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研究

2022-04-07 10:54王艺筱贾珍珍罗贤宇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文明生命

王艺筱,贾珍珍,罗贤宇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系统观念分析问题,他的系统思维体现了对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概括,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内涵,也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系统观念渗透和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创造出体现系统方法论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样态,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进一步凸显出它的重要性。新时代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和问题呈现出系统性、总体性,这就决定了要善于以系统观念寻求系统性的对策,从系统高度看待自然界内部环境要素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注重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效果。

一、以系统观念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缜密的系统观念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整体观的创造性转化,是历代中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并且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启迪

中国共产党人的系统观念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哲学的深厚土壤之中。首先,以系统观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 “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和 “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的统一[2]209。一方面,人作为能动存在物,要通过实践实现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另一方面,作为受动存在物,人类的行为不能超出自然界的承受范围,不能僭越自然进化规律。自然和人类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内部和谐统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生态与社会、政治的内在关系,看到了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3]强调要从根本解决人与自然失谐的深层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对生态环境开展综合性整治,并注重从政治与民生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继承。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结构论强调 “不能将社会活动的五个方面割裂为不同的阶段,而只应该看作是社会结构的不同方面的‘因素’”[2]532,生产力系统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系统是社会整体文明发展的源头活水,推动着社会整体前进与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机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思维的滋养

哲学家欧文·拉兹洛指出,中国古老的传统哲学中蕴藏着系统思维的范式[4]。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从整体性视角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当代系统观念的形成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首先, “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提倡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谐。《易经》中强调 “天、地、人” 三才并立,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天道是万物之始,人要顺应天道、顺应自然,把握自然运行法则,使人与道合一,这样天道也会惠及人类, “天人合一” 思想把人与自然看作是相互感应的整体,揭示了 “和生万物” 的系统自然观,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石。其次, “协和万邦” 的国际观提倡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整体性和谐,体现了 “天下情怀” ,主张国与国之间 “和而不同” ,致力于建设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的和谐世界。在新时代,要运用中华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协和万邦” 的整体性思想智慧,更加重视利用系统思维的价值来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深刻认识到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依存性,开展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

(三)中国共产党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一项基本工作方法

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系统治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系统观念的发展规律,推动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向更系统、更整体的方向发展。毛泽东提出 “弹钢琴” 的工作思路,围绕主要矛盾抓全局,形成了协调发展理念,强调 “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5], “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6],阐述了生态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初步实现了二者的统一,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思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要在黄土高原种草种树,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并提出 “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 的科学设想,以系统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系统脆弱地区的生态修复与经济建设。20世纪90年代,我国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理顺了发展与保护的统一关系。中国共产党人也将系统观念应用于 “人类本身的和解” 即实现社会和谐,进入21世纪,科学发展观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提出是党中央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的有益探索。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治理的百年经验,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强,保护、修复、治理协同发力, “山水林田湖” 理论体系增加了 “草” “沙” “冰” 资源环境要素,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协同性大大提升。

二、以系统观念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路方法

系统思维方法是系统观念的核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必须要以科学的思路方法为指导。系统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且蕴含着中国古老而智慧的方法论要素,它要求把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各项要求进行系统认识和统筹考虑,为推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

(一)加法增绿与减法去污相统一

要从发展大局中明确 “加法增绿” 与 “减法去污” 协同发力的重要性,也要在具体实践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强基固本。一是用系统思路扩大生态空间。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生态空间被严重挤压、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构建不合理、生态修复不充分等情况,没有形成对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应持续扩展国土绿化面积,给生态 “留白”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整治格局,保护好生态红线,同时完善跨区域生态保护顶层设计,建立中长期生态保护和恢复全过程监测监管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二是系统分析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形成原因复杂,涉及范围广;污染物类型复杂、种类多,系统治理难度较大。因此,要坚持分类施策,突出预防与整治相结合、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相统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强区域间的协调联动与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不断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做好 “加减法” 工作,是坚持系统观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内在要求,要通过 “加法” 厚植生态底色,也要通过 “减法” 卸去污染负担,打造 “看山亲水近绿” 的生态空间。

(二)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是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 “整体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就失去了目标,导致难以破题,没有 “重点突破” ,就无法 “啃硬骨头” “打攻坚战” ,难以实现系统性变革。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时期,这就需要 “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7]。一是要做到全局与局部相配套,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应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全局,协同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同时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树立 “一盘棋” 思想,以长江经济带发展谋划为例,认清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整体,着眼于长江流域的整体性来推进长江大保护,以局部突破服务全局发展,突出沿岸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难点,发挥 “牛鼻子” 的牵引作用。二是要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重要任务,但需要从根本解决矛盾,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是渐进与突破相衔接,我国尚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阶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但我国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制度建设和科技创新突破污染防治和发展转型瓶颈,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六项原则” 化解全球环境治理风险,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系统谋划与久久为功相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我国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等因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瞻性、全局性思维加强对生态文明领域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久久为功,在不断克服矛盾中取得了 “生态蜕变” 。新时代要把握好系统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既要坚持以总体谋划为指引,又要有攻坚克难的强大韧性,推进蓝图落实。一是要着眼全局,勾画生态文明建设千年大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将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等科学理念贯穿在任务安排、政策措施、基本途径、制度设计中,把区域计划与党中央战略部署相统一,有计划地加以推进。二是处理好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 “毕其功于一役” ,领导干部要有 “功成不必在我” 的政治担当,一方面立足当前,坚持求真务实,化解突出矛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保持稳扎稳打的战略定力和持久发力的历史耐心,把握好节奏力度,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让总体谋划在扎实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逐渐转化为现实。

