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融合”促进建瓯茶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分析

2022-04-07 21:15:32杨静民
茶叶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建瓯北苑建瓯市

杨静民

(建瓯市农业农村局,福建 建瓯 353100)

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在产业振兴过程中通过多规范的微观协商和多主体的内生协调[1],加强多主体、多组织、多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加速农业要素及企业集聚效应,成为产业振兴的有效组织模式。近年来,福建省建瓯市不断推动建瓯市茶产业的发展,茶产业集群初具成效。集群升级已成为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根基。因此,为推动建瓯茶产业集群建设,本文阐述“三茶融合”促进茶产业集群升级的作用机制,按照“源头生态化、加工标准化、流通现代化、茶旅融合化”的发展思路,提出“三茶融合”的集群化发展路径,为促进我国茶产业集群发展提出相关的借鉴与建议。

1 建瓯茶产业发展概述

建瓯产茶历史悠久,被誉为“千年古茶都”。北苑贡茶代表了我国唐宋团茶制造的精端工艺,上贡时间历经458年。北苑御焙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建瓯茶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2]。目前,建瓯市现有茶园面积约12.6万亩,有水仙、矮脚乌龙、肉桂等50多个茶树品种,良种覆盖率高达95.3%以上。其中,水仙、矮脚乌龙是当地的特色品种。拥有“东峰矮脚乌龙”“南路水仙”和“北苑贡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积极推广“北苑贡茶”文化,以“品牌+文化”宣传模式有效提高了产品价值。2020年,建瓯市茶叶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是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也是全国乌龙茶的重要贸易基地。近几年,建瓯市有80多家规模茶企、500余家小规模的茶叶初制厂,带动全市195个建制村发展茶产业,以“企业+基地”产业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建瓯市茶产业发展。建瓯市积极推广生态绿色防控,机械化采茶覆盖面达95.6%,以“绿色+科技”模式有效提升了茶产业产出水平。

2 建瓯茶产业集群发展的不足

2.1 茶园建设滞后,技术把控不严,缺乏技术指导

由于茶农茶园面积小,茶园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普遍不高。在茶叶的灌溉技术、茶园植保、茶叶采摘等方面,机械化配置不足严重阻碍着茶产业的规模化生产。部分茶农茶企意识较为薄弱,过度注重量产,品牌和品质意识不强。由于建瓯茶叶长期以出口导向,农户在茶叶种植过程中长期使用大量的化肥,土地有机质结构破坏、土壤板结、酸化加剧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土地整体环境质量下降。而小农户与现代市场缺乏有效衔接,部分茶企在茶叶的采摘、加工制作等流程中缺乏统一的质量把控,导致生产不出好茶,严重影响到茶叶的品质和效益。部分茶企对加工环节的清洁化生产和可追溯体系的认识不足,在采制作关键环节把控不严、标准不一,影响茶叶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茶农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线断、人散、网破”的现象,茶农普遍缺乏先进生产技术指导,严重影响茶产业的规模化、品质化生产,进一步阻碍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2 龙头企业少,毛茶初制生产模式“小、散、弱”

目前,建瓯市茶企主要为“小、散、弱”的小茶企规模,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偏小,关联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加工机械化率低,产能小、产值低,制约茶产业发展。“小”就是各茶企生产规模小,普遍存在生产要素配置不足。茶企业一般采用小型生产设备进行加工生产,其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较落后,茶产品质量很难提升,茶饮品、茶保健品等产业链延伸不够。由于普遍存在加工技术落后、制茶的后备人才匮乏等因素,大部分茶企以销售毛茶为主,使得茶产业发展缺乏内生驱动力。“散”就是茶产业在各生产环节离散性强,茶叶加工和交易松散,缺少集中加工区和茶叶交易市场。分散式的经营模式导致茶农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无法形成良好的链接,面临着信息管理、区域品牌等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缺失,进一步制约了茶叶消费市场信息流通不足,从而无法提升小农户竞争力和规模化发展。“弱”就是茶产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目前,建瓯市茶企科研能力、科研人才较少,没有充分对接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技术资源。虽有部分科技示范推广项目落地实施,但尚未形成关键突破性技术,导致与周边地区茶产业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2.3 品牌销售渠道建设不够,产业链延伸创新力不足

