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宁
(黎明职业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2]。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中提高劳动效率。近些年,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我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加之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各国产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在多年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渗透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学校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基地,高校学生“三观”正处于塑造时期,对意识形态正确判断能力较弱,易受到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低。基于此,本文将“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有机结合,阐述高校体育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必然性,以及高校体育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价值,并提出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路径,旨在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加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强化国家意识形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3]。课程思政实施主要理念是深度挖掘思政课内的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其显性的育人作用,与学校各类课程有机融合,彰显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作用,显性与隐性育人作用相结合,诠释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意义[4]。课程思政并不是课程与思政的单纯叠加及生硬套用,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是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重要内容。思政融入课程,课程体现思政,以课程为体,思政为用,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作用。课程思政内涵的输出是以各类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体现课程中隐性的思想教育价值,最终呈现教学内容传授和思政元素教育的双重效果,促进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课程思政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5]。高校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塑造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办好思政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思政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体育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显性价值,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思政教育元素隐性价值导向挖掘不足,不利于实现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高校体育教学应秉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重责任,以体育教学具体内容为载体,加强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隐性地传授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使命。
2020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在体教融合深化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体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向他们传授强身健体的技能和体育专业知识,更要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在这其中,德育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肩负培养学生德育的使命。以体育教学为体、课程思政为用,德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内容有效输出,坚持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在传承体育教学优秀内容文化时,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课程思政具有显性和隐性两重价值,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时,必须对学生进行双向价值引导,缺一不可。其中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为辅[7]。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显性教育主要通过“强行灌输”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育教学知识为辅,思政元素中简单明了呈现于整个体育教学工作中,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潜移默化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学生心中。精挑细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显性价值,使学生增强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历史文化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8]。课程思政实现隐性教育必须凭借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为基本载体,将思想政治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体育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功能。隐性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活动体系,协调各教学元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为课程思政价值引导输出提供有效渠道。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应具有隐蔽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受思政教育熏陶,从而实现在体育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学习评价的标尺,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体现。为了全面地科学评价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实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效果,必须健全高校体育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对象主要针对教师和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应拓宽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内容,增加思政元素考核内容,摆脱传统唯论文、唯文凭和唯课题论,提升教学评价比例,从而更加全面地衡量体育教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同时,提升对体育教师课堂评价维度,综合考量体育教师灵活运用教学元素、实现体育思政价值观念的输出能力。学生是体育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的主要对象和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落脚点[9]。对学生教学效果评价要从单一体育知识技能评价,转向多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评价,以“体育思政”理念为价值导向,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测试中,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做到内容全面,体系健全、科学完善,最终形成双重的“体育思政”价值理念评价体系,构建体育思政多维度评价机制,使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提升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知识传授与思政价值的共振,实现体育教学育人的目的。
体育思政是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强调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体育知识为手段,思政教育为价值目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输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目的。加强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创新,即从课程设置目的、任务、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和课程教材等多方面教学元素实现创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依据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学生身心特点和体育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注重体育知识和思政价值的共同传授,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体育思政应注重实践性,将思政元素贯穿整个体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体育教师引领和指导作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真正做到体育教学与思政元素的统一结合[10]。
课程思政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必须加强学校领导重视,制定顶层设计,充分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高校各级领导应重视课程思政理念,关注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的方式和内容,将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将体育思政提上体育教学重要日程,依据学校的思政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坚决贯彻落实体育思政重要精神内涵,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方面给予有效支持,保障体育思政理念实施付诸行动。学校成立体育思政建设小组,坚持党委领导,协调高校其他各职能部门,制定相关课程思政文件。教务处应适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与人事处制定将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的制度文件;组织部将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纳入党支部考核体系,体育教师在各类评职评优中,将课程思政纳入其中。体育教学部门负主要责任,思政教学部门协同配合,保障顶层设计整体性的可操作性,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营造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讲、会讲思政知识,学生积极学习思政知识的良好氛围[11]。
“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其在整个体育思政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简单来说,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影响了体育思政理念传播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拥有较强的思政教学素养,具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提升思政教学意识,把对体育教学的爱与家国的爱融为一体,使体育课程充满思政温度。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基于体育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体育思政活动,结合时势与学生身心基本特点,润“思政”于无声,讲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故事,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广泛涉猎其他社会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加强与体育和思政知识相联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看待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12]。同时,为了加强体育思政价值观念的有效渗透,必须健全体育教师管理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定期的体育教学培训中,使其成为一门培训常态化的课程,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体育教师的选用和管理要严把政治关,在考核体系中适当增强思政内容比例,提升体育教师对思政问题的认识。持续加强体育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搭建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交流合作平台,统筹推进体育思政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体育教师队伍思政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