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喜奎 张 夕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本杰明·林德(Benjamin Linder)就当代尼泊尔文学中的民族认同与城市背景以地理批评、 文学地理学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进行了分析, 其焦点在于尼泊尔现代文学中加德满都泰米尔地区为背景的空间叙事。 认为这个空间不再与描述它的散文式话语相一致,泰米尔地区(Thamel)的文学表述仅仅是一个‘外国’的地方。 叙述者通过泰米尔与邻里之间关系的旅游叙事文本, 将其描绘成一个非常矛盾的尼泊尔空间。这种方式述写了泰米尔地区,并拓展了尼泊尔本身可接受的表达方式。 作为物质城市空间和文学背景, 泰米尔成为了令人担忧的产生文化政治活动的地区, 通过这些地区以确认同时具有冲突性、世界性和尼泊尔性的多重身份。本文从泰米尔空间叙述与身份认同的困境和城市空间书写与泰米尔身份的表征两方面来阐释尼泊尔文学中的地理空间叙事与身份书写。 说明尼泊尔加德满都泰米尔地区作为一个多人种、多语言、多文化的新型的旅游城市, 当地人所面临的身份困境和泰米尔新的身份建构。
尼泊尔作家阿比·苏贝迪(AbhiSubedi)在20世纪70年代的加德满都结交了许多西方嬉皮士,这个经历影响了他成为尼泊尔在世的最著名作家之一的文学创作之路。 他的作品密切关注身份和历史问题, 戏剧《泰米尔之旅》(A Journey into Thamel)也不例外。 尼泊尔作家阿普莱迪(Sanjeev Uprety)赞扬苏贝迪的《泰米尔之旅》叙事覆盖了多个时间段,唤起了尼泊尔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条件的共存。[1]基于阿普莱迪的分析,林德认为“城市空间性是这种历史张力表现的关键手段。 在该剧中,不同的历史时期被空间化,并体现在城市的各自空间中”[2]。 学者、批评家、诗人、剧作家阿比·苏贝迪对历史和神话如何影响当代城市景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在一篇描述文化、戏剧、文学和尼泊尔空间之间关系的非虚构文章中,他写道:
街道代表了一个人和上帝一起行走的空间。在街道两旁, 人们将微小的天空隐藏在神圣形体和他们的手势之间的空间里。他们用舞蹈、歌曲和模仿神的角色在街头制造戏剧。 街道因此代表了尼泊尔的时代。 每一个重要的文化和历史表演都是在街头进行的。在街道上,神乘着追随者抬着的轿子旅行; 国王乘着战车旅行; 第一辆劳斯莱斯汽车在人们的背上驶向加德满都, 在这里的街道上扬起尘土。人们被这些景点所震撼,看着这些奇怪的外星机器。 独裁者和他们的家人选择在这里的街道上投射他们所谓的宏伟图像。 拉纳(Rana)的首领们骑着马,拿着剑站在街道两旁,仿佛他们一直在俯视着路过的行人。[3]
在虚构的戏剧《旅程》(Journey)中,这个主题被渲染得鲜明而直白。 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主人公把她年老的皱纹比作地图上的线条。 另一个角色的对话则变成了诗句:“从家到泰米尔的旅程,这是历史本身的旅程。 ”[4]加德满都的历史空间化为剧中的多个场景, 这个手法增加了戏剧的叙事张力。尽管舞台标题显示的空间是泰米尔,但大多数场景是在加德满都精英们的私人住宅里。 一个来自贵族家庭的名叫马赫什拉贾(Mahesh Raja)的年轻人决定从塔帕塔利(Thapathali)的庄园中收集传家宝, 并将它们当作古董供外国人在泰米尔购买。 剧中的大部分对话都在讨论马赫什计划的优缺点。 塔帕塔利的家和女家长姆玛·汗娅尔(MumaHajur)被看作是家族祖先过去的核心。 私人住宅与位于加德满都的另一端的公共空间泰米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泰米尔代表了商品化和全球(后)现代化的未来。然而,苏贝迪不愿在这些时空背景下投下道德价值观, 而是选择了一种不稳定的矛盾心态。对马赫什(Mahesh)和其他人来说,出售家族传家宝是一种理性的自我保护行为,是对过去的清算, 是为了避免历史像博物馆一样僵化。 而对于其他角色,尤其是家庭中的女性来说,这种行为是对祖先荣耀的背叛, 是对金钱自私的追求,与其说是保护遗产,不如说是加速了遗产的毁灭。 这些对立的观点在剧中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所体现。
