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认知与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22-04-07 12:03张秀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职业大学生

■张秀娟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一、大学生职业认知与就业能力的概述

(一)大学生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简单来说它是指大学生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道路,对职业发展的认识以及在职场中所具备的核心素养与能力。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人的职业认知是不同的,有的人希望从事财务,有的人希望从事销售,有的人希望自己创业,大家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认知会更加深刻一些,对与自己无关的专业大学生很少探究。事实证明,大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认知和规划能力,会使自己前进更加迅速,更快到达目的地。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在知识积累、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种持续的再学习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累个人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依靠自身的自律性、学习力、创造力,变通地选择就业,从先就业到再择业,从先生存到再发展,步步为营,逐步积累,适应社会的变化,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和状态,随时整装待发,为了理想而奋斗。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结构

(一)基本工作能力

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需要具有基本的工作能力,它包括人际沟通、组织管理、协调合作及外语和计算机运作的能力,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与普通的劳动型人才的区别所在。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实验操作及核心素质,不是流水线操作人员,这就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对职业认知和就业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二)专业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学生在所学领域言之必有根据,能用专业的知识使人信服。例如,财务管理的学生不仅要知道基础的财务知识,还应懂得为企业合理避税,制定合理的、积极的、有效的财务制度,使市场部门又能减少成本开支,又能为企业赚取最大利润,在财务基础上还应该懂点股权激励。具有专业知识能力就是在自己所学领域具有他人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

(三)环境适应能力

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在社会、学校、家长的呵护下成长,成长环境一直是全社会在让步,但进入社会后,没有人能改变社会的样貌,只能调整好心态,迅速适应到社会中去。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现实是想象不到的残酷,如果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怨自艾,那么将会浑浑度日,毫无发展。年轻的大学生有时间、有能力、有资本去闯荡世界,即使失败了还可以重头再来,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

(四)心理调节能力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心理落差会非常大,能力和待遇不如别人,升职加薪遥遥无期,前方的路走着走着就迷茫了,相信许多大学生都有这个阶段。其实这是内心不安静、不自信、不笃定的表现,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呢,潮起潮落乃是人生常事,年轻时期就想着功成名就,往后哪还有奋斗的动力呢!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也要学会自我调节,整装待发,继续前进。

(五)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个人云亦云的社会,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家境、经历、特长、理想不同,生活轨迹肯定有所差别。若别人的语言和评价标准对你并不适用,那么不要往自己身上硬套,你有自己的道路和发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独立思考前途,并不是每个人都以赚更多的钱作为人生标准,有的人来到世上就是为了看太阳如何升起,水怎么流,花怎么开,贵在体验。

三、大学生职业认知与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大学生学习理论居多,理论中真正探究事物发展前因后果的甚少,许多同学是读其书信其书,对书中知识缺乏筛选和质疑,看似专业知识等几年后又变成了旧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储备应该是跟上时代发展的,在理论中探究根本,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取得人生真正意义的进步。专业和知识储备不足,又缺乏再学习的精神,使大学生在毕业时没有竞争优势。

(二)社会实践能力薄弱

高校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当代的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家境都比较殷实,生活费不缺,所以越来越少的学生出去兼职或实践。特别是2020年疫情到现在3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基本处于封校状态,切断了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想出去实践的学生也没法出去,只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校中学习。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薄弱的原因在于思想,即使在疫情影响下,学生仍可以报名参加学校防疫的相关实践工作。

(三)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大学生从紧张的高考过渡到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还未感受好大学的美好,就面临着实习和就业,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并未深入地探析自己的爱好和性格优势,不知道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想当然地认为毕业就是为了就业而已,大学四年生活和学习中,没有职业规划的学生大有人在。但事实证明,越早有职业认知和规划的同学,他们就比其他同学往前走得更快,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前进的方向。

(四)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他们眼中的社会非黑即白,他们相信埋头苦干就有成绩,他们认为自己坚持不懈就会成功。但社会是个复杂体,比起埋头苦干的人,老板更喜欢有见识、有远见、懂选择、有认知的员工,而坚持不懈就会成功的前提是正确的方向,如打仗一样,战略如果发生错误,即使如何调整战术也无济于事。大学生思想、行动、认知与社会处于脱轨阶段,有时他们的思想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总想着自己可以影响社会,到最后发现只有与社会和解后才能更好地生存。

(五)思想品德有待提升

部分大学生利己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总想着自己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有的同学为了自己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有的同学为了奖学金,在老师面前拼命地表现;有的同学为了党员称号,笼络班级人心;有的同学为了刷存在感,极力在人群中表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空谈,要与当前疫情中发生的感人事迹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是防疫工作的参与和见证者,他们能真实感受到祖国大爱和14亿中国人的凝聚力,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四、提升我国大学生职业认知与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用人单位转变思想,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对人才库中的以下几种人会视而不见:(1)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会认为这类人群毫无社会实践能力,又不具有培养价值,不稳定,企业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后,工作1~2年后员工流失率很高,他们都想着积累些经验跳槽加薪;(2)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不要,例如人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工学类或商学类相关工作;(3)经验多如牛毛,却不稳定的人,这类人群人力资源部门会认为他们心比天高,内心浮躁,希望少付出多回报。

