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及价值意蕴

2022-04-07 17:33徐侠侠邓纯东
关键词:人才发展

徐侠侠, 邓纯东

(1.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陕西 西安 541004 2.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3.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005)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望人才。纵观国际形势,以创新人才为主的人才资源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与重点。再看国内发展,创新人才已成为建设人才强国、科技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创新动力与创新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深刻指出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将人才作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系统总结了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指导性、针对性,为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要求,围绕创新人才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创新人才何以为要、何以选用、创新人才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当前围绕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围绕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等方面开展研究。范一泓认为“辨贤选才”的识才观、“养贤培英”的育才观、“任人唯贤”的用才观、“纳贤引才”的聚才观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的主要内容[1],刘海飞认为深刻理解和把握好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对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之源、核心要义以及价值意蕴三个维度进行论述,以进一步回答新时代创新人才何以凝聚、何以为要、何以作为、何以选用、何以激发、何以保障等核心问题。

一、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之源

要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就必须要科学 把握其形成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在深刻理解其“来路”的基础上明确创新人才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继承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形成于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伟大历史实践,汲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精华。

1.理论继承:一脉相承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精髓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现实个人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思想精髓,为科学人才思想体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135,“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4]334,提出了通过劳动实践产生价值,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参与丰富的劳动实践是培养人才、开发人才潜能的现实途径,揭示了人才资源开发是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与环境塑造人的过程,这些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理论为新时代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基础上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在新的历史阶段将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地位作用、发展环境等进行科学阐述和发展。重要论述中提出的“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5]114,“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5]110,“营造良好环境”“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等观点都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一脉相承,并进行了科学的阐述与发展。

2.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伟大历史实践

随着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培养一批“勇于改革”“打破常规”的能够打开新局面的科技人才;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时代发展要求,强调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创新人才;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的重视创新人才工作,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创新人才资源是当今国际争夺的重要资源为出发点,把创新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创造性的提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6],在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7]“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5]114等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强调要优化创新人才选用、环境生态、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3.文化基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精华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典籍,其中蕴藏着大量具有科学性的人才学理论。一是在人才重要性方面,《诗经》中“得人者兴,失人者崩”[8]421-422以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8]679的观点体现了儒家重视人才的思想。《墨子·尚贤》中提出的“尚贤者,政之本也”[9]54的观点体现了墨家“贤者为宝”的思想。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孟子提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强调要通过环境来培育磨砺人才。《管子·权修》中提出“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0]125,主张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

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结合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际的同时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人才思想的精华,常常用“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不拘一格降人才”等古语来说明新时代创新人才的重要性、选用标准、培养途径等。新时代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结合实际坚持“古为今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二、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工作实践,从根本保证论、战略地位论、方向指引论、选用育引论、改革动力论、环境保障论出发回答了创新人才何以凝聚、何以为要、何以作为、何以选用、何以激发、何以保障等核心问题,构成了逻辑清晰、观点明确的新时代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1.根本保证论:坚持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11]。新时代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人才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一是坚持党管创新人才的历史必然。毛泽东亲自为中央起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邓小平提出“两个尊重”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反复强调世界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胡锦涛强调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管好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高科技创新人才尤为关注,他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人才,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政策保障,让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更好建功立业”[12]。二是明确坚持党管人才的基本内容。习近平在党管人才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基础上,于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7],这一论述把党管人才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政治引领与政治优势,增强政治感召力与政治吸引力把创新人才都聚集在党的领导之下,让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三是坚持实施党管人才的有效途径。要树立人尽其才的大人才观,确立好党管人才是战略管理的定位,加快人才机制完善与建设,不断提高党管人才的水平。同时要切实改进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为人才“减压”“松绑”和“保驾护航”,为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方面提供条件和环境,最终将创新人才这个关键资源凝聚在党的领导之下,凝心聚力办大事。

2.战略地位论: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当前中国虽已是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人才强国。面对我国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的现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民族复兴靠人才的战略高度做出一系列人才强国战略部署。

