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探究

2022-04-07 12:03:42吴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核心

■吴华

(成都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发展期,价值观也处在重要的可塑期。当今世界各类观念相互碰撞,交流日渐频繁,在这种形态迥异的环境氛围当中,学生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都更为个性、多样,也更为复杂、独立。在这之中,如何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价值观自信,对于人才培育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是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新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个人、社会和国家根本需求的基础上,在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层面形成的共同表现和高度凝练,能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社会人才。因此,有必要将思政教育作为总抓手,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正确指引,最终实现对学生行为与精神的高效塑造。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战略发展角度来看,当前社会建设急需具有良好政治素养、思想觉悟和专业能力的新型全面人才。而全面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还要在复杂的社会思潮当中,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求充分满足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基于学生性格、爱好、兴趣、需求等针对性地制定柔性教育方案,提升价值观教育的灵活性[1-2]。对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正是全面整合学生价值共识的主要途径,更是强化人本质属性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进一步优化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建立主流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战略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凝聚和沉淀着人类思想文明发展的众多优秀成果,包含和渗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理论结晶,也是强化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纽带,这就决定了其是鼓舞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主要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能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学生个人的理想结合在一起,实现远大目标和实践操作的协同性,也能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动力。即能使大学生群体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并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持续学习、艰苦奋斗,最终为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全员是校内所有教职工都要有强烈的引领育人理念和意识,彼此配合,全员参与,促使所有教育环节和步骤都可以从多个侧面与角度体现出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的引导、熏陶和教育。全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在时空角度涵盖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所有周期和阶段,并在实际教育当中坚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证教育的实效性[3-4]。全方位是调动全社会参与进来,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向心力,保障学生的均衡发展,提升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度,建立思政教育新格局。

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层面,必须改变传统只依靠理论课或只通过思政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是要将核心价值观直接融入学校工作的多个层面与环节,在思想与行动层面上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工作机制。即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都要全面推行核心价值观理念,引导学生明确践行的意义。学校党委、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则在教学指导、规章制度、创新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日常管理等多维度的工作方面创建优良环境[5-6]。此外,还要尽可能调动全社会力量建立“大思政”格局,使更多有识教师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实现齐抓共管。

(二)遵循引领和渗透相结合

引领与渗透的本质就是在感化与教育的作用下,使学生在思想情感层面被同化,并向着教育目标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彼此支撑和促进,统一在思政教育当中。在其作用下,能使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在人际交往层面相互理解、信任与欣赏,从而实现友好交往,达成共识。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还要看到现实问题,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与立场,深入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最终将教育约束和关系服务结合在一起,从传统的教育强制性与对抗性转为教育灵活性和相容性。另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方法、立场等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对其中的观点和立场产生系统化把握,还要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将方法论渗透到思想深处,从最开始的被动接受转为自觉应用。

(三)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过系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使知识整体上升到理论,理论再升华为信念,最终通过信念构造理想,利用理想推进行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学习与生活体验、实现理论知识向素养和品德的正向转化、成长为品质高尚且明事理的现代人具有重大意义。启示所有教育工作者,教学要轻松,语言要生动,内容要贴近生活。要坚持经验总结,将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和生活化,同时将实践参与和行为养成贯穿学生发展始终,彰显时空上的反复性和长期性[7-8]。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坚持把理论形态的核心价值观主动应用到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之中,真正去感受其中的内核与真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把握思政课堂主阵地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在于“知行合一”,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则要持续实施理论教育。这就需要高校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中,坚持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师、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

1.教师层面

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要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当前教学活动开展者、主导者和落实者,决定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计。例如,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时,核心就在于引导学生认知和认同,同时对其中的重大意义和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被写入宪法。从中能够看出,在实际教学当中,不能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作为理由而放纵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尽可能将自身对学生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尤其是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递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要想真正给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知识系统,只有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在正向引导、答疑解惑等方式下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理论化的知识内容,才能使其对核心价值观有所感悟,最终自觉融入实际行动中。

2.教育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学生吸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先进文化的过程。其中的教育内容确定要将学生作为核心,即内容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基础,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疑惑,真正服务学生[9]。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各项思想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充分领悟教材精神,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内容当中。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讲解中,可以重点对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进行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解中,重点对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进行讲解,始终将学生发展作为目标,针对重难点问题,使用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解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中,重点对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进行特别强调。

关于教学内容的优化,还需重点服务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当前学生面临严峻的学业、就业、情感等问题,亟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所以在教学内容中还需适当选入一些学生情感和理论上共鸣的事情。另外,还要服务于学生政治觉悟的提升,尽可能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价值取向融入思政理论课当中,使其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同时,还要服务于道德素养的提升,给教学内容中融入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

3.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意义重大,关系到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只有及时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改革,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传授,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进而在价值观塑造期间获得更为健康的引导与教育。例如,可以开展思政专题教学。将教学细化成自主定题、课外讨论、课堂讨论以及综合考评几个关键环节,然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一些优秀案例融入每个环节的相关任务、目标和要求当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核。也可以采用时事分析法[10],即选择一些时效性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展开讲解,引导学生重点了解某一方面的局势发展,明确其中的主导力量,涉及方的态度、措施、立场等。

(二)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

校园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载体。给校园文化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带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更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1.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是在开展过程中注重形式的创新和变化。如依托马克思主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基于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和系统化的相关原则,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其理论的认知水准。具体可以开展辩论赛、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另外,基于情感认同,构建具有正能量的认同载体。例如,开展文艺演出、歌咏比赛等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包含的各种精神内涵能影响全体师生[11]。二是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比如,定期开展围绕文明礼仪的校园文化活动,带领学生在传统的“礼”文化当中获取精髓,充分吸收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具体内容。同时,始终把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价值目标作为基准,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新时代的思想与内容。