在塔帕塔利的过去和泰米尔的未来之间是现在的街道。 幽灵般的爆炸和远处的枪声充斥着整个剧情。 冲突越来越多地打断和插入到舞台背景中。在该剧的最后一幕,武装革命者冲进宫殿般的房子, 偷走了家里的传家宝枪支。 他们离开的时候,一个衣冠不整的马赫什走了进来。 在街道上,在塔帕塔利和泰米尔之间的时空和历史上, 马赫什(Mahesh)一直面临着城市动荡的现状。 他说出了剧本的最后一句台词:“结束了, 姆玛·汗娅尔(Muma Hajur),结束了。 街头革命者把我的地毯、照片和其他古董和货车一起烧了。 一切都毁了”。前面关于传家宝和遗产的争论因为结局而变得毫无意义, 在结局中这些物品的毁坏意味着一种极其矛盾的政治行为。
这无疑是戴维斯(Davis)强调的“幻灭的戏剧”[5]。苏贝迪戏剧中的角色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被撕裂——“像撕裂的布”。苏贝迪既不怀旧,也不接受,更不乐观。相反,他对矛盾、不稳定和未知兴趣浓厚。在塔帕塔利庄园的背景下,我们不断地被提醒,过去既不是良性的,也不是真正的传统。舞台一角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这座房子就像一座古老的宫殿。粗略地看一眼房间就知道,除了枝形吊灯和铜像,没有什么可以称为尼泊尔的”。 此外,阿普莱迪指出,“传统”传家宝本身往往是在南亚殖民地更广泛的背景下进口的外来物品, 它们是通过被征用的财富获得的。过去是传统、一致性和可读性; 但它也具有剥削、政治压迫和结构性不平等的特点。 现在是革命性的,充满希望的,一个临界点; 然而它同时也被政治暴力和动荡所标记,两者都没有界限和稳定性可言。
同样,泰米尔也是一个充满冲突的空间。它是塔帕塔利在空间上、时间上和文化上的反映,但它也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政治错位感。 在剧中和现实中,泰米尔是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在这里尼泊尔人可以打造新的生活和体验世界的新事物。 与此同时,它同样被描绘成一个充满威胁的社区,一个被外来入侵者破坏的社区, 这些外来入侵者威胁着泰米尔社会的遗产和传统。 泰米尔的环境不仅仅是一个背景, 它通过唤起这些更广泛的社会政治争论来推动叙事。 苏贝迪的第一页就包括了关于泰米尔街道的舞台指示, 开篇的场景就设置在这里。
但这里最重要的是人们与这里的街道有着非常密切和强烈的联系。 看起来人们很喜欢这个地方。外国人和当地人都喜欢这个地方,这一点从他们的行为和谈话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这里,作者明确表示,空间的连贯性、稳定性和封闭性不是他创作戏剧的目标。 当务之急是不要把泰米尔写成一个游客的空间。 它被明确地描绘成一个对尼泊尔人也有情感意义和情感关联的空间。 这是对这一地区更复杂、更细微的描述,这一描述远远超过了描述泰米尔的外国文本。 此外, 像这样的文本不仅仅反映了泰米尔的文化政治,而且也参与了文化政治的建构。赛义德等认为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写作是故意破坏稳定性的文本。 无论这是否是苏贝迪的主要意图,《泰米尔之旅》提供了一个反叙事的外国旅游指南、旅行记录、回忆录,以及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保留尼泊尔的回声。通过戏剧性的表演,揭露了外国人眼中泰米尔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的谎言,它帮助塑造了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那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关于泰米尔的陈词滥调变得不那么站得住脚了。与此同时,苏贝迪并没有将该剧的文化政治简单地定位在本土与外国二元结构上。相反,他把它定位在城市里, 在尼泊尔角色们各自不同的声音中。因此,泰米尔充满不确定性的争论变成了一场斗争,与其说是关于外国的入侵,不如说是关于内部的变革。
