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相关策略

2022-04-07 12:03:42贵颖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李 阳,贵颖祺

(1.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启迪智慧,还能够为育人工作提供正确的理论范式。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紧密联系,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达到“补偏救弊”的效果。高职思政教师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开展思政教学工作的有力助手,以种类丰富、内容精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吸引高职学生注意力,引导高职学生意识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个人成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构建一整套思政理论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嵌套的育人模式[1]。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可行性

(一)教学内容存在高度共享性

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主要由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构成,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系统性学习,引导高职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而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不欺于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思想,与思政教育提倡的各项理念殊途同归,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亲和性。这就使得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易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体现思政知识正确的重要性[2]。

(二)证明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知行合一”,在春秋战国时代,该理论的雏形已经形成,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该学说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化至明清时期得以完善,其典型代表为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学说,点明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必要性,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以及思想指导。在当前的时空环境下,“知行合一”理念在教育行业逐渐达成共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互为表里,不可偏废。通过向高职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理念,引导高职学生自觉养成重视实践的习惯,在学习各种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用理论指导实际生活,避免高职学生陷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思维困境之中。

(三)“育人”核心价值具有一致性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价值目标,与中华传统文化育人目标高度一致,具体而言就是注重对于个人品德的修养以及精神方面的提升。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人们十分看重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崇高精神追求的人,才能够具备很高的社会地位,这与当代思政教育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目标一致。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从不同的维度倡导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思政教育的目标就是将高职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技术的综合型人才,这就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切入点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涉及伦理、道德、政治、经济、人文、民俗等多个领域,院校思政教育时间有限,想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的高效融合,就要抓准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以点带面,以高职学生感兴趣且易于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突破口,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知识的相互渗透[3]。

(一)家国情怀

绝大部分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其人生阅历以及生活经验来自学校与家庭,因此对于国家、社会的认知较为模糊。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介绍优秀的传统文化,唤醒高职学生民族意识以及国家荣誉感。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大量阐述家国情怀的内容,如《孟子·离娄上》中记载:“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思想家将“家”与“国”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国”是由众多的“家”构成,“国”也是“家”的一种延伸,国与家、个人与社会之间,均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国家利益受到损伤、国格受到侵犯,我们应积极维护国家利益,通过维护国家利益保障个人利益,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会逐渐领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提升高职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激励高职学生以更为积极的状态学习专业知识,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

(二)和而不同

院校生源构成十分复杂,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文化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很容易与同学、老师、家长产生摩擦与分歧,不仅影响班级的和谐氛围,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思政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让学生意识到人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联时,应坚持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自己与同学、老师、家长所产生的分歧,要秉承着包容的心态,理性客观应对。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为其毕业后快速适应职场生活、实现身份转变提供理论指导。

(三)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发展,这一理论在全新的时空环境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阐释。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从事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谋求短期的快速发展,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一理念与国家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相吻合。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必要性,在日后的工作中才能够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保护自然环境,以实际行动印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三、明确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原则

思政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高职学生积累思政知识,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提升高职学生思政素养。与专业课知识相比,思政知识体系较为庞杂,其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在漫长的教学周期内,想要确保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背离思政教学总目标,就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渗透原则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作为21世纪出生的新一代,当代高职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各种各样的资讯,其视野更为开阔,具有更强的主体意识。如果仍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容易激发高职学生的逆反心理[5]。此外,传统文化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不同的句读方法以及格物思维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存在很大差异,想要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就要逐字逐句分析,这一过程较为枯燥,无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遵循“渗透”原则,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令学生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批判与创新原则

很多传统文化是在特殊的时空背景下形成的,很多中华传统思想在当前的时空环境中有了新的解读。因此,思政教师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时,要遵循批判与创新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改造,使之成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先进思想。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特点,一方面是对前人生活经验的凝练与概括,对于后人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被当时的时空背景所束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以批判性的眼光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去芜存菁,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提升思政教学水平的帮手,在新的时空环境中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正面导向作用。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程融合具体路径

(一)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

思政教师要借助各种教学方式,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引导与启发的方式带领高职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与深刻内涵,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思政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熟悉传统文化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最终在校园中形成“传统文化处处见,传统文化人人爱”的学习氛围。

第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管理者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将其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能够对高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向引导。具体而言,要积极更新校园内的硬件设施,在学生经常出没的区域以及人员密集区域,如食堂、图书馆、教学楼、体育场、自习室等区域,增设宣传栏以及报刊栏等设施,利用报刊栏、宣传栏展示传统文化,令高职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此外,还要积极打造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宣传软环境,在各式各样的团体活动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在重阳节开展“关注孤寡老人,共度祥和重阳节”活动,或者在端午节举办“包粽子、赛龙舟,缅怀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活动,将校园集体活动与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绑定,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理想的外部环境[6]。

第二,借助多媒体平台,扩大传统文化宣传推广范围。与传统宣传媒介相比,多媒体平台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等优势,且当代高职学生对于多媒体平台十分熟悉。基于上述优势,教师以及院校管理者要积极借助多媒体平台,向学生推送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学习传统文化,教师需要详细记录推送过的传统文化资料,在设计教案时将传统文化宣传材料作为案例,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传统文化资料与思政知识无缝衔接。

例如,思政教师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学生熟悉的多媒体平台,向其推送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纪录片、电影片段。如《国宝档案》《我在故宫修文物》《河西走廊》等,利用精美的纪录片,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欲。同时,以多媒体平台作为依托,搭建线上交流渠道,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随时沟通,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感悟,在分享感悟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思政知识,以思政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新的解构与分析,使得高职学生能够以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以思政知识解读传统文化的好习惯。

(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在教学价值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听课状态,导致教师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片面认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教师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向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传统文化教育针对性[7]。具体工作中,教师要立足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挖掘隐藏在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政教育价值,确保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在价值理念以及教学方向等方面同向同行。

例如,在学习《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的时候,教师在制作教案时,要基于该课程的关键点,即“处理民族关系原则”“民族区域自治”等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挑选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出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是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只有坚持“求同存异”原则,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避免内部产生分裂。此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典型案例,如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爆发的“郁金香革命”以及2011年埃及爆发的“1·25革命”,上述两起“颜色革命”中,均能发现民族分裂主义的踪迹,通过横向对比,引导高职学生体会中国多民族融合政策的先进性,一方面唤醒高职学生的警觉,自觉抵御民族分裂思想的侵袭,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其更为深刻地了解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三)构建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

想要切实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要开展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学习,还要搭配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高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思政知识。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构建多维度实践活动体系,将公益性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内容纳入社会实践体系,并在此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传统文化、思政知识、实践经验三方有效融合。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帮助自己迅速积累社会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思政知识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以思政知识指导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院校可以与学校附近的社会公益机构合作,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高职学生参与“献爱心”系列活动,为城市清洁工送上温暖的早餐,或者在敬老院陪伴孤寡老人,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加强高职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收获成就感,深刻理解当代青年人的社会使命。同时,借助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令“尊老敬老”“无私奉献”等中华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崇高的精神品质。

针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利用思政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令其能够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水平,院校管理者以及思政教师要积极尝试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内容存在高度共享性,两者的“育人”核心价值具有一致性。因此,要基于渗透原则、批判与创新原则,通过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构建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在教学价值等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为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