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基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分析

2022-04-07 10:05:45杨晋红王晓荣
文教资料 2022年22期
关键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诚信

杨晋红 赵 欣 王晓荣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青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和强大生力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青年、关心青年、信任青年,并提出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精神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观元素,是涵育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资源,深入分析《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典范精神与生动事迹,挖掘其中所蕴藏的价值观,对引领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树立正确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感动中国》人物精神中蕴含的价值观元素

《感动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重磅推出的精神品牌栏目,自2003 年3 月首播至今,已连续举办二十余载,它以颁奖晚会的形式,对于发生在本年度或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人物,授予荣誉称号并颁发奖杯。数百位受奖者涉及众多领域和众多行业,他们的精神和事迹中蕴含的丰富价值观基因,与新时代大力弘扬、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高度契合。深入分析历年来《感动中国》栏目,挖掘年度人物及其事迹中蕴含的价值观,有利于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领青年大学生在日常行动中落实、落小、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年度人物中有为国争光、为国建功的文体明星,为民服务、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开拓创新、精忠报国的航天英雄,赤胆忠心、潜心钻研的科学家,著书立传、德才兼备的作家,他们以一颗拥护党和人民的拳拳赤子心,以一种立志为国为民的殷殷爱国情,以及一生奉献祖国的昭昭爱国行诠释着于家为国的爱国观;有无惧风雪、任劳任怨的邮递员,勤劳朴实、兢兢业业的工人,不负使命、无畏牺牲的军人警察,以身作则、呕心沥血的人民教师,仁心仁术、悬壶救世的医者,他们以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持之以恒的从业态度、履职尽责的职业行为表达了恪尽职守的敬业观;有大智大勇、正直无私的睿智学者,刚正不阿、维护正义的律师,承星履草、质朴敦厚的平凡农民,他们以诚待人,以信立身,弘扬着人类社会传承千百年的诚信观;有出类拔萃、勇于担当的大学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士,乐于捐输、回报社会的企业家,他们以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投身公益的善心善行、关爱弱势群体的热心服务彰显了乐善好施的友善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其中个人层面倡导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提出青年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属于抽象层面的价值观念,以单纯的机械教化难以激发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共鸣。《感动中国》栏目以一个个具体真实、可学可循的事例生动诠释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与担当,虽多维但同向,与新时代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内在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表达。其中人物事迹鲜活真实,贴近生活,可以增强受众者的直观感受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行通俗化、日常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时代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 “活的标本” 。

二、《感动中国》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领价值

青年大学生是最富活力、最具思想的一代,然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出现价值观偏差的现象,因此亟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教育资源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感动中国》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鲜活教材,这些普通群众身上彰显的优秀高尚的道德品质、笃实坚定的政治信仰、先进深厚的思想理念、深沉热烈的家国情怀,都能丰盈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职业信念,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和友善的待人方式,使得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所弘扬的主流价值观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

(一)引领青年大学生培育于家为国的爱国情感

爱国是指公民对祖国积极、持久、稳定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是联结公民与祖国的情感纽带。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3]爱国的青年才能构筑起国家的希望,承担起民族的未来。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名誉全球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谨记父亲的教导,从中华学子到爱国游子再到归根老人,始终与国家一起走向未来; “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有祖国” ,黄伯云站在科学技术的最前沿,站在报效祖国的制高点,为祖国贡献了引领全球的科技成果; “只要国家需要,我就会回国效力” ,随时听从祖国召唤的篮球运动员姚明,以出色的成绩在一个高手如林的运动项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体育的象征人物。他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对祖国热诚,对党忠诚,对人民赤诚,这些高尚品质必将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于家为国的爱国价值观。

“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所体现的特质,便是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于一身,他们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将个人理想、人生轨迹与人民幸福、社会进步联系起来,与祖国的发展同向同行。这些特质有利于引领当代青年大学生培育爱国之情,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对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感,做到胸中有民、心怀祖国;引领青年大学生砥砺强国之志,使他们立志为民族的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树立 “复兴中华,强国有我” 的报国志向;引领青年大学生践履报国之行,鼓励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二)引领青年大学生培育恪尽职守的敬业意识