曼殊沙利·塔帕(Manjushree Thapa) 的小说《朋友》(Friends) 最初发表在她2007年的短篇小说集《耕耘的大地》(Tilled Earth)中,这部小说同样将泰米尔作为一个活跃的和矛盾的场所。 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塔帕自己的经历, 当她在西方学习多年后回到尼泊尔时, 她在自己的国家感到格格不入。
作为一个20 多岁的人,我在泰米尔呆了很长时间, 在那里我可以认识很多朋友 (甚至是男朋友)而不会引起加德满都社会的谴责。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我对泰米尔的致敬。[6]
《朋友》讲述的是一个跨越传统和后现代的故事。塔帕将泰米尔描绘成各种想象力的集合点。虽然这些观点体现在主人公身上, 但作者经常通过抵制静态的原型人物来颠覆观众的期望。 虽然这个故事是多层叙事, 但核心叙事涉及卡迈勒(Kamal Malla)和赫里希凯什(Hrishikesh Pandey)在泰米尔的一段偶然的友谊。
卡迈勒是一名电脑程序员, 在加德满都的电脑中心从事硬件维修工作。 他在印度的马德拉斯(Madras)完成了他的本科学业,但除此之外,他一直留在他的家乡加德满都。 他渴望离开尼泊尔去过一种异样的生活。 他秘密地申请到了去曼谷亚洲理工学院学习的机会, 但他一直在与可能放弃家庭和社会责任的罪恶感作斗争。 这种内心对解放的渴望, 通过他每天在泰米尔的国际大都市街道上的漫步,得到了部分的满足:
他被这个城市的这一部分所吸引, 这里与他自己在加德满都那些古板、 责任重大的部分截然不同。 当天空变暗,卤素灯自动打开时,他听到老人们按照惯例重新互相问候, 仿佛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而且似乎总是如此。然而,这影响到了他,影响到了晚上邻里之间那种生动的、 不安的紧张关系。 就好像他变得更加警惕,不那么平静,对自己有点陌生。 反复无常,易变,急躁。[7]
对卡迈勒来说, 这个社区是通往世界其他地方的一扇窗户,但这是一个永远遥不可及的世界。由于卡迈勒在尼泊尔以及世界的特权和权力矩阵中的地位,所有这些都被他取消了赎回权。这个社区是一个远离现实的假期,是对一个自我的侵犯:“在泰米尔,卡迈勒从他的传统生活中醒来,变得更加现代一点。”(Thapa48)当然,这并没有改变卡迈勒岌岌可危的社会地位,但是这个社区的“卤素灯”(halogen lights)仍然在向他招手,至少暂时是这样。事实上,这一点在泰米尔的人种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实,那里的社区正好扮演了这个角色,作为一扇通往平行和有争议的生活世界的窗口, 这个生活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特征: 越轨、 有前途、异国、危险、真实、解放、不道德和世界性。[8]
赫里希凯什与尼泊尔的关系不同, 因此与泰米尔的关系也不同。他持有美国绿卡,大部分时间和教育都在美国度过。 他只在尼泊尔生活了几个月,那时他和卡迈勒的友谊才刚刚开始。赫里希凯什在国外散居长大,他接受了西方的文化熏陶,希望重新接触他的尼泊尔传统。他觉得自己对“自己的”国家一无所知。他告诉卡迈勒: “我想知道我到底是谁。”(Thapa50)然而,他所追求的想象的真实性与西方注视的浪漫本质主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赫里希凯什是一家当地报纸的记者和文字编辑,在那里他感觉自己被老板和同事疏远了。随着故事的进展,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混血身份。他担心他嬉皮士的衣服会让他看起来像个游客。当他与一名美国志愿者发生关系, 第二天早上离开时,她指责他“甚至不是一个真正的尼泊尔人”,(Thapa59) 她似乎认为他是一个贫穷的、居住在乡村的、根据定义缺乏特权的人。赫里希凯什责备自己对同事的怨恨:“也许他不知道如何表现,如何适应, 像一个真正的尼泊尔人, 他想”。(Thapa53) 他自己进入泰米尔的旅程似乎是回到舒适区的一种逃避, 这个旅程与卡迈勒自己的社会空间旅行并列。
