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俊,李 祥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对广东省珠三角九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合作发展做出规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同时,《规划》提出:“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02-18)[2022-05-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18/c_1124131474.htm。”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两个合作区”赋予广东新的重大机遇,需要持续、深化和推进粤港澳三地区域协作、对接与衔接。湛江作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地处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城市群和海南国际自贸区的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既有深水港、国际机场,交通便利,又有宝钢、石化等一批大型企业,基础扎实,资源丰富,人力充足。在此背景之下,湛江作为粤西地区的龙头城市,更应该抓住机遇,在各个方面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接其外溢效应,谋划推动湛江高质量发展。
目前,关于区域合作发展从“对接”到“融合”的过程的研究,学者孟祥林(2014)②孟祥林.从“对接”到“融合”:对京南子城市群构建思路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2。、赵玉林(2016)③赵玉林,汪美辰.产业融合、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基于湖北省先进制造业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26-32。等人分析认为,强化城市基建以及完善升级海陆空全方位交通网络,推动区域间的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是当下欠发达城市更高质量融入城市群的必由之路。在府际协作和文化融合等领域,温雪梅、锁利铭④温雪梅,锁利铭.城市群公共卫生治理的府际协作网络结构研究:来自京津冀和长三角的数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100-115。(2020)和杨继平(2016)①杨继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及消减对策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社会科学,2016(12):84-91。认为,提高与城市群的府际协作的水平,搭建新时代多元化的人文交流平台,促进区域间的文化融合作,逐步消除区域融合发展的人文发展障碍。由于思想欠缺创新,机制不够健全等因素让湛江目前的发展遭遇瓶颈,没有达到预想目标。因此,湛江要真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亟需探索一条突出“粤西特色”的区域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广州、深圳为与湛江建立“核+副中心”区域协作机制,大幅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努力提高人民美好生活水平,为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和实现广东地区共同富裕做出新贡献。
湛江市地理位置优越,既是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与海南自贸区(国际旅游岛)的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直接对外辐射,拥有海内外广阔的市场。湛江港作为目前粤西最大的天然深水港和粤西港口群的领头羊,华南地区的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雏形已经逐渐形成。湛江作为“一带一路”的支点城市,是承接“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窗口。湛江整合全域港口资源,以大宗商品贸易中心的建设及国际邮轮港建设为契机,打造我国首批冷链生态园,形成商品双对流的供应链“一站式”服务,延伸“一带一路”的南向新通道。因此,在湛江融入大湾建设中,湛江能够协助同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的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在“一带一路”支撑带作用。截至2022年初,已经有马来西亚的古晋南市、泰国的攀牙府等19个海外城市与湛江缔结友好城市。
近5年来,随着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良好发展趋势,湛江的社会经济水平也得到提高。截至2021年底,湛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500亿元,累计增长29.3%;湛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51.9%,达到27200元。湛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60.35亿元;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全市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2200亿元②曾进泽.2022年湛江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2-01-14)[2022-09-01].https://www.zhanjiang.gov.cn/zfgzbg/content/post_1562111.html。。在面临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中美贸易摩擦、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和新冠疫情等严峻而复杂发展环境下,湛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依然保持稳步增长。这表明湛江在深化产业协同发展中为积极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逐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化了区域融合能力。目前,湛江市在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进程中,进一步推动以中科炼化、巴斯夫、宝钢湛江钢铁和廉江清洁能源等项目为代表的临港产业的发展;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及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遂溪县RCEP香蕉国际采购交易中心、徐闻县RCEP菠萝国际采购交易中心的特色农业、数字农业的产业高地;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高端造纸、绿色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以及世界级绿色高端沿海临港重化产业基地。同时,以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为重点,湛江主动融入大湾区创新示范区建设,聚力建设国家级高新区——湛江高新区,加快建设广东省海洋实验室和“粤西数谷”大数据产业园。