敬业,是指公民为某一职业全身心地投入并尽职尽责地为之奋斗,是指对待工作和事业的尊敬态度、忠诚感和责任感。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5]青年大学生不仅是新时代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最具活力的一代,青年大学生应在敬业乐群、不懈奋斗中体现人生价值,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被誉为 “忠诚信使” 的王顺友,越滩涉水,往返于雪域高原, “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 ,在平凡的岗位表现出惊人的爱岗敬业精神;女排教练陈忠和将面对人生挫折永不言弃的品格融入毕生所从事的体育事业中,展现了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竭力带领女排重回世界巅峰的职业态度;木里森林火灾因公殉职的27 名消防战士,不负职业使命、不辱责任担当,用鲜血和身躯诠释了军人本色。他们对职业的热忱之心和全身心投入自己所选事业的职业行为必将引领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恪尽职守的敬业价值观。

“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6]《感动中国》中的这些看似平凡却不普通的先进人物,恰恰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职业意识和敬业态度,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伟大的人物。他们投身自己所选择的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之奉献,立足本职,兢兢业业,不受外界利益的驱使,在平凡的岗位坚守初心,有利于引领青年大学生培养持恒稳定的从业态度,锻造履职尽责的职业担当。

(三)引领青年大学生培育信守不渝的诚信品质

诚信即实事求是、信守诺言、言行合一,诚信是公民的立身之本、待人之道、兴业之基。 “青年诚信建设是一项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关切的重大工程。”[7]青年诚信则社会诚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正视事实还原历史真相的日本律师尾山宏,为中国战争受害者索赔,跨越国界,以诚信守护良知、捍卫正义。在一片土地为战友守墓三十余年的陈健,以一生的孤独履行着一句诺言。被誉为 “中国股市的良心” 的刘姝威,面对死亡威胁,仍然坚守正义和诚信的壁垒,粉碎了 “蓝田股市帝国” 的神话,为国家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政治和经济损失。他们将诚信融入血脉、植入基因,发挥着诚信这一 “无形资产” 的力量,为广大青年大学生塑造了真、诚、信、义的时代楷模,必将引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树立信守不渝的诚信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 “中华文化强调‘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退色的时代价值。”[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尾山宏、陈健、刘姝威等人,内诚于心、外诚于行,他们的精神事迹是对诚信品质最好的诠释。不仁之事不可为、不义之财不可取、不正之风不可染、不法之事不可干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精神品质,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恪守诚信的精神标杆。

(四)引领青年大学生培育乐善好施的友善品行

友善,即与人为善,是心存善心与多行善举的内在统一。社会主义友善品行倡导的是推己及人的情感关怀与付诸行动的善行善举,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传播者、积极践行者,应树立正确、持久的友善观,展示有为青年这一代人身上的精神风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秀贞义务赡养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爱心资助贫困学生、安置农民职工、公益捐款,用三十余载的热心让九州动容;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面对国家巨大灾难,无偿、自发、主动地前往灾区参与救援,以无声却有力的善行回馈社会; “最美妈妈” 吴菊萍,徒手接住从高楼坠落的幼童,巨大的冲击力导致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在接受采访时却说 “这是本能” ,善良的本能使她用双手托起生命。他们是社会中不为名、不为利的一股清风,必将以朴实、真挚的情感与行动引领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友善观。

人之初,性本善。心怀善念、心存善心是青年一代的必修课,友善一旦缺失,青年的价值尊严将会不复存在。友善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不求回报、关爱他人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秀贞、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以及吴菊萍等人的共同特质,这些优秀品质将引领青年大学生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乐善好施不图报” 的观点付诸行动,从而尊重他人,给他人以应有的友善关怀,促进友善美德的弘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感动中国》引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时代召唤青年、塑造青年、成就青年,青年感知时代、融入时代、推动时代。”[9]青年大学生生逢盛世,正是拼搏奋斗之时,他们是整个社会中最具热情、最具活力的群体,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黄金时期与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同频共振,将全过程参与并见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学校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当充分利用《感动中国》这一鲜活的教育资源,构建思政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握校园文化建设新常态,打造社会实践活动新平台,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促进青年大学生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内化为思想引领、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主阵地:构建思政课堂教学新模式