以上列举的三种情况,站在企业角度他们有拒绝应届大学生的理由,但是用人单位也必须明白,人才流失率与企业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企业人文关怀好、单位福利多、工资待遇高、企业愿景好,员工上班积极性高、幸福感强,这样的企业员工流失率非常低,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到这样的企业,只会给企业带来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专业不对口并不影响以后的发展,除了科研单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都会走向新的领域与行业,而他们所填写的许多经验只是为了告诉“面试官”他们参与过社会实践,有能力、不娇气、敢做为。

(二)政府完善法律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大学生就业

目前疫情还未结束,许多互联网“大厂”都在裁员,有经验的员工就业压力都十分困难,何况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呢?许多大学生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只想寻求一份工作,对单位福利、工资待遇、餐补条件等期望都大大降低,若是在招聘中遇到不公平待遇,许多应届生也会选择隐忍,这是因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又求职心切,用人单位比较挑剔,遇到不公也不懂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我国对保障就业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如《宪法》《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就业者在求职、就业、工作中遇到侵权行为,其实是能在法律中找到解决办法的,而不是隐忍或不了了之。我国虽然就业相关法律是健全的,但是劳动监察部门并未真正履行监察责任,当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出现不可协调的矛盾,监察部门只会告知员工,提供其相关证据方可办理,但用人单位往往是有法律顾问的,他们有效地避免了法律带来的风险,刚毕业的大学生有苦难言。用法律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并不是说说而已,政府应该完善各种制度,保障大学生就业。

(三)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高校都设置了就业办公室,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联系企业单位,与本校达成校企合作计划。实际上,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办公室联系的单位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销售岗位、低技术岗位,大学生到此类单位是真正地从基层做起,做着许多没有学历的人都不愿意从事的岗位,充当着廉价的劳动力。健全实习制度,是让大学生四年所学知识和才能有地方发挥,有地方去实践,而非为了解决就业而就业。

当然大学生选择实习岗位和行业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有自己初步的职业规划,选择一个3~5年可以沉淀的行业从基础做起是值得的,但若只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某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流水线上的工作,那么也是对国家培养大学生的浪费。如果你能说会道,如果你能突破自己,你想赚取更多的钱或收获更丰富的人生价值,可以选择一个你热爱的行业,从事相关销售工作,长期下来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根据市场调整专业,明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是一群富有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愿意学习新事物,能够在喜欢的领域深耕,他们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现在的大学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人才,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大学开设什么专业课程,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10年前各个高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那是因为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崛起,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正是高校对人才的输出才使中国成为网购大国。

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兴行业的兴起,高校不能随意地开设其专业,应该对这类新兴行业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调查和行业预测,必须经过仔细考察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开设此类专业。例如,网络直播是近几年非常火的行业,但很少有高校开设此类课程,这是因为网络直播对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有些人认为上不上学不重要,会直播赚钱就行。由此可见,国家提倡的、积极的、正能量的事情才有长远发展。

(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许多是以理论为主,社会实践和操作的重要性没有在高校课程中体现出来。许多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但六个模块中没有一个模块是深入学习的,不懂招聘技巧,不懂培训流程,不懂工资核算,不懂处理劳动关系,事实证明理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求。

例如,高校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包括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电子商务、金融基础等,市场营销像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涵盖内容十分广泛,学生不仅要学习这些综合知识,还要在这些课程中找到自己擅长并想从事的领域,找到一个突破口后,在日常学习中深耕,多到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待毕业之时这就成为其就业的竞争优势。

(六)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服务系统

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许多学生毕业就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态度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例如,通过优秀毕业生回校演讲、专业教师指导、组织职业规划比赛、开设就业心理辅导等,鼓励学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参与到职业规划上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探析适合自己的行业和领域,拟定职业发展初步计划,请老师给予建议和评价。

另外,高校还应该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非就业季可组织学生参与社团、兼职、创业等活动,每一次的历练都会给学生增加一次经验。大学生无收入来源,生活费都是父母给的,学校组织一些有偿的兼职活动,信服力较高,不用学生交纳中介费,又可以赚取生活费。毕业季时学校根据所设置的专业,联系关联性密切的用人单位,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匹配的岗位,做好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咨询和服务工作,让学生知道即使走出校门仍是我校学子,我校愿为其倾心服务,只为学生奔个好前途。

(七)鼓励大学生再学习,不间断地增强自我培养意识

高考就是一堵墙,分流出一部分人走向社会学习,一部分人进入象牙塔学习。但事实是进入象牙塔的学生,每天打着游戏、谈着对象、逃着课,花着父母的钱在攀比,忘记了学习的重要性。大学只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意味着成年后的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参与社会的竞争,唯有再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例如,财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考取会计类证书,英语类专业的学生在校争取英语过八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校考取人力资源证书,建筑类专业学生在校考取二级建造师、造价师等证,这些证书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学生毕业时的竞争优势。事实证明,大学期间有许多时间用来学习,却被忽略掉,而毕业后每天两点一线,加班到深夜,用来再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同学们抓紧一切在校时间努力学习吧,这将是你升职加薪的根本。

大学生职业认知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大学入学开始,学校就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的欠缺,从提升专业知识、完善实习制度、加强校企合作、做好就业咨询等方面入手,进行资源的多方整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并在擅长的领域深耕,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