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系统性创新

2022-04-07 11:59韩喜平刘一帆
中国发展观察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韩喜平 刘一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明确“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2022),而且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深刻内涵到基本特征、从具体目标到战略部署一系列原创性思想。概括来说,主要体现为十个方面的创新。

一、深化了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

现代化的内涵界定是现代化理论展开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整体上、多向度地把握了现代化内涵,改变了以往理论界对现代化内涵的片面认识。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1 8世纪,随着现代化历史现象的出场,人们对现代化的朴素思考随之初现。进入2 0 世纪,掀起现代化研究热潮。然而,纵观现代化学术史,对于何为现代化的问题一直没有一个权威而统一的答案。现代化理论纷繁多样、派系林立,陷入分科式、片面化研究陷阱,往往只突出了某一领域的现代化对于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标识性作用。经济学家侧重用经济发展界定现代化内涵,以工业化水平作为评判依据;政治学家侧重用政治进步界定现代化内涵,以民主化水平作为评判依据;社会学家侧重用社会变迁界定现代化内涵,以城市化水平作为评判依据;文化学家侧重用人的思想变化界定现代化内涵,以人的理性化水平作为评判依据;历史学家侧重用文明程度界定现代化内涵,以历史发展位阶作为评判依据,等等。各家各派虽然从各自领域对现代化内涵做出了阐述和解读,但却忽视了现代化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不断丰富,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源起于近代,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创新于改革开放后,突破于新时代。相应地,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也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到现代化是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再到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2 0 2 2)透过本质要求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全面综合、各领域相协调、系统优化的现代化,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保障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各领域现代化只是作为现代化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这从根本上深化了理论界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

二、深刻揭示了现代化的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正确把握实践方向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理论界对现代化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现象范畴,对现代化本质的探讨不足,未能真正揭示现代化的本质。

西方现代化理论主流观点通常将工业化看作是现代化的本质,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现代化的根本追求。虽然目前西方在现代化实践上还处于领先位置,在理论上也占据着话语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现代化理论科学、正确地揭示了现代化的本质,西方现代化实践在未来还具有强劲发展态势和远大前途。这种“以资本为本”的现代化是把现代化发展引入异化的歧途,使原本应当服务于人的现代化逐渐异化为奴役人、剥削人、损害人的根本利益、阻碍人的发展的现代化。进入新的世纪,这种现代化更是造成世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贫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201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习近平,2015),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2022),追求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2020)。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着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逻辑,从根本目的和价值旨归的视角揭示了现代化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化置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域下加以考察,将现代化的终极追求回归到人本身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人本逻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得到体现。从词频来看,全文提到“人民”一词177次,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彰显。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看,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是精神世界丰富要求等,都是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展开的。

三、打破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唯一论

走什么样的道路实现现代化既是重大实践问题,也是重大理论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现代化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最先从西方开始。但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习近平,2022)

依托现代化实践的先在优势,西方率先开创了现代化知识体系,总结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模式。西方现代化模式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输出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把整个世界纳入资本主义文明体系而创立现代化理论,让那些探寻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选择和模仿。因此,西方现代化模式本质是推动资本主义化,传递和灌输“西方中心论”“现代化即西方化”“现代化就是美国化”“资本主义普世性、永恒性”等观念,误导世人产生现代化似乎只有西方模式的错觉,而不是真正帮助和推动落后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此外,西方现代化模式是符合西方特点的现代化模式,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现实条件,并非所有国家都可以模仿。一些国家尝试西方模式但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的现实也客观证明了西方模式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更甚者,西方模式弊端显现,一些发达国家也已步入“下沉年代”,面临诸多西方现代化理论无法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难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所做的提炼总结和理论概括。在历史上,中国尝试学习西方现代化但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与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似,最初受外力影响而被迫开始现代化进程,在实现国家和民族独立后,希望摆脱西方大国的控制并实现独立自主的快速发展,尽快赶上发达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不走西方现代化老路也可以实现现代化的逻辑,克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弊病,为人类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打破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唯一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四、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寓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中。

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重要特征并作详细阐述。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绝大多数人谋发展的人民性特征。不同于西方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人民谋的是不落下十四亿多人中任何一个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体现。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剥削、没有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平等性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伴随着贫富分化,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贫困的积累,这是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的全面发展性特征。西方现代化刻意和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以物质财富作为现代化衡量标准,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致力于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协调。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特征。西方现代化的理念是逐利为先、为要,因此走出工业化伴随环境污染与破坏、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全人类谋幸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和平性特征。西方老牌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多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损人利己、“零和博弈”、充满血腥罪恶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主张通过和平发展的方式谋求自身发展、争取合作共赢,进而为世界谋大同。

这五个方面的重要特征蕴含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展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过去由于缺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做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仅是理论推演基础上的设想和粗线条的整体勾勒。面对西方学者运用各种理论来论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空想性”的攻诘,社会主义现代化无法真正做到有力回击。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证实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实现性,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不再以纯粹理论样态呈现,而是成为实践形态基础上的理论展现,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垄断。