这两个角色之间的相遇象征着对尼泊尔不同理解之间的相遇。 然而,和苏贝迪的戏剧一样,作者的目的显然是颠覆连贯的类别。 从第一个场景开始, 卡迈勒和赫里希凯什就被错误地认同和错误地感知所纠缠。“尽管卡迈勒穿着时髦的办公室服装,但他看起来完全是本地人”。(Thapa49)与此同时,赫里希凯什“说尼泊尔语,但穿着旅游服,脸色苍白得像个外国人”。(Thapa48)作者一直在使关于什么是尼泊尔人身份的公认智慧复杂化。 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使一个单一的尼泊尔人身份存在的概念变得复杂。
卡迈勒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尼泊尔,从“内部”观察尼泊尔,他不断地哀叹加德满都的冲突和问题。 作为回应,赫里希凯什沉思道“所有的尼泊尔人似乎都沉迷于贫穷、 污染和政治”(Thapa51)。当赫里希凯什对种姓差异表现出兴趣时, 卡迈勒基本上对他不屑一顾:“你必须是现代的,不要回头看”。(Thapa51)当卡迈勒后来透露他想离开加德满都去国外学习的雄心时, 赫里希凯什变得“没有像尼泊尔人那样对卡迈勒表现出失望”。(Thapa63)也许这些交流中最有趣的是当两人讨论赫里希凯什对南亚瑜伽和冥想传统的兴趣时的对话:
“我一直对自己的根源感兴趣,” 赫里希凯什严肃地说。 在大学里,我阅读奥义书和吠陀经,练习阿育吠陀。现在我开始冥想,我开始找到我喜欢的东西——那是我们的,真正属于我们的。他注意到卡迈勒脸上疑惑的表情, 突然放下了自己的想法。 是啊,大概是婆罗门语吧。
卡迈勒说, 你必须把所有的传统和废话抛在脑后。他希望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是中立的。作为友谊的表示,他给了赫里希凯什一支烟。
“我不抽,”赫里希凯什说。“我在戒烟,对你不好。 ”
卡迈勒说, 你说话就像一个美国嬉皮士。(Thapa64)
这种紧张关系破坏了尼泊尔人一贯的身份认同感。在居民卡迈勒身上,“真正的”尼泊尔似乎被职业套装、吸烟、对社会传统的厌恶以及离开尼泊尔的愿望所定义。 对于尼泊尔裔美国人赫里希凯什来说,卡迈勒体现了一种更真实、更深刻的尼泊尔传统的腐败。 尼泊尔人需要什么样的习惯和性格,例如,种姓与阶级,瑜伽与吸烟?什么类型的主题体现了这些,例如,尼泊尔裔美国人或加德满都居民?谁能够可信地做出这样的区分,基于什么理由? 通过拒绝整齐划一的原型,塔帕始终将实践、思想和野心从读者可能期望的身体和主体中分离出来。
对以上问题,小说《朋友》并没有给出答案。短篇小说的结构加剧了错位感、不确定感和纠结感。故事的叙述者是泰米尔一个卑微的女店主。 她从高处俯瞰整个泰米尔, 当她讲述卡迈勒和赫里希凯什的故事时,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她的挣扎。这种结构上的自负使得任何单一的解释变得更加复杂。流亡海外的作家曼殊沙利·塔帕塑造了一个叙述者,贫穷的女店主身份,她反过来讲述了两个处境不同的尼泊尔男人卡迈勒和赫里希凯什的故事。 她迫使读者直面泰米尔和尼泊尔所有观点的情境性和偶然性。
