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思考

2022-04-07 21:12陈火春左宗贵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5期
关键词:林带海岸带用地

陈火春,楼 毅,刘 诚,左宗贵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19)

海岸带是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区域。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决策部署,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如何加强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当前生态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拟对海岸带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以期对我国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1 海岸带及其生态保护修复内涵

1.1 海岸带的概念

海岸带是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范围和宽度的带状区域,范围可分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2]。海岸带的宽度随着不同海岸线的地貌特点变化而有所不同,目前尚无统一的衡量标准。我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中,海岸带调查范围为由海岸线向陆侧延伸10 km,向海到15 m水深线[3]。

我国拥有18 340 km长的大陆海岸线,涉及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岸带地区分布着1 500余个大小河口、200余个海湾,是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区域。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在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4]。

1.2 海岸带生态修复的内涵

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是指充分利用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得以恢复和重建,逐渐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恢复生态系统应有的功能[5]。根据我国沿海地区的现状,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应包括岸线岸滩修复、河口海湾生态修复,红树林、柽柳等消浪林带建设,海岸基干林带建设,外来入侵物种灾害防治,“蓝色海湾”整治等主要内容。其中,消浪林带和海岸基干林带建设是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的主体,也是实施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必要性

2.1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快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双重”工程),提出了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双重”工程总体布局。海岸带是全国“双重”工程“三区四带”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带[1]。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作为一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对建设沿海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2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地建设

海洋自然保护地一般包括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等区域,保护范围涵盖珊瑚礁、红树林、滨海湿地、海湾、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6],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和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一个重要载体。海岸带是海洋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

2.3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海岸带区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遭遇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区域[4]。沿海基干林带对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是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的主体。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加强基干林带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发挥基干林带消浪促淤、防风固沙、减灾增产、保护基础设施等防灾减灾功能,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2.4 改善海岸带地区人居环境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富有、环境美好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实施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可造林地的造林绿化,推动城镇、乡村、道路、河堤等绿化建设,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需要。

2.5 保障沿海地区国防安全

我国是海洋大国,沿海地区的安全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国家海疆安全面临着严峻威胁与挑战。沿海防护林对沿海地区的国防设施具有掩饰、遮挡、覆盖、隐蔽等重要作用,是我国海疆安全的天然防护屏障[4]。因此,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构筑坚实的防护林屏障,有利于保障国家海疆安全。

3 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人类活动长期干扰使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3.1.1近岸沉积物污染问题突出

人们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绝大部分随着河流被排入了大海,而且这些海洋环境污染物通常都集中在沿海海岸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极为突出。

3.1.2近岸海水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

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断排入大海,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口、海湾,海水出现富营养状态。

3.1.3海岸生物多样性下降

沿海许多生物因红树林资源大面积消失而失去栖息场所和繁殖地,海岸生物多样性下降也影响了防护海岸的自然生态作用。

3.2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使海岸基干林带防护功能弱

我国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过程中,因长期经营不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基干林带的防护功能较弱。一方面缺乏科学经营,造林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使得基干林带质量不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防护功能较弱;另一方面是管理水平跟不上,基干林带退化严重、林龄老化、病虫害增多,导致防护功能下降。

3.3 人为破坏现象频发使海岸基干林带遭损毁严重

1)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基干林带范围内围滩养殖、挖沙取土、毁林开矿甚至搞房地产开发等现象增多,海岸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的矛盾突出。

2)盗伐、滥伐林木,毁林开垦等破坏基干林带的现象严重,非法占用基干林带用地现象时有发生[7],海岸基干林带遭损毁的现象较为突出。

3.4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使海岸带生态修复用地困难

沿海岸带地区林农、林渔争地现象普遍,海岸带生态修复用地困难。

1)在海岸基干林带规划范围内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项目增多,不断蚕食基干林带用地。

2)受传统经营方式和利益驱动的影响,海岸带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农地和养殖塘,挤占了基干林带建设用地[7]。

