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

2022-04-07 10:42孟庆灵赵佳伟
山西焦煤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煤矿智能化协同

李 珂,武 熙,孟庆灵,赵佳伟

(1.山西大同大学 煤炭工程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3;2.山西大同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3)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纵深发展,煤矿采深不断增加,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冲击地压、水害、瓦斯突出等多种灾害叠加效应不断显现,给煤矿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因此,如何确保煤矿生产安全、提高煤矿开采效率是煤炭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1].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包括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井下进行了广泛应用,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去井下危险岗位,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驱动机器人精准完成井下作业,实现煤矿高效安全生产。本文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井下的应用情况,提出了煤矿智能化开采=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协同作业的基础框架。煤矿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只有紧密结合、协同工作才能建设真正的智能化开采。

1 人工智能在煤矿中的应用

2021年9月,我国矿山行业的第一个物联网操作系统发布会召开,面向矿山领域的工业互联网智能操作系统——矿山鸿蒙与公众见面[2]. 鸿蒙是一种分布式系统,利用这个分布式系统,加以5 G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多个设备实时互联,真正实现系统级的互联,把多个单个智能系统集成控制,运用万物互联,实现智能开采。

1.1 采煤方面的应用

采煤机是机械化开采的基础,也是下一步实现煤矿智能化开采的重要载体。在当下智能化开采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也融入了采煤技术中。在采煤过程中,通过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实时监控采煤机的定位、导航,摇臂的位姿。采煤机记忆截割、安全感知等也是新型的应用[3].

1.2 运输方面的应用

刮板运输机和皮带输送机是井下不可缺少的运输设备,也是容易出问题的设备。由于采煤机截割下的煤块参差不齐,少量煤块具有锋利的尖角,而带式输送机的皮带由橡胶制作,在运输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煤块时,容易划伤皮带,同时输送机运行速度高时,容易发生跑偏现象。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使预防带式输送机跑偏、撕裂等问题成为可能。带式输送机运行过程中,只有识别无后续处理是不能满足皮带运行要求的。实际应用中图像的采集与识别只有同时进行才能满足监测皮带撕裂、跑偏的实时性要求[4].

1.3 支护方面的应用

为了使采区不垮落,液压支架群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电液控技术成熟以来,液压支架的升架、降架、移架、护帮板和伸缩梁的伸缩等动作均已能实现程序控制[1]. 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控制好液压支架支护、移架的位置,实时监测液压支架的位姿,使控制单机和机群成为可能。

1.4 预测险情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其深度学习的特点,为预测险情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神经网络是能表现极为复杂动态行为的网络,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容错性[5-6]. 矿用机器人通过搭载各类传感器全方位感知井下图、声、光等信息[7],通过图像识别,对井下环境进行建模,并对已经产生的危险信息输入,通过算法使机器人能够识别危险情况。

马晟翔等[5]为了提高预测煤与瓦斯浓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将因子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结合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将煤矿瓦斯浓度的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分析,得出3个公共因子,并把这3个公共因子作为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的输入层参数。最后,建立了因子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法集合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模型,相对于传统预测模型,有效降低了误差,提高了预测精度。

2 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机器人群

2.1 提高单一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在机器人运行过程中,为了使机器人精准地执行预定的位姿与轨迹,需要为机器人安装各种功能的传感器。各种传感器相当于机器人的手、眼、鼻、耳。传感器技术有助于机器人识别自身的运行状态和环境状况,在这些信息的帮助下,经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识别、决策、处理,使机器人做出相应的指令,实现初级的智能化。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最能体现“智能”的是“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人工智能“智慧”程度的重要体现。自主学习是机器人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记录并存储语音和图像等数据,对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一种“判断”,类似于人类的经验。机器人的这种“经验”会使机器人的控制精度愈来愈高,进而真正实现煤矿机器人智能化。

2.2 机器人群的协同化与智能化

在煤矿生产中,实现煤矿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的技术载体就是煤矿机器人。2019年,国家煤矿安监局对煤炭企业做出要求,在煤矿危险岗位上,逐渐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煤矿少人化管理并减少人员伤亡,在其重点研发目录中,系统阐述了井下生产作业过程中,用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的具体研究方向。

在国家煤矿安监局的推动下,井下开采中,煤矿机器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改进和研发。目前已经在煤矿井下应用的机器人,只能实现单设备的智能化,要实现煤矿开采智能化,需要在掘进、综采、运输、支护、通风中同时实现智能化,这就需要各智能化设备实现互联。

国家煤矿安监局提出,煤矿企业应在五大关键部分的关键岗位上大力研发煤矿机器人,从单机器人到机器人工作群都做出了宏观的叙述。当前对煤矿机器人的要求不仅是重复性操作,而且需要机器人利用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实时反馈外界的信息[6],获取信息后,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识别、推理、判断与决策,依靠机器人自身完成一些复杂的工作任务。

在“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煤矿机器人单一智能化基本无法满足整个煤矿生产的智能化需求,只能达到单一设备感知、识别、决策,虽然单一设备能远程操作,但是对整个井下智能化生产提升较少,所以煤矿生产智能化是整个井下机器人协同作业的智能化[8].