与此同时,这种结构明确否定了结局。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赫里希凯什最终回到了美国的家。作为老板小心眼的受害者, 卡迈勒无法前往曼谷的亚洲理工学院。 叙述者想象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的几个版本:卡迈勒获得奖学金出国(由赫里希凯什资助),或者赫里希凯什作为联合国工作人员返回尼泊尔(由卡迈勒资助),或者两人失去联系,再也没有见面。叙述者以开放的结局结束了故事,她说: “这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它们都是我编造的”。(Thapa69)因此,故事给出了一个既不是胜利也不是悲剧,而是不确定和令人不安的结局。叙述者的经历,例如,生病的亲戚,不稳定的收入,无情的债务等, 侵入并破坏了卡迈勒和赫里希凯什的身份叙事。 或者,换句话说,它在故事的文本中增加了另一层社会经济斗争,再次提醒读者,当代泰米尔唤起并再现了地方的不同感觉。 这个空间地形成为了字面意义上的场景, 而那些相互交织的动态在其中展开。就像在苏贝迪的剧本中一样,《朋友》将所有这些关注都内化了。 争论发生在尼泊尔人物之间。因此,塔帕提出的挑战比划分东西方的边界更加困难,也更加有趣。塔帕将泰米尔重写为国内斗争的象征, 这种斗争在处境不同的尼泊尔人之间展开。 她并没有为早期几代尼泊尔人失去了国家支持的尼泊尔特色而感到惋惜, 这种特色是被排斥、同质化和强制凝聚力所定义的。尽管如此, 塔帕确实表达了对分裂的国家认同感的痛苦, 对由不同的尼泊尔人居住的不同世界的痛苦。在《朋友》中,问题不只在于尼泊尔人是否应该变得更加陌生, 也在于不同的尼泊尔模式是如何在历史和空间上形成的。 它假设了一个真实的尼泊尔人身份的多元化, 然后开始与这种社会政治变化的后果作斗争。
近几十年来, 尼泊尔的作家们在其故事、小说、回忆录、戏剧和诗歌中都以加德满都泰米尔地区作为背景进行叙述。 这个空间作为文学背景和真实存在的城市社区也越来越受到尼泊尔文学的重视。 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泰米尔地区对于尼泊尔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泰米尔地区城市发展成为尼泊尔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中心。[9]旅游业的发展也刺激了几十年后的该地区商业的发展。[10]今天,这个社区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都市,这里有舞蹈俱乐部、国际餐厅、各式各样的商店、宾馆、音乐厅和酒吧。 这个空间对于不同地区的尼泊尔人有着长久的意义。 近几十年来, 它成为一个文化跨越的实验基地, 一个塑造、制定和建构新兴尼泊尔人身份的地方。上文讨论的《泰米尔之旅》和《朋友》就是有关以上主题的文本。前者所描写的人物都是精英,他们对自己日渐衰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实力做出了反应。而在后者中, 塔帕编造了一个关于两个尼泊尔人的故事:一个是尼泊尔裔美国人寻求与他的“根”重新连接;另一个是疲惫的加德满都居民梦想着出国,两者在泰米尔相遇,最终辩论身份问题。这两部作品都把泰米尔描绘成一个被动的背景。 两位作者都描绘了一个具有多重和有争议意义的空间,并且都反映了邻里关系如何不同地解释不同情境的主题。
1990年后社会政治背景不仅导致了关于民族认同的抽象辩论。它也造就了一代人,这代人在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长大。 外国媒体消费和构建中产阶级自我[11],年轻的尼泊尔人的文化品味和习俗不再同构地映射到“传统”概念的尼泊尔人身上。 泰米尔以其迎合游客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空间出口,在那里这些新兴的身份可以表达自己。它的网吧、现场音乐表演场所、折衷的美食、酒吧和各种各样的时尚都吸引了这些对实验和文化越轨感兴趣的人群。与此同时,泰米尔不仅欢迎这样的人,而且积极培育和复制它,使尼泊尔人接触到大多数其它加德满都社区所没有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部分是为了应对这种动态,在二十一世纪,泰米尔的商业开始迎合越来越多的尼泊尔消费者。[12]因此,以上分析的文学文本,不仅反映和叙述这些动态,他们也体现了这些动态的特征。这些文本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泰米尔本身的生产能力,它不仅具有象征文化转型的能力,而且还具有产生文化转型的能力。文本、城市空间和身份在一个重复的过程中共同建构了彼此。