湛江作为广东的科教强市一直以来都注重科技基础的建设。目前,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东文理职业学院等7所高校以及63家职校和中专学校,高校数量在广东来说仅次于广州。在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方面,2018年,湛江已有84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过率达到67%并首次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截至2021年底,湛江拥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60家,研发机构44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3家以及35家广东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博士工作站。同时,随着湛江高新区成功升级成国家级高新区和省级试验基地——湛江湾实验室正式启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得到深化。在智能信息化的进程中,湛江也是紧跟大湾区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在5G技术方面,湛江于2019年成功试点开通了2个5G站点,标志着湛江首个5G基站正式落地。总体而言,湛江目前在围绕钢铁、石化、高端造纸、绿色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现代临港产业以及以海洋生物医药、电子信息、5G技术和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新兴产业的创新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上打下较为扎实的科技创新基础。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湛江作为交通发达的枢纽城市的地位也是日益得到巩固和提高。一是城市交通方面,针对现有的交通发展基础,湛江全力推进“56811”计划,旨在打造一个“陆海空”多元化、高水平的全国交通综合枢纽来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快捷交通网络体系,将有江湛、广湛、湛海、合湛和张海高铁等五条在建高铁汇聚湛江③陈嘉俊,李志行.“五龙入湛”背景下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23):32-35。;二是海运港口方面,湛江正重点加快推动湛江港40万吨级的扩能升级,充分发挥在大宗散货运输的成本优势以及全球最大客货滚装码头的基础优势,已经和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初步建立起以湛江港为中转港的大宗散货运输的区域性合作机制;三是空运方面,目前湛江机场作为粤西唯一的机场,一直以来是对接珠三角城市空中服务的重要枢纽。随着对湛江机场的迁建,湛江会在现有航空发展基础上,借助2022年3月新建成的湛江吴川国际机场来打造湛江空港经济圈,以航空产业群和空铁产业群“双群”带动粤西地区的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等聚集①陆林,陈振.空港经济研究进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587-591。,机场的辐射空间由原本的湛江、茂名等的粤西地区及广西的临近地区拓宽到粤港澳大湾区和环北部湾城市群,使湛江在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有更多机会对接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时代综合交通网建设,带动湛江等粤西地区更高质量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湛江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历史的发展,湛江地区涵盖了雷州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广东文化,这样也使湛江和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上有相似性、社会元素上有同质性。在历史的同源上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自古同属于百越之地,2000多年来,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历史、人文精神等总是维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融合度上,湛江主要是以粤语和雷州话作为主要的交流语言,而粤语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主导语言,这可以说两地有着的共同话语体系。在民俗文化方面,湛江的雷剧、古街碉楼、宗族祠堂、人龙舞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粤剧曲艺、开平碉楼、醒狮文化等都是地区文化和外来文化糅合而逐渐形成的同源性文化。在“一带一路”的文化发展建设上,湛江的徐闻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之一,广州也是古代中国重要对外商贸港口,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和侨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都有着时代的引领创新性。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湛江的南路革命文化和广东革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都饱含着务实进取、敢为人先、爱国爱乡的文化精神。结合岭南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共生,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在社会文化基础有着文化上归属感和认同感。
交通发展作为打破区域联系障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在航空、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等方面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在航空方面,湛江机场作为粤西地区唯一的机场,目前年客流量已经接近100万人次。湛江机场一直以来都是粤西对外交流重要的窗口,在21世纪初已经是湛江等粤西地区与广深等粤港澳大湾区各市空中往来的重要枢纽。在公路运输上,由于长时间以来粤西与珠三角的联系主要依靠高速公路,单一的线路方式也已经无法进一步满足两地往来的实际需求。因此,随着汕湛高速公路的建成和广东滨海旅游公路等高速路的规划筹建,湛江与大湾区在高速公路的通达度上得到加强。在轨道交通方面,随着湛江第一条高铁——深湛高铁江湛段顺利通车,以及2022年广湛高铁湛江湾海底隧道盾构机顺利掘进入海,多条线路的开工建设让湛江这个广东省第三个全国铁路枢纽城市与广深等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打造“2小时交通圈”的梦想与目标逐渐得到实现。湛江通过巩固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来对接粤港大湾区的交通新干线建设,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铁路大通道重要建设中深化两地区域交通的互联互通。
湛江市相比于佛山、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其在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优势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近年来,湛江主动发挥其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产业转移的深度合作。位于湛江的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作为广东省级的产业转移工业园,经过11年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已占湛江全市工业总产的28.7%,而工业增加值也占湛江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3.2%。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钢铁、石化和造纸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海洋科创等产业为支柱的具备现代化特色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在绿色钢铁项目的合作上,更是成为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范。随着办园模式逐渐规范、规划起点不断提高,湛江产业承接能力的不断增强。以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南山(湛江)高新产业园等代表园区项目也纷纷在湛江建成并投入使用,湛江在产城融合的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能够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湛江作为广东的教育大市,近年来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学研合作也是越来越密切。一方面,位于湛江市的广东医科大学就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佛山市顺德区开展医院的联合共建。两地首先把顺德区的妇幼保健院伦教医院组建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最终联合建成为现在的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两地通过管理、品牌和人才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深化融合展开交流合作,共同建设广东高水平医院。另一方面,位于湛江的广东医科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莞、深圳先后开展了联合建设,先后建成了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和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通过在大湾区城市建立研究院所和校区,湛江充分发挥海洋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突破区域限制,携手服务于新时代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构筑海洋科研的创新发展高地,推动其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形成人才、技术和资源等多维度的产学研共享互动。
