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素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大健康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社会和产业领域,旅游是新时代人们重要的消费产品。大健康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业态创新的重要举措。广西具有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等优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和“山青水秀生态美”之称,既有丰富的有利于人民健康的资源,又有比较发达、成熟的旅游产业。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健康、长寿、养生更是人们生活的目标和追求,二者相互融合有着天然的基础,完全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深入挖掘广西的健康资源,使其融入旅游产业当中,形成“旅游+健康”的产业格局,打造“壮美广西健康游”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并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出了“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1]。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2]。“绿色”“生态”“健康”“美丽”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着力提倡的基本原则,这为大健康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化,无论是健康问题还是旅游产业,都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现象、新体验,特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人们用于健康旅游的消费幅度发生了递进式增长,为大健康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一般人看来,“无病即健康”,即人的身体没有缺陷、没发生疾病和不处于羸弱的状态,生理机能正常就意味着健康。后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精神也属于健康的范畴,健康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的统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的健康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即整体性的健康,它包括身体、心理、精神、社会、智力、道德、环境等方面的健康,人与自然、社会相适应的能力也应纳入在内。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健康的个体和群体能满足其生存的期望,能适应各种环境的改变。健康是生活的来源,而不是生活的目的。健康是从解剖、生理、心理相结合的状态出发来考虑,能发挥自己在家庭、单位和社会中的价值;能处理来自生理、生物、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应激;能避免各种疾病的危险和过早死亡。健康是人类与物理、生物和社会环境的平衡;是各种功能活动的和谐。”《辞海》指出:“健康的人体首先要各器官各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社会上和谐相处的表现处理各种危险因素及应激的能力。”并强调:“人的精神状态、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基础。防微杜渐,预防为主是健康的保证。”[3]《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认为,健康是“人在体力、感情、智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可持续适应其所处环境的程度。”[4]可见,健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仅指一个人的身体在生理上没有出现疾病,而且指一个人生理、心理上能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良好状态。横向可分层次,纵向可分级别。健康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即“小健康”和“大健康”。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和社会学模式这三种模式本身就存在从狭义到广义的递进过程。[5]大健康可以指人们生存过程中的衣食住行诸方面以及生老病死各个阶段的健康管理,关注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各个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医疗卫生因素、生物遗传因素、行为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等,对生命实现全过程管理。大健康倡导健康的生活,要求人们在做好健康保障、健康维护、健康管理的基础上,从透支健康、对抗疾病的方式转向呵护健康、预防疾病的新的健康模式上来。
近十年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步巨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跃升。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6]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7]。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意蕴深长,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期盼和目标,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的大健康观念。毫无疑问,大健康是一种系统性、全局性的健康理念,涵盖了医疗、医药、健康产品、保健食品、康复康养、养老服务、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是一个十分庞大而繁杂的社会和产业领域。
旅游,简单地说,是指人们的旅行与游览。通常认为,旅游是非久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浏览而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及现象的总和。旅游产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其各要素之间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个紧密的产业链。大健康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休闲理念的提高而促成的。随着新时代人们健康观念的增强,大健康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从小众化市场走向大众化视野,已经成为健康旅游市场的新业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8]。时至今日,健康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没有了健康其他都是“零”;而旅游是人们放松身心、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两大产业领域的认识,其契合度已初步达成一致。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的理念下,治未病之病,预防为先,包括心理健康、适应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统一。