文学文本中泰米尔空间的意义在于作为文化竞赛的一个背景出现,它延续了文学、政治和加德满都城市之间的长期关系。 在20 世纪早期和中期, 尼泊尔作家越来越接受现代主义美学和西方流派,如短篇小说和小说[13];尼泊尔文学总是对其历史背景做出反应, 如该国现代作家在其作品中不断提出社会政治问题[14]。 尼泊尔过去三十年的剧烈政治变革也不例外, 这些变革的核心是对身份和领土的要求。 自从十八世纪尼泊尔的国家统一以来,政治和经济力量一直占主导地位,不成比例地集中在高种姓的印度教精英手中。 在1990年,被称作“雅纳安多兰”(the Jana Andolan)的“民众运动”要求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引入新宪法和宽松的媒体艺术审查制度。[15]然而,到1996年,一场革命性的毛派起义导致了叛乱分子和国家军队之间旷日持久的暴力战争。[16]由于对高种姓统治的愤怒,这场战争在2006年正式结束。 即使在人们期待已久的2015年新宪法获得批准之后,关于尼泊尔国家和社会形态的争论仍在继续,自1990年以来, 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激增。[17]例如,戴维斯注意到这些年来尼泊尔戏剧的基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 尼泊尔戏剧反映了一种政治上的乐观、参与和代理的感觉。 到二十一世纪初,冲突和暴力产生了更加黑暗的戏剧, 反映了日益增长的悲观主义、绝望和幻灭。
尼泊尔学者们分析泰米尔如何在不同的文本中得到表现,以及在当代加德满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 泰米尔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然,尼泊尔从来没有被殖民过,不把泰米尔认为是旅游代表地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 大多数后殖民主义理论将争夺代表权的斗争定位在东西方、大都市外围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二元结构之间。 这个框架被证明不足以完全理解泰米尔的文化厉害关系。 一个更彻底的后殖民批评不仅仅是关于外国大都市的不足代表, 但也是关于民族主义问题的同质化推动力。 尼泊尔人关于泰米尔的写作也参与了同样的斗争, 产生了强调尼泊尔的种族、宗教、性别和种姓少数群体的文学。 然而,它是从一个不同的,可能更特殊的,有利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的。 一方面,它回应了广泛流传的话语,即泰米尔只是一个“外国”或“旅游”社区。另一方面,它抵制试图想象一个“真实的”尼泊尔位于想象的过去的某个地方。通过对泰米尔的非正统描写,尼泊尔作家主动宣称自己的身份同时具有世界性、 现代性和真正的尼泊尔特征。此外,对尼泊尔文献的分析呼吁进行更多的地质批判案例研究[18],特别是为了避免西方城市在都市文学学术上的盛行。[19]
同时, 地理学视角提供了一个关于空间及地点性质的批判性视角, 这一点值得在文学文本研究中进一步阐述。如上所述,以往的文学地理学主要寻求在文学中反映空间动力学, 无论是通过诗意的地方描述,作为背景权力动态的产物,或作为生产特定空间的话语。 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丰富途径。 然而,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它们的表现形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和变革性的。它们通过权力的阴谋[20],资本主义[21]和日常现象学[22]来影响主体。 正如阿格牛所说,“地点本身就是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为了成为人类,我们必须构建的东西”。[23]泰米尔是加德满都这个物质城市的一个实际社区,是尼泊尔新身份形成的重要场所。 泰米尔作为一个文学背景,反映了这一现实,同时也体现了这一现实, 因为尼泊尔作家积极主张通过与物质社区的接触而实现的转变。