湛江市作为军民融合的排头兵,是广东省驻军以及优抚对象最多的地级市,更是多次获得全国和全省的“双拥模范城”的光荣称号。纵观广东全省,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在军民融合的产业和平台建设等方面起步较早。湛江与广深等地在军民融合开始了探索和实践,例如双方在借助南海开发和港口优势上,在南沙通过大力开发“海鲜养殖”等方面来拓展军民融合产业上的合作。随着广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协会2017年在广州顺利成立,标志着湛江在军民融合方面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步,也为湛江申报和创建国家级别的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综合改革试验田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湛江与佛山、中山等珠江西岸装备先进制造产业带的龙头城市在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上也有新尝试。特别是在海洋维权装备制造等产业上开展商贸合作,为双方在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提供经验交流。总体而言,湛江在加快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中,不断推进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在重点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与合作,让军民融合在助力“一国两制”下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能够开花结果。
湛江作为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和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从一系列高标准的战略定位体现出国家和广东省对湛江发展寄予的厚望。但由于长期以来思想观念滞后,湛江没有跳出固有的发展圈。具体表现在:一是湛江的一些干部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对标先进、超常发展的胆识和魄力,对湛江现代产业和工业实业培育不足,导致“一县一园”的县域实体经济的发展普遍处于窘境;二是“划地为牢”的思想还导致湛江没有尽早谋划建设连接珠三角和周边区域的快捷大交通,导致逐渐被边缘化。没有真正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政策优势,错失了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使得其与其他区域的差距越来越大;同质竞争、各自为战的现状依旧存在,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影响“善治”模式下区域协作与发展。
湛江市目前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流动性较差,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虽然近年来高铁、港口、机场等交通建设逐步推进,但与江门、中山等城市相比差距仍较明显。湛江现有的交通体系总体上是“全而不强”,整体效能还未发挥出来是阻碍湛江发展的一大痛点。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湛江是除了广州以外在广东省内拥有最多高校的区域,但高校学校的影响力度有限,加上地理位置较偏,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创新交流较少,基建资源共享程度不深,湛江科创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三是产业结构亟需调整优化。湛江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也是海洋经济大市,第一、二产业占比都比较大,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因此,湛江的主导产业的驱动能力不强,高新产业规模小,产业链还不完善,导致湛江在基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仍存在困难①李祥,吕宴闻.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5):29-33。。
在新时代背景下,政策制定水平体现数字治理下一个城市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等发展和能力。湛江目前仍需制定与完善有利于融入大湾区的专项政策。一是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方面。尽管湛江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保持整体上升态势,但增幅仍然较低,现有的人才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需要。柔性人才引进模式也没有广泛推行,凸显不出湛江对人才的吸引,人才引进力度不够深。二是产业发展政策方面。由于湛江对于区域合作发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难以承接大湾区高端产业。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的建设,交通基建的建设进度慢,产学研的合作发展平台水平较低,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三是社会保障政策方面。湛江基层治理工作涉及面广,治理经费缺乏保障,在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纠纷的同时,部分基层干部能力不强,在法治观念、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治理方式落后,导致政策成效较低。
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沟通合作机制尚未健全,导致了目前湛江在融入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就缺少省域协调,未能形成完善的区域性的扶持机制和优惠政策,特别是在产业项目、专项资金、资源配置等领域缺乏对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湛江的引导,这样无疑对湛江融入大湾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区域融合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是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目前两地之间还没真正建立起来。加上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一体化的水平和质量一直不高,导致湛江市以化工、钢铁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体系,容易与茂名等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产业同质化”的风险,不利于区域间协同发展。在政府合作层面上,湛江与大湾区目前也尚未成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领导工作小组,难以在产业合作与分工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布局,无法真正协调两地政府之间的发展利益。