建瓯茶业缺乏公共品牌意识,品牌广告宣传投入少,推介力度不大,茶旅结合不紧,“北苑贡茶”文化至今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首先是建瓯茶叶市场营销与推广宣传力度不足。大部分茶农都是采用小规模的自产自销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点对点茶叶销售渠道以及茶产品市场品牌推广营销的配套措施,容易导致各茶农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压价。同时,茶叶市场营销推广人才匮乏,导致有优质茶产品,也只能埋在深山中,在茶叶市场的影响力度远远不够。其次,品牌茶产品较少。尽管建瓯市茶叶的种植面积在福建省是名利前茅的,在各类型茶叶大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缺乏省级和全国性的市场辨识度。这严重影响了建瓯市茶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销售。第三,茶产业附加值增值不多。众多茶历史文化、茶学专著都记载了建瓯茶文化的精髓,这是建瓯茶产业链延伸发展、茶旅融合、品牌推介的利器。但建瓯茶文化主题元素尚未被充分挖掘与发挥,文化宣传与产业链建设脱钩[3],对茶旅融合的重视和创新开发程度不足,产业链条还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这些都影响了茶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

2.4 产业链环节衔接不力,产业集中度和协同度不高

近年来,随着建瓯“北苑贡茶”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政府等有关部门加大了对茶产业的关注力度和支持力度,建瓯茶园、茶企业、加工厂、销售企业等也在最近几年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行业门槛低、产品入市监管弱,导致大量茶企业、加工厂等低水平重复建设,弱化了茶产业补贴政策项目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效力。现有茶企中缺乏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从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大小厂商都试图实现全产业链的生产,但是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匮乏,使其整体茶产业生产混乱,行业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行业集中度和协同度都不高,从而无法形成集群发展优势。加之,各企业缺乏严格统一的生产标准,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生产技术和市场开拓资金的投入,市场的变化极易导致茶企经营困难。

3 “三茶融合”促进茶产业集群升级的作用机制

3.1 产业发展提升集群规模性,延长茶产业链条

茶产业链上游是千万茶农,中游有众多的茶企,下游连着广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也有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贯穿始终。要想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集群,需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小农户为核心[4],形成以小桥、东峰、南雅三个乡镇为中心,玉山、房道等乡镇为新增长点的空间布局[5]。加快发挥龙头企业具备聚集资金、品牌、技术等要素的中介作用,与茶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制度。通过推行集约化经营模式,积极发挥“企业+基地”产业化模式、社会化服务模式带来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实现农户、茶企、科研部门之间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加速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要素投入,形成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制。共享、互补机制又进一步降低集群内企业相关生产成本,增强了对茶叶连续化加工、茶叶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溢出效应,加速凝结产业链环节各个主体,从而实现延长茶产业链条。

3.2 科技创新促进集群竞争性,提升产品市场价值

科技创新是中国茶产业发展永远的核心动力[6]。一是应用科技创新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7]。引导和建立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制,加大对茶叶连续化加工、茶叶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增强科技支撑后劲。二是应用现代技术带来的创新与服务。如电子商务可为农业产业集群带来新的需求条件、产业链网络和服务体系[8],有利于加快高产优质的品种资源创新,丰富市场供给,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利用遥感数据光谱信息可为不同品种茶叶预测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等[9],有利于加强对茶园生产预警。三是应用科技创新加快绿色安全的病虫防控体系的建设,积极引导广大茶农茶企建设绿色生态茶园,向全社会发出倡议、组织茶协、茶企、茶农签订承诺书等方式,实现茶产业绿色、安全、健康的发展模式。另外,茶产业的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能实现茶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实现茶产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实现茶产业的科技增值化发展,实现茶生产技术的市场竞争优势。

3.3 文化根植加强集群价值性,凝练品牌文化价值

文化根植性是形成特色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10]。文化根植性体现为集群对当地语言、习俗、民间信仰、历史等文化核心内容的社会认同。与产业相关的特色文化是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的重要内涵,也正是集群品牌存在的基础[11]。建瓯东峰镇是北苑贡茶的发源地、矮脚乌龙的原产地,拥有北苑贡茶遗址、茶神庙、摩崖石刻等旅游资源,是建瓯茶文化的发祥地。北苑贡茶文化蕴涵的社会资本可以推动集群内利益主体的互动合作行为,可促进集群内创新氛围形成、提高新知识及新技术在产业集群内部的扩散流通[12],推动北苑贡茶品牌的形成。而集群品牌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开展各种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茶事节日、文化旅游活动,有利于茶文化产品创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市场上形成品茶文化的浓烈氛围,从而扩大茶产业的消费市场。在茶文化培育过程中,从茶企茶农的行为控制、生产规范及价值共创等方面加强对农业集群品牌创建[13],充分调动当地企业文化根植性,促进集群创新氛围形成并提高技术扩散流通[14],进而打造良好的区域茶文化品牌。