3.5 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使生态修复缺少技术支撑

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生态修复基础保障能力落后,缺少技术的支撑。

1)基层林业管理机构缺失,专门从事生态修复工作的机构和技术人员缺乏,对生态修复极为不利。

2)基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一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设备采购和使用跟不上形势,专业技术设备欠缺,难以满足生态保护修复的需求。

3.6 建设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生态修复的需要

3.6.1工程建设的投资标准较低,较实际需求差距大

海岸基干林带的建设作为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的重点和主体,一直以来,工程建设的总体投资标准都偏低,且多年保持不变,影响了基干林带的建设质量。

3.6.2投资结构不合理,不利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

多年来,生态修复的投资构成仅包括营造林的直接费用,而工程建设的前期费用和后期管理费用未纳入工程投资预算,导致工程的实施出现资金缺口。

4 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措施

4.1 合理规划布局,分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

我国海岸带南北跨度长、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的差别较大,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特征及其机理不一。所以,实施分区保护和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4.1.1合理分区

根据海岸带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特征、生态脆弱性、海岸植被退化状况及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方向,针对不同海岸类型和生态环境特征,充分衔接相关工程规划,从北至南,划分不同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类型区,合理规划布局。

4.1.2分区施策

根据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划分的不同区域特点,分区施策,合理安排建设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治理,从而推进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主体的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4.2 实施综合治理,强化海岸带的生态保护

4.2.1严格控制污染排放

加强对大气污染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落实好污染项目达标排放。同时,严格控制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直接排入大海,避免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4.2.2严格保护现有植被资源

禁止在基干林带范围内从事非林生产经营活动,依法严肃查处盗伐、滥伐林木的行为,为海岸带生态保护创造条件。

4.2.3高度重视沿海基干林带建设

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实施科学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海岸基干林带建设质量,增强防护功能。

4.3 坚持陆海统筹战略,突出生态保护修复重点

4.3.1坚持陆海统筹战略

针对当前生态建设的新形势,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理念,处理好陆海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与海洋自然保护地建设充分衔接,实现海域与陆域的协调发展。

4.3.2突出生态保护修复重点

根据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合理确定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的内容。将红树林保护与恢复、老化基干林带更新改造、灾损基干林带修复[4]、基干林带区位内可造林地的造林等作为未来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的重点内容,明确目标,编制任务计划,确保海岸带得到合理的保护修复。

4.4 加强用地管理,保障基干林带用地空间

4.4.1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统筹协调好各类用地规划

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将海岸带生态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切实做好各部门的相关用地管理,确保基干林带建设用地。

4.4.2做好退塘(耕)还林工作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遵循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将海岸基干林带建设范围内的耕地和渔业用地纳入退塘(耕)还林计划,以增加基干林带的用地空间。

4.5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保护修复技术水平

4.5.1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作用

积极开展退化林修复技术研究,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抗盐碱树种选育等技术攻关,为基干林带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4.5.2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优先推广生态修复急需、实用的科技成果,重点开展盐碱地造林树种选育、红树林引种驯化等专项研究和示范,注重现有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干林带建设实用技术,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4]。

4.5.3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

通过技术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确保基干林带建设顺利推进。

4.6 保障经费投入,落实好保护修复的任务

4.6.1完善投资标准

将工程项目的前期费用和后期管护费用列入投资预算,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投资标准。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工程建设投资标准,确保工程项目投资经费满足实际需求。

4.6.2构建资金投入使用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快建立并完善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投入总额为主要资金依托,社会合法力量广泛参与,多渠道直接投资的重点工程建设财政投入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加大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同时,针对海岸带地区的特点,可积极探索由受益主体直接进行补偿的新机制,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提供资金保障。

4.7 开展监测评价,确保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4.7.1建立保护修复工程建设考核制度

通过建立考核制度,将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目标纳入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

4.7.2制定保护修复工程检查监督办法

对工程建设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工程建设的各项措施能落到实处。

4.7.3建立保护修复成效监测评价机制

制定保护修复监测方案,明确监测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确保海岸带保护修复取得成效。

猜你喜欢
林带海岸带用地
海岸带弹性初探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果初步研究
无人机遥感在海岛海岸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ZY-3影像在我国海岸带区域的定位精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