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竞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30)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被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1]。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的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也为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职院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将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与劳动精神培育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重要会议提到劳动、劳动精神以及劳动教育,认为“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提倡“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通过学习多个重要场合关于劳动的讲话精神,查阅文献资料和人民网、新华社等官方媒体文章,将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二是培养“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的劳动奉献观;三是激活“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的劳动创新观;四是领悟“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的劳动幸福观。
这进一步表明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青年劳动者”的主要阵地,应该注重青年学生劳动素质的全面渗透,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劳动教育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技能、从思想到实践、从入学到就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1.青年劳动教育观引领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价值导向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要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时代青年劳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蕴含着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奉献观、劳动创新观、劳动幸福观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观作为理论支撑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想干、肯干、实干、精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指引着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正确发展方向,回答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使命。从学生角度上来看,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观是激发工作热情、提高个人职业素质、实现职业发展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源泉,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积极正向的职业观、创业观,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和精益求精、积极创新的劳动能力,才能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源源不断地汲取动力和拓展能力。
2.青年劳动教育观深化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内涵建设
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青年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息息相关。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是为社会输送与现代技术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技术人才[2]。在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青年劳动教育观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提供了指导性方向,赋予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更深更广的内涵,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过强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石,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职场中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人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3.青年劳动教育观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实际成效
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在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入新时代青年劳动观,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体对劳动、职业的深刻认识,纠正学生就业创业环境的认知性偏差,培养“做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责任与担当;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的发展目标,在职业创业劳动中获取成就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职业环境对高职毕业生的偏见,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岗位情况科学制定人才需求,选择兼具扎实专业技能和劳动精神的高职毕业生,从而逐渐被打破就业市场“唯学历论”招工误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从根源上破解劳动力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现象。
1.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实现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观的有效载体
劳动包含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脱离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教育观培育则无从谈起。因此,劳动教育观的培育必须来源于客观世界、依赖于劳动实践。青年劳动观的形成更多体现在职业劳动领域。在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实训实操则是提升学生技术技能的主要手段,“做中学、学中做”贯穿于学生职业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高职学生青年劳动观的培育需融入到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及劳动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职业劳动训练为有效载体,蕴含在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2.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检验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观的成果体现
习近平青年劳动教育观是以青年学生为主要群体目标,以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出发点,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精神、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发展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将习近平青年劳动教育观落实到就业创业教育实践中,有利于丰富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利于检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效,有利于劳动教育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进程中,职业教育改革翻开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能有效应对新时代人工智能、数字经济、5G、物联网等技术变革发展要求给当代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同时也能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更新、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通过以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为理论指导,将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完善的职业劳动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思想引领,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情感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职业发展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3]。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学生职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引导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培养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从而能自发专注所在行业领域,以获得职业成就。学校在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时,应把青年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
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认同。在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要肯定每一份职业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平等性。学校设置的每一个专业、企业提供的每一个岗位、职工所干的每一份工作都有它自身的价值所在,所有融入其中的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不断繁荣富强而存在的,不分高低贵贱。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而深远的职业目标。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往往注重于外在职业目标的实现,比如职务、薪酬、社会地位等,容易忽视了与之相匹配的内在职业目标的制定,没有领会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核心职业品质对实现外在职业目标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片面性。从学生入学起全面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全面的自我认知和对环境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制定长远而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以及培养实现这个目标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清晰而理性地看待每一份职业发展路径,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前行,避免好高骛远、三心二意。
把劳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与校园生活、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等有机结合起来,提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爱岗敬业的职业劳动道德,进一步丰富学生职业劳动教育内容,增强职业劳动情怀和职业劳动认同。
将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将中国传统劳动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中,在校园基础建设中增加学生书院、校园工匠园地、创业工场等实践活动场所的建设规划,可根据不同专业特质,依托社团、学生组织、专业协会等,开展以劳动、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打造浓厚的实干、肯干、能干劳动氛围;建设劳模工作室,开展专业技术相关领域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进校园宣讲活动,大力引进优秀毕业校友、创业者进校开展职业分享活动,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将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项目。通过参观、红色研学等形式,增进对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汲取力量,激发学生为国家发展努力奋斗的信念;通过开展学雷锋、三下乡、社会志愿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关注基层社会、普通群体生活的同时,深入领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的时代意义。通过这些研学参观、服务社会、走进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和使命,培养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提升个人职业道德、职业修养等。
将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融入职业体验活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将实地学习实践贯穿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过程,组织学生前往公司、工厂等地参观学习或实训,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生产实践等过程以及专业相关工作岗位职责,同时让企业优秀员工以经验分享和行为示范的方式,指导学生亲身体验日常劳动内容,在职业体验活动过程中培养个人责任担当和爱岗敬业精神。
劳动过程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方面,高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渐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脑力劳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劳动形式;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愈加显得重要,从而使得职业教育逐渐站在青年学生人才培养的舞台中央。高职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主要需要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4],既需要体力劳动又需要脑力劳动,这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须同时兼顾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时,以新时代青年劳动创新观为指导,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强化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训练,激发提高综合劳动素质和职业素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将创新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训全过程,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内置不同的劳动技术教育和创新劳动素质培养课程,引导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训练过程中积极思考、深入钻研,在打造过硬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实施中,借助先进技术优化职业教育课堂。充分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大力度建设智慧教室、虚拟职业环境、云实训课程等,创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手段,一方面可增强育人实效,另一方面可拓宽学生创新技术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劳动思维。
在“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中,加大企业导师引进力度。将优秀企业干部、创业家引入校内担任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组建双导师队伍,通过校内外双导师的协作配合,实现对学生思政修养、理论学习、实操实践全面均衡培养。通过引入企业导师制,在补充校内导师就业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的同时,体现出的勇于创新、敢闯敢干的劳动者特质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创新劳动精神影响。
劳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主要工具。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产资料,这是人类得以繁衍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人类可以获取实实在在的收益,包括先进生产力和美好幸福生活。对于新时代高职学生来说,通过实践劳动获得的幸福,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个人职业成就和社会价值,这才是学生自我激发职业发展潜能的可持续源动力。将生产劳动、职业劳动融入专业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中的匠心培育,激发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获得感、荣誉感、成就感等劳动情感和工匠情怀,以实践获得自我价值认可、感知劳动幸福、激发自我潜能。建全就业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根据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评价目标,如大一对第二课堂活动有关劳动精神培养情况进行评价、大二对专业实训过程中劳动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评价,大三对实习岗位所需劳动综合素质培养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可提高学生开展专业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获得自我肯定、自我满足。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劳动环境瞬息万变,高职院校还需给职业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建立职业成就考察制度。由于劳动精神的培育对于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水平的促进作用是深远源长的[5],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对高职毕业生短、中、长期职业成就考察,通过多渠道收集毕业生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职业水平和职业成就,从中挖掘劳动教育在学生人生幸福追求道路上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