防病是健康管理的上游,治病是健康管理的下游。如今人们心目中的健康更多偏向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健康是人们外出旅游行为的重要动机之一,健康是为了人,旅游也是为了人。所谓“健康中国”是针对全国人民的、惠及每一个人的。就旅游视角下,“人”“健康”“旅游生活”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关注了各自领域的服务对象,还应当在“一个产业共同体”上来认识。当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后,收入每增加10%,会有1%用于旅游;当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后,每增加10%,会有2.5%用于旅游。[9]这表明在新增收入中,旅游收入的增长呈现出边际递增。同时,现代企业产品通过多媒体宣传已是大势所趋;饮食产品基本上可以做到与健康、养生挂钩,用旅游打“健康”“养生”牌,诸如“天然氧吧”“森林氧吧”“天然药库”“生态宜游”,或者“养生餐”“养生游”等。如广西的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医药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旅游为了健康”,或“健康通过旅游”上,把广西独有的中医药产品与旅游产业融合在一起,能产生“1+1>2”的融合效应。
如果说20世纪以欧美学者为主构建的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21世纪在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基础上,揭示疾病成因的客观规律,创新构建防病学知识体系,减少人类疾病发生,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10]可见,融入民族医药的大健康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提供健康管理的全球公共产品大势所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今社会,旅游产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旅游需求从单一化已经转向个性化、细分化和多样化,其中健康需求要素的驱动,为健康旅游提供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从产业发展实践来看,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精细化、复杂化,大健康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大健康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速度不断加快,一大批生态产业园区、康养度假区、森林康养产业园、中医药旅游示范区等逐步建成。以大健康与旅游度假为双轮驱动的区域康养综合体依托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养老社区与城市社区共生模式的打造,实现区域综合开发的“预防-治疗-修复-康养”的功能。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健康小镇的发展正是从个性化、精细化的要求出发,以产业聚集为基础,以服务配套为支撑,以产城融合为目标,建立起健康旅游产业体系。
广西是著名的“长寿之乡”,拥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健康长寿资源。目前中国获得联合国老龄所专家认证的“世界长寿之乡”共有10个,广西就占有4个;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评选认定“中国长寿之乡”29个,均位居全国首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广西百岁老人有6000多名,约占全国百岁老人总数的10%。[11]广西是我国长寿现象最为聚集的地区,百岁老人比例远超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是名副其实的“极高寿”密集带。[12]截至2020年底,广西已查清中药资源总数7088种,其中药用植物5996种,药用动物798种,海洋药用生物294种;全国400多种常用中药原料药材中有70多种来自广西。[13]以壮、瑶、苗、侗等为代表的民族医药品种多、疗效好,独具特色。不言而喻,广西既是健康资源丰富的大区,又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健康资源可以打造成旅游产品,健康旅游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重要讲话精神,重视大健康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依托广西丰富的健康旅游资源和长寿生态集群,全面发展以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医疗保健为主体的健康旅游产业”的战略决策,充分“挖掘长寿文化、健康文化和民族文化,培育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产业功能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规模”[14]。一批健康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如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桂林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南宁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北海银基国际医疗康养旅游产业新城、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广西药用植物园、西江生态旅游带、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等,对于促进广西健康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和引领的作用。同时,还规划了贺州市中医药健康示范区、玉林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梧州市藤县石表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钦州市浦北县康养长寿示范基地等。广西大健康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2019年11月,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开发与中医药及壮瑶等民族医药相结合的传统健康旅游产品。探索培育特色医疗旅游项目,打造医疗旅游康养小镇和医疗旅游目的地。创建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养生养老度假基地。开发长寿养生特色食品,加快世界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15]。2021年9月30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同意,自治区民政厅、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和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广西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对大健康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了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将全面推动广西大健康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支持桂林市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用地政策的通知》,自治区文旅厅、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民营文化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从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具体举措等各个方面,都提到要加快发展健康旅游产业。