3 实现煤矿智能开采的研究内容

人工智能领域包含多种技术,而煤矿开采所需要的包括多模态识别与决策、机器深度学习、机器人群协同控制等。

3.1 机器人多模态识别和决策

在煤矿机器人本体或其末端执行器上安装各类满足防爆性、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构建起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模态的融合识别和决策系统,再通过算法实现智能识别井下气体浓度检测、异常监控,温度监测,进而通过采集数据进行自主控制注氮机、井下通风设备的开闭、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地面工作人员等。

3.2 机器深度学习

1) 建立机器人本体深度学习。在机器人个体层面,单台机器人作业过程中,通过机器人本体安装传感器,输入视觉、听觉、嗅觉的信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学习框架,自行训练机器人本身的运动状态,通过闭环有反馈系统,使机器人始终处在一种“寻优”的状态下,时刻调整自己的作业路径、工作姿态,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示教类型的机器人。

2) 建立机器人本体和云端融合的学习模式。在传统机器人识别,存储、决策在单机上的基础上,运用5G技术,实现井下机器人轻量化设计,单台机器人识别环境信息,井下建模,自主轨迹优化等功能,移动至云端。本地机器人只需作为传感器的载体,将实时采集的数据上传到云端,通过云端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各个机器人轨迹优化、井下环境建模等。计算结果通过5G通信技术实时下发给机器人本体[7],实现机器人本体轻量化设计。

3.3 多机协同作业

将多模态识别与决策系统和机器深度学习融入煤矿机器人中,实现煤矿机器人的自主定位、自主移动、位姿调整、作业轨迹规划以及预测险情等功能,形成采煤、掘进、运输于一体的协同作业模式。

1) 将鸿蒙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融入井下多台机器人协同控制和作业中,机器人企业和煤炭企业两方接入矿鸿生态,矿鸿系统作为一个平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矿鸿系统进行系统级别的任务分解、流转、分步执行等,为矿山智能化奠定基础[1].

2) 在机器人群协同作业的基础上,将人工干预融合在多机协同作业系统中,完成操作人员对井下机器人群协同作业的干预,实现井下无人开采作业模式,而操作人员则在地面通过井下机器人群发送到井下的数据,分析井下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做出调整,提升煤矿开采的效率和减少人员伤亡。

4 展 望

人工智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煤矿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 目前,人工智能的学习、决策都是建立在广泛大量的数据基础上,需要庞大的存储设备。同时在机器人学习过程中,需要随时读取和存储数据,这就需要极高的读取速度来应对井下复杂的环境。

2) 井下机器人种类繁多,采集的各种数据多、杂,不能互通,导致很多机器彼此不兼容,难以对机器人进行协同管理。且井下机器人采集的数据不能自行进行处理,需要人工干预,效率较低。如何使用有效的数据和较少的人工干预,是研究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

3) 由于井下环境阴暗,需要进行人工运输时易发生危险,而单靠人工智能只能提高井下工作人员的相对安全性,不能保证其绝对安全性。如何把人工智能和井下人员相结合,预防井下未知风险带给人的伤害,是下一步的研究内容之一。

未来,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有机结合,共同向着标准统一、数据通用、高速度传输的方向发展。通过机器深度学习的发展和算法的建立,实现自主识别、决策、学习、预测险情等,并能和人工干预相互协调,共同实现高效、安全、少人的煤矿智能生产。

5 结 语

1) 在煤矿机器人中,少部分实现了单一设备智能化。但智能化矿井建设,涉及了众多模块,如掘进智能化、开采智能化、运输智能化、巡检智能化、通风智能化、支护智能化等。只有全部模块建立实时连接、各个机器人群协同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煤矿开采智能化,实现井下无人的发展需求。

2) 井下生产少部分设备实现了智能化,但对整个智能矿井建设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智能化开采的要求。因此,井下机电设备在逐个实现智能化的同时,要满足整体协同作业要求,如使数据格式标准化、使各个设备互联互通等。煤矿开采不是少部分设备能独立完成的,需要整体协同推进。通过建立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多机协同作业的框架,使智能化矿井建设道路更为清晰。

猜你喜欢
煤矿智能化协同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大型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