4 “三茶融合”视域下建瓯茶产业集群升级的推进路径

4.1 推动茶产业生产生态化,提升产品品质价值

品质是茶叶的生命,品质管理是茶企的生命[15]。强化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是解决当前茶叶单产不高、质量不稳、卫生安全水平不高的关键,也是促进传统茶叶升级转型和现代茶叶发展的着力点[16]。一是推动全域标准化生产。推动茶业“一村一品”向创建茶业产业网络转变[17],促进茶农的企业化演变,把标准化生产变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对标茶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环节的生产标准,加快形成农业集群品牌。二是推广绿色发展技术。加强优良品种推广,加强茶园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方案,减少茶农在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提高产品品质。三是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督。探索和完善生产技术标准、品牌体系标准等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加快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茶产业从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的绿色安全化、标准化生产的可追溯,从而确保茶叶的生产品质,筑起高品质的价值基础。

4.2 促进茶产业加工现代化,提升产业链条效率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有效推进供应链各环节的发展[18]。一方面,加强与茶产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建瓯各类型茶产业技术的研发。短期注重清洁化加工体系的建设,中长期探索建立全产业链条的智能化生产,推动产品加工技术提升、茶树病虫害防治及生物农药研发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突破[19]。另一方面,加快茶产业数字化建设。适时推广茶业智慧化建设,为各经营主体及相关机构搭建一个可以进行信息交换、产品交易、技术咨询的大数据平台[20]。通过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茶产业信息互通互联,有助于茶农及时发布和获取茶叶相关信息,实现茶业产业链中资金流、物流及技术流的“多样、安全、快速、便捷”流通。

4.3 创新开发茶文化价值,提升茶旅融合深度

充分利用丰厚底蕴的茶文化资源,开展有特色、有质量、有档次、有实效的“北苑贡茶”茶文化活动,促进茶产品、茶旅游带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茶产品方面,从口味、包装上进行设计,鼓励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茶叶,满足不同群体追求“绿色、健康、时尚”饮品的心理。在茶旅游文化方面,组织力量对北苑贡茶文化进行梳理,通过文化项目带动北苑贡茶品牌建设,做好遗址、茶事活动的非遗申报、保护开发和活化运用,培育与保护好茶文化根植性。同时,鼓励在茶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开发茶系列汉服、古法制茶、采茶歌、采茶舞等更多附加值茶文化旅游产品。同时要注重“走出去和走进来”相结合,“走出去”即要打造一批建瓯茶产业推广人才,充分运用载体,组织办好各种展示展销、品茶说茶等活动,让建瓯茶产品、茶文化走出建瓯,走向全国;“引进来”即是要打开大门,吸引更多的茶产品销售企业、茶研究机构部门、茶消费者等通过各种茶类赛事、茶产品推介会等形式走进建瓯,了解建瓯茶产品文化。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不仅可以加快提升建瓯茶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也能促成本土茶农、茶企形成竞争意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茶产业链。

4.4 建设茶产业人才队伍,提升人力资本支撑

当前建瓯市茶产业在营销、管理、茶旅游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阻碍了“三茶融合”进一步发展。发挥南平科特派发源地优势,从高校、科研院所等引进高端科特派团队,加强引进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21],组建“三茶”专家库。依托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学院等科研院校发展“订单式”培养,以培育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茶产业技术人才、茶旅游管理与服务后备人才。组织实施茶农培训工程,深入挖掘“乡土人才”,着力提高茶农科技素质和先进实用技术到位率。另外,要加快培养一批符合茶文化旅游市场需要的推广人才,以人才促进茶旅融合,实现建瓯茶产业链在消费端获得更大价值。

4.5 加强政府规划引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适当干预有助于茶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加强政府规划引领,加大力度培育龙头企业,以解决茶产业发展“散、小、弱”的问题。通过整合资源、增资扩产、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同合作社、家庭农场、种茶大户合作,加快产业化经营,构建全产业链闭环的“集群+平台+龙头企业+综合服务”的平台型组织[22]。其次,加强茶产业规章制度的执行。政府管理部门、茶业协会等应积极与茶企、消费商对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对劣质不安全产品的打击力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对劣质不安全产品的打击力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第三,加强对建瓯茶文化历史文物、遗址、古茶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加强相关保护政策的学习宣传和工作引导,提高茶农的茶文化保护思想认识,重点打击危害古茶树资源、滥采滥伐的行为。第四,提高财政资金支持效能。针对建瓯市茶农购买农资、加工企业在收购茶青、毛茶时的资金缺乏困境,需要针对性地给予政府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同时,在茶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用地、用水、交通、税收等方面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

猜你喜欢
建瓯北苑建瓯市
宋代福建北苑茶盛行的历史动因及影响探论
中国茶叶(2022年10期)2022-12-06 16:36:14
有趣的颜色
My English teacher
建瓯市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福建省建瓯市实验幼儿园
多方发力 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建瓯市东峰中学的课改启示
建瓯警方成功规劝涉嫌跨境电信诈骗嫌疑人投案自首
福建:“建瓯锥栗”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文人大宅的礼赞——海航·豪庭北苑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2:00:09
逝去的北苑
普洱(2016年4期)2016-05-14 07: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