培育一代又一代以爱国为底色、以敬业为基础、以诚信为核心、以友善为灵魂的青年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将《感动中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升思政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把握教育客体的发展特点,因势利导,教育主体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因材施教。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思想信念尚未定型,思想和行为受内外发展环境影响,部分学生会出现价值观偏失的现象,教育主体应牢牢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应以《感动中国》人物精神和事迹作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工具,弘扬正能量,以年度人物的人格魅力、高尚精神、可贵品质、感人事迹唤醒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行为反馈动机。充实教育内容,推进《感动中国》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偏理论化,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作为教学素材,使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事实相结合,凭借人物事例的真实性、生动性、形象性,区别于纯粹的理论教育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也能更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授课实效。结合《感动中国》人物素材,以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为专题,开展专题式教学,加强分类引导,增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聚焦人物事迹的细节,提升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除此之外,教育主体应摒弃以往单向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打造为双向的、互动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角色带入,深入挖掘人物事迹中蕴含的价值观元素,实时分享学习心得,将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有效实施教学。

(二)主干线:把握校园文化建设新常态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持久、动态的过程,因此针对其长期性的特点,应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功能。目前《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传播方式主要以网络平台观看为主,要达到高效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进行二次或多次传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提高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如校园广播、校刊、校报、宣传栏、校园文化长廊、校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人物精神及其事迹,发挥主流价值观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进而强化人物精神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设置学校先进典型的奖项,提升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面向学校,公开评选 “感动校园十大人物” “诚信之星” “美德学子” 等奖项,让学生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言人,充分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活动中。以文艺汇演、社团活动、理论宣讲的形式,扩大主流价值观的辐射力,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与精神以学生们喜闻乐见、更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真正做到学、讲、研一体,以 “学生自己讲” “学生对学生讲” 的方式,使主流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对年度人物精神事迹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感动中国》这一鲜活的教育载体,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提升起到渗透性、内隐性的作用。

(三)主基地:打造社会实践活动新平台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0]价值观教育的初衷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建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身体力行,并使之实效化、常态化,成为持久、自觉的个人行为。《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蕴含的主流价值观源于生活实际,又实现于社会生活。将《感动中国》中传递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普及到每一个个体身上,使大学生广泛认可,自觉接受,形成优良品质,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行为。引导青年大学生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并在践行中不断反思、前进、超越,以此形成思想与行为的良性循环。倡导青年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烈士悼念活动、专业实习、公益事业, “三下乡” 活动、西部计划,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出校园、下基层、知民情,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基地应与学校主阵地紧密衔接,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与服务机会,使得当代大学生积极主动加入 “扶贫扶志、支教支梦” 的队伍之中,在基层与人民中建功立业。青年大学生作为伟大事业的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大学生作为伟大梦想的圆梦人而不是局外人,要深刻认知新时代、新方位背景下的新角色,要精准定位,明确自身在推进国家繁荣、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中的使命和担当,争做有担当、有理想、有本领的时代青年,驾驭和引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 “列车” ,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做到 “反哺” 社会。

四、结语

《感动中国》人物精神中蕴含的社会主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榜样示范素材,充分挖掘、深入分析、合理运用这些素材,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教育必须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充分发挥《感动中国》中蕴含的价值观基因,培养好理想坚、本领强、敢担当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奋斗。

猜你喜欢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诚信
年度人物
环球时报(2022-12-07)2022-12-07 15:18:44
《现代青年》2018年度人物评选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感动江城”2016年度人物揭晓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3:18:49
“感动中国”,“感动”语文课堂
“感动中国”候选老兵究竟是“口误”还是“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