一是做出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的部署,明确人才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无论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还是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文章中都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11],“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13]254,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夯实人才基础的观点。二是提出人才是战略资源的论断,明确人才的历史使命。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和紧迫的国内发展需求,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亟需加快激发和放大创新活力。习近平充分认识到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明确“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5]118,提出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是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4]155的观点,厘清人才与创新发展的逻辑关系。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12]等系列论述厘清了创新人才作为人才的其中一个种类与发展及创新的辩证关系,其中发展是目标、创新是动力而人才是支撑,人才作为创新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创新发展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要用创新来引领发展就必须要依靠创新人才这个根本动力因素。

3.方向指引论:坚持“四个面向”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明的今后我国人才工作开展的明确方向。“四个面向”是习近平基于对世界人才竞争形势与我国当前发展的目标、环境、条件对生产力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的判断与把握,运用系统思维阐明人才推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代趋势、重点领域、价值追求与动力源泉。

一是面向世界前沿,贡献中国人才智慧。当前,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与世界的繁荣息息相关,“中国梦”已被赋予了世界的意义。中国科学家代表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要在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方面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成为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的引领者,将科学技术服务于全人类。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转化生产力。当今“人才驱动型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特征日益明显。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要最终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因此,必须加快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下好战略先手棋。面对我国发展任务与目标以及当前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垄断的现实情况,科技人才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在“命门”和“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安全,指明人才的服务方向。在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服务于民,把满足需求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明白我是谁、无私创新创造是为了谁、在创新创造中要依靠谁、创新创造的成果由谁享等问题。

4.选用育引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结合创新人才工作实践提出了“以德为先、不拘一格”的选用标准,“教育学习、实践蹲苗”的培养途径,“放眼世界、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

一是“以德为先、不拘一格”的创新人才选用观。习近平不论在地方工作还是在党中央治国理政,反复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强调要有识才的慧眼,选人用人把“德”放在首位,反复强调“德”的重要性,明确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同时还要有用才的胆量,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习近平提出充分尊重科学家创造精神,允许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放手让他们在科研难题上、高精尖技术上钻研。二是“教育学习、实践蹲苗”的创新人才培育观。正如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11],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作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加大培养国际一流科研团队,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同时,要在创新的实践中发现人才。创新人才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历练”,在基础研究领域“板凳一坐十年冷”,才能在科技创新的路上走的更稳更远。三是“放眼世界、海纳百川”的创新人才开放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习近平人才观的核心理念,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形成的新时代人才观,更是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向民族复兴迈进的中华民族敞开胸怀用天下之才的渴望与气度。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但以高层次创新型为主的人才很难在短期内进行本土培养,因此必须秉持习近平提出的“不唯地域引进人才”开放理念,引天下英才而聚之。

5.改革动力论: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专门对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相关问题进行批示,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遵循客观规律,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要在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破除创新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通过加快制约创新人才合理流动的户籍、档案管理、薪酬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为他们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最终达到有效配置目的。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政府要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通过建立更为灵活的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与服务网络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三是开展科学评价、建立创新人才竞相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科学评价制度,制定多方面的专门优惠和支持政策,让作出贡献的人得到相应的回报和成就感, 最终确保创新人才竞相发展,促进创新人才释放活力。

6.环境保障论: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

优良的创新人才生态环境是汇聚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习近平特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多为创新人才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创新人才发展创造机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政策环境,让更多的创新“千里马”在中国的大地上奔腾。

一是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导向,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要以“四个尊重”为原则,破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陈旧错误观念,要学习弘扬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救国”与“科学强国”使命的指引下,“在科学前沿领域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科学家精神,最终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可以成才的社会风尚。二是营造风清气正、保障权益的工作生态环境。要坚持正向引领,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出台约束和惩戒机制,保护人才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同时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11]。三是营造充满温度、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生态环境。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就指出,“要关心、爱护人才,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15]42。因此,在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带头联系专家,加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要用真情实感设身处地的为人才着想,通过“一站式”服务做到服务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