这座城市使文学代表性与空间指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1990年后的尼泊尔提供了一个经历快速经济、 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城市的另一个例子。 到2000年,尼泊尔作家开始讲述他们自己关于泰米尔的故事。 在纳拉扬·瓦格尔(Narayan Wagle)2005年的著名小说《帕尔帕萨咖啡馆》(Palpasa Café)中,泰米尔充当了叙事活动的背景,与该国其它饱受战争蹂躏的地方形成了鲜明对比。 拉比·塔帕(Rabi Thapa)的第一本书包括了年轻的尼泊尔人去泰米尔参加聚会和享受夜生活的故事。 萨姆拉特·乌帕德亚(SamratUpadhyay)的作品多种多样地把泰米尔描绘成一个令人兴奋的场景, 一个跨界的场景, 或者是主要人物居住的社区。 普拉莱亚·拉娜(Pranaya Rana)的《梦之城》(City of Dreams)包括了一个在泰米尔妓院工作的女人讲述的故事,描绘了社区的黑暗面。这并不是一个详尽的总结,但它展示了两个事实。 第一,泰米尔的文化宝藏和越界的共鸣经常被尼泊尔最著名的作家所利用。 第二,泰米尔有多重含义,这种符号学上的多样性反映在尼泊尔作品中对泰米尔作为背景的不同使用上。
然而,在所有情况下,这些作者主张控制泰米尔的叙事,提供一个尼泊尔的视角,不减少邻国的异域性影响。继韦斯特·帕夫洛夫对南非的分析之后,认为《泰米尔之旅》和《朋友》反映了文学试图重新审视在戏剧性的历史变革之后叙述加德满都。这些作品挑战并重塑了一种既解放又危险、既渴望又厌恶的文化实践环境。 通过写关于这座城市的文章,尼泊尔作家们处理了“生活在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人们的巨大困惑,在这个社会中,所有旧有的确定性都已不稳定”。[24]常见的东方主义比喻描绘了一个静止的、田园诗般的尼泊尔,与不真实的、陌生的泰米尔相对应。这些话语提供了一种虚假的连贯性, 这种连贯性使得尼泊尔人在泰米尔中生活。确实,这种连贯性也使得泰米尔本身难以理解。
文学与空间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学者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威斯特法尔在其关于地质批评的开创性著作中指出,真实与虚构应该“既不完全分离,也不完全合并”[25]。 当作者描写真实的地点时,他们试图表现生活的空间。 因此, 地理变成了文本,指称变成了表征。 然而,不那么直观的是这种关系的倒置, 由此虚构的文本也会影响真实的空间。 小说“具有敏锐的制图性,因为它不断地塑造和重塑我们周围的世界”。[26]空间叙事成为了文化的中介。 空间的意义来自人们讲述的关于它的故事, 文学与空间通过作者的叙事而建立了共生关系。换句话说,文本和空间是通过共生逻辑联系在一起的:“城市产生文本,文本产生城市”。[27]上文所讨论的《泰米尔之旅》和《朋友》两部作品从空间维度为视角, 通过城市空间的书写展现了发生在泰米尔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说明了城市人文环境的变化带给泰米尔地区本身和当地人身份认同的困境, 同时说明了文学文本以其特殊的表达对城市空间中各类事件的文学性表征。 建构文本的同时也在塑造空间, 文本空间书写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思想意识, 从而阐释了空间和文本之间彼此建构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