(四)多元主体与多手段治理相统一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键在 “共建” ,需要政府、社会、公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手段协同配合、国内国外共同行动,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机制与治理体系[8]。在经济方面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各地 “十四五” 专项规划编制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增加生态经济发展指标,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扎实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落实好协同共治的生态补偿机制。在政治方面,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密的法治和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法制氛围。强调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最终目的,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把保护环境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文化社会方面,大力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新风尚,在全社会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逐步塑造人们的生态品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此外,国内国外要通力协作,增进配合,共同保护和改善关乎各国人民生存权益和发展权益的自然环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

三、以系统观念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 “六个坚持” ,深刻阐明了中国引领全球环境治理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立场,这 “六个坚持” 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需要以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在实践中统筹处理好 “六个坚持” 中体现的几对关系,形成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路径。

(一)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和谐共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是六大要义中的 “第一要义” ,是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核心。要达到 “和谐共生” 这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共处的状态,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从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中把握人与自然交互规律。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生产力发展,人类实践突破了自然环境承载力,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这一科学理念揭示了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关系,突破了传统的 “生态中心主义” 和 “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观,实现了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复归。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强调以生态文明为指引,从人与自然统一的维度去解决工业文明下的矛盾,既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也要以不对自然造成系统性破坏为前提,充分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发展生产,适度改造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 “共生共存” 的状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是遵循对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的理念,是对僵化思维的打破,也回答了如何在自然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内实现生态文明转型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推动绿色转型

“坚持绿色发展” 是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路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从根本上统一于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这一主线,具体而言就是要深入理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科学论断,把握好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这一重要论述阐释了 “绿水青山” 和 “金山银山” 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说明了优质的 “绿水青山” 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能通过其资源属性带来经济回报,生态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变量,要实现二者有机统一,协同并进。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把应对气候变化摆在突出位置,破除对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路径依赖,优化能源配置,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推动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好转。其次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和实现机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新业态新模式,将源源不断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

(三)统筹代内、代际公平关系,保障人民生态权益

“坚持以人为本” 是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旨归。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反应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无论是代内人还是代际人,都统一于自然界这一基础,要心系人民群众对优良环境的期待,统筹好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关系,努力保障生态公平进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首先关系到代内公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然 “普惠” ,就要呼吁责任共担、权益共享,反对先发展地区对后发展地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以邻为壑的污染转嫁行为,尽可能协调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和国家的生态保护责任及经济发展利益,在绿色转型过程中,让国内、国际社会全面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其次,实现代际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不能对下一代的生态权益进行透支,要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在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的承载限度内推进发展,按照代际公平的要求发展生态技术,调整产业结构,确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后代留下可持续的生态空间和生产发展条件,保障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维护生态平衡

“坚持系统治理” 是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学方法,体现了对系统观念的科学把握与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多次强调对生态进行系统治理,并增加了 “草” “沙” “冰” 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资源环境要素,更加拓宽了生命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首先,明确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习近平强调: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10],要以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治理,科学掌握和运用自然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统筹陆地海洋、地上地下、山上山下以及流域上下游,统筹治山和治水、治山和治林、治山和治田、治山和治湖、治山和治草,保证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维护生态平衡。其次,习近平看到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统一关系,用 “命脉” 阐述了自然生态要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肯定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同时也揭示人对自然的应有态度, “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11。人类应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统一性规律,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谋求发展。

(五)统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共建万物和谐的美好世界

“坚持多边主义”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阐明了我国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注人类整体命运的全球立场,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实践指南。生态危机是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美丽中国建设与美丽世界建设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中,向世界分享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国智慧,为建设公正民主、同舟共济的美好世界提供实践指引。首先,多边主义是必由之路。各国要不断提升合作水平,强化自身行动,共同掌握人类生态命运,共同破解环境治理难题,坚决履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积极开展双边、多边框架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合作,驱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向世界分享绿色发展的思路,在实现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交流互鉴、互利共赢。其次,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各国要着眼于生命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环境利益分配和环境责任承担,明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责任区别性,呼吁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正当性,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探寻更易于国际社会认同的合作方案,共同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建设更为美好正义的世界。

四、结语

对于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理念而言,系统观念在世界观层面上体现了对人与自然整体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在方法论层面则侧重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方法和实践路径,在价值观层面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这三个层面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逻辑体系。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系统观念的实践性阐发,在世界观层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智慧为理论基础,也要在方法论层面把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论运用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全方位实践探索中,在价值观层面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的理想图景。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明生命
爱的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漫说文明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