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近两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等政策文件发布,表明国家对青少年教育、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儿童发展的高度关注,并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重要的路径支撑和任务措施。
本期专题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刊发4篇文章,分别从实施路径、人才培育、中外比较、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探究。《科技馆助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通过分析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尝试构建科技馆助力科学教育的实践框架,提出科技馆赋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大实施路径,为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探索方向。《依托科技馆平台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特质演化、国际经验与实践路径》借鉴国际科技馆教育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从科技馆教育的政策理念、学习资源、教师发展、课程教学、社会互联和技术支持等维度切入,构建依托科技馆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行动路径。《中加场馆开展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基于场馆教育者的视角》通过中国和加拿大在场馆的教育理解和期待、家庭与场馆的教育动机以及家庭行为与场馆支持三个方面的深度比较,分析双方特色、共识和差异,得出我国场馆和家庭深入开展教育合作的启示。《双减”政策下专题博物馆科普教育路径研究——以中国园林博物馆为例》基于自身实践,立足科普资源与教育目标的契合点,分析专题博物馆搭建“展、教、研、传”一体化科普教育工作路径的具体方式。
本期4篇文章从不同维度探讨了科普场馆提升教育水平、发挥资源优势、赋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展现了高校和场馆的研究者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共同关切。希望本期专题能对新时期科普场馆如何参与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积极发挥校外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