广西大健康和文旅产业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具体指导和协调各地的健康旅游项目建设,各地市县政府也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利用本地的健康资源、医疗条件,结合旅游产业实际状况,相继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和鼓励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广西注重“旅游+康养”产业的打造,以产业联动、集聚发展为抓手,着力构建广西大健康与旅游产业新格局,依托“三地两带一中心一基地”龙头的辐射带动,加快形成“一核四区六市(县)”。将南宁打造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核心区,统筹发展桂西养生养老、桂北中医药养生养老休闲旅游区、北部湾国际滨海健康旅游区、西江生态养老旅游区。重点打造南宁市、桂林市、玉林市和百色靖西市、河池巴马瑶族自治县、来宾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六大健康旅游基地。在产业结构布局上,以巴马、东兰、凤山为核心区域,深入挖掘长寿文化、健康文化,加快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升级发展。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总投资47.93亿元的70个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47.79亿元。[16]在区域结构方面,桂林、南宁、柳州、北海和河池等地区,结合旅游产业较为发达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争取和利用国家政策扶持,把健康理念和健康产品引入旅游产业。在生态环境比较好、森林覆盖率广的地区,比如巴马、金秀、上林等县,研究健康与旅游相相结合的方法来考虑结构布局,打造品牌,其品牌效应逐渐显现。各地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集中在饮食上、环境上、空气上,梳理和挖掘不同的产品,在健康旅游线路策划上做文章、下功夫。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各地以项目为发展平台,不断扩大健康旅游产业的投资和规模。2019年,不少以健康旅游为主的项目被列于“广西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在63个新开工项目中,明确带有“康养旅游”内容的项目16个,约占25%;续建项目84个,其中带有“康养旅游”内容的项目23个,约占27%。[17]无论是新开工的项目还是续建的项目,人们对于旅游产业的认识更强调综合性、融合性,把健康列入旅游的重要内容形成“旅游+康养”的发展思路。2020年金秀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民族特色医药、养生健康保健食品精深加工项目”计划用地1000亩,总投资10-20亿元;“六巷乡文旅康养小镇项目”,总投资额100-200亿元;瑶医药特色康复疗养示范基地项目占地40亩,投资总额1-5亿。[18]2021年广西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达256个,如“云招商”助力大健康文旅产业发展等。这些以康养旅游为主的项目投资额大、地理位置优越、知名度高,健康、旅游产品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指出,“做强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精品,推出民族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旅游产品差异性明显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区域文化、农业、旅游、康养、教育、体育等资源融合发展”[19]。由于广西“长寿之乡”多,长寿老人多,长寿产品多,这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品牌,如作为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的巴马,正在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金秀瑶族自治县医院主动作为,利用“中国瑶医药之乡”的优势,开发“瑶药养生膳汤系列”“瑶医泡脚泡澡药包系列”。其他如桂林乐满地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北海银基国际医疗康养旅游产业新城、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上林县霞客桃源景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大明山森林康养基地等,都是以长寿养生为主体的产品。另外,巴马香猪、香盈八方腊味品、火麻油、富硒大米、罗汉果、古山甜茶等系列特色健康养生饮食产品;金秀开发药浴、火灸、拔火罐等一系列瑶族医药养生旅游产品;靖西、融安等县市利用端午药市发展壮医药药膳保健养生旅游产品,使健康旅游产品更具品牌吸引力。
当然,广西大健康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也存在着一些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其一,大健康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综合性产业,整个完成过程和利润效益的获得,需要其他产业的配合才能实现,所谓“旅游+”,既是旅游新业态产生的源泉,又是相关元素的注入与融合。广西是健康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产品开发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融合发展的结合度上,尚需要进一步加强。主要有:一是健康产业管理部门为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他们更多地关注医院、医疗、医药等实体产业或产品,很少把游客作为一个群体来单列;二是旅游产业由文化和旅游厅及其下属机构管理,主要是从旅游角度考虑问题。虽然都能看到旅游对健康的有利作用,把健康作为动机对旅游的拉动力来对待,但由于协调机制不完善,工作机制没有日常化、常态化,大健康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实施力度,对于经济社会的效益以及相互之间的贡献度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
其二,大健康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链条有待进一步紧密。对一个比较成熟的以健康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来说,大健康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相对来说密切一些,如巴马、金秀。但从总体上来看,在广西,大健康与旅游产业作为一个不可分离的链条,一体化发展不可分离的还需要加大促进力度。旅游者到了如巴马这样的旅游目的地,当然会享受到空气、环境、负氧离子等健康元素,吃到火麻、玉米、红薯等食品,喝到富含天然矿物质的泉水,但这是一个健康旅游目的地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大健康的其他要素诸如医疗作用、健身作用、补益作用尚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所以,大健康通过旅游开拓市场,旅游通过大健康拉动消费,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刺激的作用尚需要深入挖掘并形成集群效应。