五、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关系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恩格斯,1844)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于“实践发展——文明进步”互动关系逻辑机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资本主义现代化以现代工业创造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文明以先进生产力为前提,以工业化、私有化、民主化为特征,以物质文明发达为目标,贯穿资本至上逻辑。在人类文明史中,资本主义文明在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物质财富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种文明形态的严重缺陷已经显现。在物质财富不断积累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同时,“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习近平,2017)。资本主义文明虽然推动人类文明实现飞跃式发展,但是无法回避其片面发展的客观事实。“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人类之问反映了人类对更为先进、能够解决资本主义文明弊端的文明形态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这段表述可以看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基础上得来的,并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推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社会主义文明赋予了丰富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持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则,重构现代文明的整体布局和各类关系,把资本主义文明颠倒的世界扭转过来,变革人类社会存在方式,开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形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特征,以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贯穿人民至上逻辑,是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是中国实现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六、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战略安排

战略目标需要切实可行的战略安排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后来者居上的“并联式”赶超型现代化。因此,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科学、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安排尤为重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分阶段、定目标,用规划的方式推动现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就领导制定了“一五”计划。上世纪8 0 年代,党在明确现代化目标时,就提出了“三步走”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分两个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后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成后,党的二十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擘画了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科学的战略安排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进入新时代,原有的现代化战略安排已经不能够准确反映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实际情况和发展新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根据现代化实践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整体延续和科学调整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战略安排,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战略一以贯之地传承下来。

七、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标准

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目标,更是具体的、现实的内容,它要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着具体的实践衡量标准。现代化的内容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各个方面不断提出更高标准,但是推进现代化必须有可量化、标准化、可评测的具象化指标对实际工作进行引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党中央根据当前中国现代化发展位阶,结合中国的现实发展情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可行、可及的现代化标准,既有约束性指标也有发展性指标,给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上的“鸟瞰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具体标准和目标:在经济上,要求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政治上,要求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文化上,要求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社会进步上,要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生态建设上,要求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保障上,要求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不仅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对未来五年提出了更为详细的目标要求。例如,在经济上,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在政治上,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文化上,要求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在社会进步上,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在生态建设上,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在保障上,要求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在国际影响上,要求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八、研判了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的发展环境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实现现代化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全世界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现代化。现代化是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实现现代化在时间上会有先有后,在现代化程度上会有高有低,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一方面向后发展国家展现了现代化样态,提供参考样本;另一方面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环境,既创造了更好的现代化发展机遇和条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挑战和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冷静、深刻地分析和研判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继续推进现代化面临的发展环境,清晰阐述了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与西方国家推进现代化面临的截然不同的发展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从战略机遇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从这一点看,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没有的特殊情况。发现新的发展机遇是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为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解决“卡脖子”“牵鼻子”问题,增添发展新动能和优势,进而加快经济结构升级优化创造了重要机遇。如果抓住了机遇,我国现代化就会实现快速发展;如果错失了机遇,我国现代化就会陷入发展困境。从风险挑战来看,在全球范围内,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国内,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相比那些早期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是更艰巨、更危险的。混乱的国际环境、外部的打压遏制、内部的问题矛盾交织在一起,如果稍有不慎、处理不当,就会给我国现代化带来严重后果。

总之,科学准确研判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的发展环境,为党确立合理可及的现代化目标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现代化战略安排、选择正确有效的现代化策略方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行稳致远创造了重要基础。

九、确立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区别,不仅表现为“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方面的差异,还表现为“怎样建设现代化”方面的差异。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重大原则的确立。西方现代化概括来说就是放纵式发展。唯一的原则就是刺激和扩大人的私欲,使个体不断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进而带动生产发展、带动消费,以产生和获得更多利益。这就客观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后期的无序性,造成剥削掠夺和“零和博弈”频有发生,呈现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状态。相较之下,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变质、不偏航、不走样的重要前提和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重大原则。每一项原则都对应解决一个重大问题。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解决的是现代化的领导力量问题。党的领导是管总的,坚持党对现代化的全面领导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不犯颠覆性错误的根本保证。同时,党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能够凝聚起人民群众建设现代化的信心、热情和力量。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的是现代化的实现道路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做到“道不变、志不改”,又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选择了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具体方式方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的是现代化的立场和价值向度问题。人民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现代化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解决的是现代化的动力和活力问题。好的制度能够释放动力、激发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顺利推进的根本制度保障。开放也是改革,深化改革开放就是继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对现代化的推动和保障优势。第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解决的是现代化的精神力量问题。实践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对诸多艰难险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发扬斗争精神,才能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志气、骨气、底气。

十、强化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精神力量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强国建设,精神为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完成后,激发干劲的精神动力要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更为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足以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强化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的高度重视。

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激发和凝聚起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探索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擅于做思想工作,能够很好地发挥思想引领力,激发和凝聚全党全国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增强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总结出一系列强化精神动力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一是强化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精神动力。党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使全党坚定了理想信念,凝聚了全党的精神力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开展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凝聚了全社会的精神力量;提出中国梦,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二是增强斗争精神的作用。党的二十大第一次把斗争精神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与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改革开放并列。这是党中央基于国际国内环境新变化作出的战略安排,充分认识到新时代面对风险挑战,继续推进现代化“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必须把斗争精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斗争精神对于现代化征程、民族复兴道路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性,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三是注重正面宣传的作用。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企图让人民群众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从思想战线上瓦解我国实现更大发展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工作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凝心聚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已经形成了视野宏阔、系统完备、内涵丰富、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可借鉴价值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建构起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大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完成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实现了对既往现代化理论的系统性创新,又守正创新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世界现代化理论实现新突破作出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