这也致使两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至今尚未组织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智库,无法更好地对湛江与大湾区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系统探索①陈相.国外先进地区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8(3):117-120。。尽管湛江市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湛江在地理位置上远离广东省会政治权力中心,在争取发展资源方面处于劣势,加上目前的政策支持不足,致使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缺乏差异化的体制机制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湛江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②陈东英.湛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战略地位及发展优势[C].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琼粤两省合作发展——第三届中国(海南·广东)改革创新论坛论文集.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175-182。。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下,双方想在区域发展中实现共赢与互利就必须要培养合作开放的思维和意识,用思想引领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湛江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少不了与大湾区的各城市展开不同层面的合作。一是要培养合作理念。湛江要摒弃以前“单打独斗”的发展思维,在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合作中,不断学会进行城市间的换位思考,妥善处理好“得失”关系,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项目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而推动各项要素在大湾区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湛江发展。二是要培养开放意识。要从“被迫”“不情愿”的思想转化为“主动”“积极作为”的新时代开放思想,以主动融入大湾区发展方向为主,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充分利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调整和创新政策,以更好地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内配置资源,提升自身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湛江更高质量发展,也进一步促进粤港大湾区一体化市场,构建全面的开放新格局。
湛江要想真正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需夯实融入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融入湾区建设的持续性与永久性。一是加强“陆海空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好湛江港作为区域性龙头港的优势,助推大湾区港口海运业发展。湛江需加快“陆海空铁”交通的建设力度,全面拉近与周边区域的时空距离,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机场的发展规划,提升湛江吴川国际机场中转功能,发挥粤西地理的区位优势,更快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二是加强科创能力建设,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湛江要发挥政府作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科技创新中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现代学徒制等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工作,打造湛江科技人才高地。三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湛江要紧紧围绕转型升级的目标,以工业园区和产业的聚集为载体,依靠企业进行改造,壮大产业规模,为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力的配套产业和支持③赵超,皮莉莉.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政策的认知度及其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1(6):19-28。。在“双循环”背景下,湛江要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也得重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化的建设,完善5G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驻湛企业推进应用场景开发促进数字化实体经济,推进、培育新产业的信息化建设。
在政府的主导下完善制度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更多有力的保障措施。一是创新区域文化交流政策。增强文化认同感,共建人文大湾区,对于优化湾区建设的营商环境有着基础性作用。鼓励湛江通过文旅融合借助大湾区的科技能力,建立“一带一路”非遗文化博物馆,把文物通过VR等数字化展陈,实现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二是落实大湾区产业对接政策。湛江在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中,主动对标RCEP规定的软性义务,促进企业的经营环境与行业标准、金融的融资与财税制度、行政的审批制度等方面实现真正的接轨,畅通产业合作渠道,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在此基础上发挥优势互补作用,促进产业融合,更有效地对接大湾区相关产业。三是促进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政策。政府应该坚持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投资审批服务,制定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地区实行“资格互认”政策,消除歧视性限制,释放制度红利,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区域间的发展要素得到更好流动,加快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统一市场的形成。
湛江要想真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需完善协商与沟通机制,打破双方的“行政壁垒”。一是建立湛江与大湾区的市长联席会议机制。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健全不同利益协调制度,为粤港澳成员间平等磋商产业发展、交通规划、旅游开发等重大课题创造更加宽松和自由的政策环境,建立乡村振兴下湛江融合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对外窗口和纽带。二是建立湛江与大湾区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快建立数字型政府,消除“数字鸿沟”推进两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方向、政策商讨等问题,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加强各类信息的搜集与整合,实现湛江与大湾区数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三是建立湛江与大湾区的利益补偿协同机制。在现有的区际公平、权责对等的基本原则上,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地区的横向生态补偿协同机制。在“双碳”目标下鼓励、引导当下作为生态受益地区的粤港澳大湾区与作为生态保护地区的湛江市通过对口协作、产业园区共同建设等方式建立起区域间的横向补偿关系,加大红树林蓝碳碳汇项目开发力度,推动海洋蓝碳交易,以增加湛江市财政收入,助力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