2.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了自然与人文两部分。在自然环境方面,要加强校容校貌这类物质文化建设,如建筑风格、绿化、环境整洁度、设备设施的现代化等。具体则可以建设一个与本校传统相关的文化广场,给其中融入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或者对校园当中的文明提醒牌进行创新,同时培植特色花草等。不断激励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进,砥砺前行,养成独特的审美观念。人文环境方面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宣传栏、校史馆、校训等的建设中,以给师生提供文化需要,给学生带来相应的人文情趣陶冶。

(三)社会实践活动为根本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活动载体,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思想政治观念等方面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1.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含了教学计划当中的实践环节以及计划之外的实践活动。其中,实践环节是和教学有关的一些实践内容,比如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则是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发组织的实践,如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等[12]。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能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和认知自我,找到发展潜能,不断追求更为科学的发展目标,形成学习自觉性,最终实现自我的有效完善。无论是哪种实践,在开展过程中都要始终坚持理论传输和实践育人相统一,基于“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开展策略。同时,基于学生所在专业和年级进行针对性安排,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专业特长与优势。另外,在实践过程中还需秉持因材施教原则,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性,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比如全面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宣传推广活动等,以使学生在实践当中能进一步深化和领悟核心价值观;或通过一些重大节日举办全校范围内的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礼仪活动,使学生能在参与过程中透彻领悟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内涵;再或者开展专业调查,带领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真正将专业学习与实践充分融合在一起。

2.拓展活动途径与空间

应尽可能实现校内外开展相统一,分散和集中相结合,以对活动资源的有效扩充,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也就是要从原先的精英化转为大众化。比如,可以构建专项实践基地,给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一个专门的机构或基地。具体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特征,全面发挥出社会资源和校园资源优势,基于不同年级和专业要求,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如和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组织等加强联系,彼此合作共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磨砺品格,还能给基层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3.构建活动长效运行机制

重点对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宏观调控与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加大宣传,确保每位在校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同时建立一套高效的激励模式,形成一套效率较高且体制完善的动力机制。如针对学生,则要充分把握其投身实践去获得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将服务学生成才和社会实践激励结合在一起[13]。对于教师,则要建立面向行政部、学院和专业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督促其能主动参与到实践的安排和活动指导之中。此外,还要构建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实践活动创新发展基金,在实践经费方面给予有效支持。

(四)多种宣传方式为基础

在新的发展阶段,宣传教育工作也要不断追求突破,建立新局面。其中要将多种宣传渠道作为核心,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宣传,以获取学生的普遍认同。

1.可以利用传统纸媒带领学生深度学习

纸媒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实现反复阅读和深度思考,使学生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与文字魅力。如应用校报对模范先进个人等典型事迹进行宣传,不断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还可以在其中设置互动方式,比如主题征文、读后感比赛等,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这些典型事例;或各学院和社团开展读书活动,选择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籍、期刊,以引导大家在阅读过程中加深认知和理解。

2.可以利用电子媒介积极传播核心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娱乐休闲的途径不断增多,借此则可以主动开辟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将电子媒介的宣传效果充分展现出来。比如,基于校园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特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同时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定期进行内容推送,也可以直接建立一套具有理论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思政网站,在公开、平等的对话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并在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把握舆论方向和动态,实现有效管理与监督,将各种不良信息隔绝在外,构建优良的网络生态环境。

3.可以应用多种艺术形式拓宽培育范围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只有真正将其融入日常,才能和学生情感需求、认知方式等结合在一起,实现内化于心。比如,戏剧、小品、曲艺等艺术形式作为当前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活动,通过给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不但可以和学生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其实现充分感悟,还能从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此,高校则可以通过一些重大节日开办校园文艺活动,文艺类的社团也可以定期组织排练演出话剧之类的文艺节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一些典型社会形象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带领学生更好地对作品价值与意义等作出判断,进而作用到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五)制度建设发展为保障

1.与学校制度结合

学校制度是办学经验,是优秀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的缩影,不仅会影响办学定位、办学质量和育人目标,还会影响学生行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制度,不但能使其紧跟时代发展,还能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和质量。对于办学职能而言,则要在坚持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和国家需求结合在一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新人才。对于学校治理来说,则要始终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实现师生平等、学术自由、信息公开、依法治校[14]。在师生权责方面,则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保持一致。其中教师要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学生则要利用高价值标准要求自我,不断追寻个人价值。

2.与学校考评结合

实现这两者的相互结合,本质上是通过评价与奖惩的基本作用,建立激励机制,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思政教育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可控性能得到有效强化。一方面,需全面完善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其中不仅要保证评价内容合理,还要坚持评价公正,使教师、学生、家长、辅导员都作为评价主体;另一方面,建立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档案,使其和就业推荐等衔接在一起,从根本上促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当中加强自律意识,建立优良的诚信品质。

3.与学生管理结合

要想在学生日常生活当中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还要从制度保障着手,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管理当中,以保持学生生活的有序性[15]。即从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风校纪等层面着手,基于生本原则和学生自由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学生在校园中的日常活动进行合理引导与安排。比如在公共物品、饮食等方面重点培养爱护公物、珍惜粮食的美德,进一步强化讲文明树新风以及光盘行动等思想意识,最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觉遵守准则与公共秩序的优良品质。

高校思政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能促进思政教育进步,给其提供重要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同时实现理论基础巩固。所以,两者的结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要求,能促进广大师生实现共同进步。经过分析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明确引领过程中必须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理实结合、引领与渗透结合的基本原则,从思想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宣传方式优化、社会实践建设等层面着手提出具体措施,有效破解当前引领过程中的障碍。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