三、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作为一个体系完整、结构严密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创新成果,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理论价值: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理论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创新。

新时代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中的基础理论来观察历史现象与现实问题,不断对其进行深化、补充与丰富,科学而深刻地揭示了创新人才的内在本质,充分体现了创新人才的创造性、群众性、进步性及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例如,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用有所成”[5]108,“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5]114,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等论述;在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中“重视人才、开发人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5]119等论述;在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中“人才来自社会实践”观点基础上提出“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12]等论述;在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理论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观点基础上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5]116等论述。这些论述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精髓,并成为了新时代创新人才工作的理论指南,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才思想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实践价值:擘画新时代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的实践蓝图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是人才实力。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新时代创新人才重要论述作为科学的理论为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实践遵循。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进程中,创新人才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群体,已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来研究与部署。无论是推进战略布局、还是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最终实现“中国梦”,都需要创新人才提供发展动力与创新活力。因此,必须面对我国创新发展呼唤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资源是我国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正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创新人才工作实践产生的,其中关于对创新人才的发展方向、历史定位、选用育引、环境保障、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不仅对新时代加快、持续建设人才强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更是为创新人才工作如何开展提供了实践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及激励机制等等一系列人才发展理念与措施,在新时代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推进创新人才发展,通过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机制体制,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助力实现“中国梦”。

3.价值旨归:体现党凝聚人才振兴民族、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

新时代创新人才为党所用,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践行初心使命,展现了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与价值旨归。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政治本色,“‘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就放在第一位考虑的根本问题”[14]。党在民族存亡之际,国家危难之时应运而生,在改革创新中绘制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奋力实现百年梦想,始终将人民的殷切期盼与实际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向全党提出要将“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的要求,明确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7]11。习近平将爱国情怀作为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明确指出科技人员要爱国、爱民、爱民族,多次要求领导干部既要当好领导,又要成为专家,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对青年优秀创新人才要放手使用。要求“教育和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5]111,鼓励青年创新人才队伍“把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5]108,将青春与智慧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大放异彩。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科技人才要坚持“四个面向”,更是为科研工作选题指明了目标方向。向科技人员提出了要做国家和人民有需要的研究,“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18],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明确要求。这些论述中蕴含的观点明确说明了新时代党将创新人才凝聚在党的领导之下,为民族复兴、为人民造福的本质特征。

4.世界价值: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文化传统提出一系列关于创新人才选用和培养、保障人才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论述,不仅蕴含着独特的中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对其他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并以丰富多元的话语表达方式积极对外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理论。

一方面,论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在理论关切上坚持问题导向,传播中国创新人才价值理念。面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创新人才战略、创新环境营造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我国在目标、理念、途径存在的差异性,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与新策略,为世界其他国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理论指导。例如,“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19]“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5]116等论述强调创新人才作为民族复兴的第一资源,创新人才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创新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选用人才以德为先、不唯地域引进人才等论述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选用育引的标准和方法,指出鲜明的用才导向;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生态环境等论述强调了创新人才环境与制度保障的重要作用,指出做好爱才育才引才的工作重点。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在创新人才队伍的价值地位上、选用育引的方法与标准上以及保障人才全面发展方面对其他国家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习近平以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以及传统话语有机结合的方式积极传播中国声音,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工作,增强传播中国特色创新人才理论的主动性,积极传播具有中国人才制度特色和中国创新人才价值取向的标志性理论。例如,经常通过讲述海内外创新人才为国奉献、广大专家院士为国创造的精彩故事来宣扬中国精神,明确指出“爱国是第一位”的创新人才要求;经济发展要大念“人才经”、引进创新人才要“拆除围墙”的大众语言让创新人才的理念更“接地气”,相关观点更容易被接受;运用“尚贤者,政之本也”“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等古语来说明创新人才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这些论述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表达方式上都在国际传播中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力量的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
人才发展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