其三,大健康与旅游融合的产品有待进一步创新。旅游是人们体验活动的一个过程,人们外出旅游是为了身心健康,这不仅是旅游产业应当关注的,而且是大健康产业应当关注的。对于一个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来说,必须重视旅游者这一巨大市场。就广西目前无论景区(点),还是旅游目的地,应当让大健康的资源、技术、产品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游客得到更多的体验。游客除了感受自然风光、天然氧吧、民族风情、健康饮食之外,还应感受大健康产品的体验,诸如健康测验器、分析器,壮、瑶、苗等少数民族医药的作用。体验是旅游的题中之义,有了体验才能有说服力、宣传力,旅游的附加值即健康产品的消费,就能很好地拉动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西生态金不换”,“广西旅游业发展大有可为,要搞好总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推动高质量发展”[20]。广西位于我国南疆,地处亚热带地区,水热充分,气候资源条件好,发展旅游、康养和生态产业,促进大健康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是及时的,而且是必要的。
要从机制上提供保障。一个高效、顺畅的协调管理机制是任何事业正常运行、取得效益、达到目的必要前提。在现有的广西大健康旅游产业建设指挥部的基础上,尽快制定配套政策,理顺体制机制的关系,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健康旅游协调体系,即在旅游和健康这两大领域的管理机制上形成一个协调融合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的管理自上而下,落实到人;职责清晰,细化内容;目标明确,执行力强。以自治区文旅厅和自治区卫健委为主体,民政、工信委、自然资源、生态环保、财政、建设、城市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在旅游产业、旅游产品、景区(点)和旅游目的地等领域建立面向游客群体的健康旅游协调管理机制,融二者的产品、营销、链条于一体,全面推进健康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要从技术上提供支持。让游客在旅游中检测体质、体验健康,切实把大健康与旅游产业融合起来,形成大健康与旅游新业态。加大技术研发和支持力度,在旅游目的地、景区(点)和酒店内,引入健康体验技术产品,把游客健康体验与旅游体验结合起来,游客可以自行检测,自我观测体质指标,掌握自身状况,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传播健康的理念和方式。至于由此提供的产品在目的地、景区(点)里如何消费,是否消费,由游客根据实际决定。
要从疗效上提供服务。广西是民族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民族医药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1]。广西壮、瑶、苗、侗等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与生活实践中形成一套独特的医学疗法和理论体系,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旅游资源的特点,把医药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起来,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点)引入民族医药产品、民族技法康复中心、民族医药技艺展示、民族药浴康疗等产品,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享受到民族中医药的独特服务。
要从产品上保证供应。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健康也从口入。中国传统上食药同源,而“吃”“购”是旅游不可缺少的要素。广西拥有丰富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因此诞生出了独具特色的本地美食,诸如桂林米粉、恭城油茶、巴马火麻、荔浦芋头、南宁老友粉、龙胜富晒米等,不但满足人们的肚腹之饥,而且是养生食品。此外,水果种类多,营养多,罗汉果、芒果、火龙果、无花果、百香果等含有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多,对身体健康极为有益。因此,在广西的每个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点)都应该有主打的健康养生食品,游客不但赏了美景,吃了美食,而且享了养生,得了健康。同时,研发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养生药茶、花草香囊、健康食品、养生饮品,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形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利于保存,可满足不同游客对不同健康产品的需要。
大健康与旅游产业的研究涉及医学、康复保健学、传统中医学、药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综合学科。周家斌在《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22]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卫健、文旅、自然资源、教育、民族、科研机构等部门,吸收国际国内的先进理念,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研究大健康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认证标准体系。在研究内容上要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在研究视角上,从政治、经济、科技、信息、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大健康与旅游产业开展多维度、多元化的研究,推动预防、医疗、健康、旅游相融合。理论研究要规范化,在国家政策法律框架内采取不同方法,不断提升大健康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创新。探索大健康与旅游产业标准的认证体系,与国家、国际上的标准接轨,采取独立第三方认证体系,形成广西大健康与旅游产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全链条式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大健康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培养大健康与旅游产业的各类人才。中医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文化理念,仁义礼智信与中医倡导“医者仁心”的健康文化,文学、文化、中医不可分割,相通相融。巴马是著名长寿之乡,除了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美食以外,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讲究仁义道德、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惟仁者寿”“惟智者福”“德高人长寿,心宽福自来”,就是一种长寿文化、养生文化,是中医文化的根源。所以,我们应当依托相关高校,在健康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上加大广西本土健康旅游人才培养力度,让民族的传统中医文化融入旅游目的地。建议在中医药和旅游院校设置健康旅游专业(或方向),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广西大健康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一大批健康旅游创新人才的出现,必定会激发人们的旅游意愿,赢得游客青睐,唱响“壮美广西健康游”品牌,推进广西“旅游+健康”产业格局的形成,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宜居康养胜地和世界级健康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