对这一问题,数字遗产协会进行过一次社会调查。数字遗产协会是从事数字资产和数字遗产研究的专业组织,2015年由英国临终关怀协会创办,其使命是帮助临终之人实现数字领域的愿望。该协会的调查得到如此一组数据:对数字遗产概念熟悉的人占调查群体的12%,而对此一无所知的占22.32%;愿意将自己的账号密码告诉自己以外的人,占比51.91%,而46.04%的人不愿意把账号密码透露给任何人,哪怕是最亲密的朋友或是身边的亲人;92.88%的人从未以书面形式载明本人去世后如何处理这些数字账号。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用户都还没有对数字遗产“立遗嘱”的意识。以前很多人都会立遗嘱,将实体财产的继承与处置进行公证,但人们似乎并不愿意或者不习惯考虑虚拟的数字财产的继承问题,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相当的社会意识。但随着数字遗产知识的普及、人们对数字遗产问题的重视,近年来,社交媒体也在功能上逐渐完善对已故用户账户的处理;另一方面,帮助人们处理数字遗产的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越来越多。例如,推特已出台政策,需要逝者家属或朋友出示某些资料,证明和这位已不在人世的推特用户之间的关系,然后推特官方将提供如下两种选择:将去世用户的账号和数据删除,或者是将其资料存档供其家人离线翻看。
2015年以来,脸书允许用户指定一个朋友或家庭成员作为数字遗产继承人,继续管理他们的脸书账号。通过授权,遗产继承人可以为逝者修改个人资料和主页照片,置顶帖子及回复朋友的请求。但是,他们无法阅读私人消息、删除好友或发送新的好友请求。脸书还改进了一些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的功能,以防止悼念账号的一些自动提醒不合时宜,比如生日提醒。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专职负责处理数字遗产的网站。一家名叫“Goodtrust”的网站,帮助客户对数字遗产进行规划与管理,推出了类似于云服务的数字保险库、生活故事胶囊等功能板块,同时还帮助客户处理去世的亲友留下的数字账号。
“SeniorWeb”是一家荷蘭公益组织,处理了很多数字遗产方面的问题。75岁的多娜就职于该组织,从事数字遗产的相关研究。多娜说,数字遗产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很多中年朋友也会遇到技术阻碍和法律阻碍。例如在苹果手机的操作系统中,如果你没有密码或主人的指纹,几乎是无法进入的。其他人想要取回这些照片,必须向法院提出申请,就如同加拿大的佩吉案件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阻碍?这不得不提到法律授权问题。美国现行的法律还是美国国会在1986年制定的《联邦电信通信隐私法》。那时,商业网络时代尚未出现。当时,美国国会通过的这项法律要求电子通信公司在未经所有者同意或未经警方调查等政府命令的情况下,禁止将其内容公开。尽管这项法律在商业互联网兴起之前就已经出台,但至今司法部门以及互联网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将其解读为家属不能强迫公司让他们访问死者的数据或账户。这意味着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或者是苹果公司这样的科技公司,可以合法地拒绝向逝者家属提供账号、密码等一切数字信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企业都在逐渐改变策略,主动改进系统,将数字遗产的继承问题授权给用户,比如苹果公司在2021年最新推出的iOS15.2版本就推出了“遗产联系人”功能,实际就是让用户本人在去世前作出具有相关法律效力的授权。
在“goodtrust”网站上,用户可以在15分钟内建立一份关于数字信息的遗嘱c167f33658a878b02be236b9986d3eef。
数字遗产是保留还是删除?也许还有别的选择。据某知名网络漫画家玩笑般的预测,按照目前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到21世纪中期,脸书的在世用户和离世用户数量将会持平,至2065年,离世用户数量将超过在世用户。而到2100年,类似于脸书这样的社交网站最终会成为一个“虚拟的墓地”。旧金山诺基亚社交软件和服务负责人汉斯·彼得曾将社交媒体上产生的数据集合称为“数字灵魂”。由于廉价的存储和易于复制,数字灵魂有可能成为真正不朽的存在。网上所做的一切——即兴评论、自拍照或令人尴尬的上网习惯,都会被保存下来。如果真如预测的那样,2065年产生的数字遗产将非常巨大。对于该如何处理数字遗产,人们分成了两派:一种是“保护主义者”,认为应当尽力保全数字遗产,让后代去继承,去切实地接触逝者曾经的生活、工作以及记忆。另一种则是“删除主义者”,认为人去世之后应当把其绝大多数的数字遗产删除掉,或者让其在互联网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至完全消逝。
英国牛津互联网研究所的研究员维克托就是一位“删除主义者”。他在2009年出版的《删除》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技术概念——名为“优雅地遗忘”的互联网技术。他认为,上传至网络的文件可以有自动销毁的日期,会在某个时间点后消失;或者采取技术手段,让文件变得越来越难以访问。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公司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一家名为“X-Pire”的德国公司推出了一个软件,可以给上传到脸书等网站的图像添加自动销毁日期。这样,即便对数字遗产没有作任何处理,也不必担心几年后,那些尴尬的瞬间或者是逝者原本希望删除的内容仍然被人反复浏览与下载。或许这些数字遗产就像那些旧照片一样,最终会被放在阁楼的纸箱里,而不是把它们全都挂在墙上。
(责编: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