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电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以安徽大学电子类专业为例

2022-04-07 07:52翁士状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安徽大学电路知识点

翁士状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安徽大学电子类专业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电子系统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持续学习能力,能在电子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成为行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电路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安徽大学电子类专业的电路课程学习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学生学习自主性差,缺乏教学过程反馈

当前,安徽大学电子类专业电路课程的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物联网成长起来的,思想活跃,个性化强,与外界互动频繁,在进入大学后,很多人由于自律性差而沉迷于游戏、短视频和虚拟交友,很难进行自主学习,缺乏过程反馈。

(二)教学模式固定且无实践训练

现阶段,安徽大学电子类专业电路课程教学多采用“课程讲解—作业训练—习题讲述”的固定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性教学。同时,课程多为理论性内容,知识巩固是通过大量课后练习来完成的,没有实践训练,教师很少思考通过联系工程实际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低年级本科生还是习惯运用记忆和书面理解来学习电路知识,不愿意深究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背景。

(三) 考核形式单一,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高校教学中,传统教学考核是由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的,综合成绩来自于二者的比例加成。平时表现主要根据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习题完成情况来评定,而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往往较高。整个考核过程较为单一,衡量指标较少,学生参与度不够,缺少全过程跟进反馈和多方面综合评价。这种“平时+考试”的考核形式难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容易形成“平时玩乐+期末突击”的弊端,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难以提升对知识的深度探索能力。

二、工程教育认证与电路教学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认可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措施,是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互认的关键基石[1]2022年7月15日,我国发布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这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促使工程教育适应行业与社会的需求,提升国家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各指标的核心逻辑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通过师资与支持条件优化促使课程高效实施,并持续改进,达成学生培养质量要求[2]。电路课程作为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效果需达成支撑毕业要求和满足认证要求。因此,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电路课程教学应通过教学改革促使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3]。

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

电路课程教学应从知识出发,提升学生的素质,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具有远大的抱负。笔者希望通过加强教学过程反馈、优化教学模式、结合工程实践案例和构建多维考核机制,改善电路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方案如下。

(一)建立教学过程全环节反馈机制

在电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让学生感受电路知识的魅力,提升自主学习性。同时,教师应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学过程反馈机制,将传统的课堂学习打散,从多方面促进学生学习,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频次与深度,让知识掌握、素质提升和能力增长在全环节学习反馈中完成[4]。学习反馈机制构建需要依托学习过程来完成,具体来说,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预习、听讲、复习、习题练习与综合复习等几个部分。通过线上线下测试与追溯,落实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由教师与课程助教配合完成。课前预习一般要求学生在网上教学平台上观看微课视频,对微课的课后习题进行作答,对答题结果进行汇总整理;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腾讯课堂、学校网上公共教育平台)、QQ或微信或收集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遇到的疑问,据此适当调整课程教学流程与侧重点,进而优化课程教授效果。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沟通,通过设置提问、启发与测试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安排,进行高效可行的教学活动。课后复习则要求学生参与课程的线上快测,系统提供测试答案与知识点讲解。教师需重点解答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就普遍问题采取公开讲授、增加针对训练等方式突破难点和易错点。习题布置可安排不同章节的知识训练,及时完成知识点巩固与融会理解。综合复习时,教师应分期分量地有序发布复习提纲、方法与对应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升课程教学成效。课程讲解完成后,学校应通过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师总评等机制引导教师自我反省,优化反馈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模式多变与进行工程实训

电路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偏理论性,学生开始学习时很难掌握要领。为了让学生快速跟上学习进程,教师可利用线下课堂和网络平台,辅以多媒体技术手段,使授课内容与方式有趣生动,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涵盖但不限于课程预习发布、课程设计、互动环节优化、课后练习安排和网络答疑等过程[5]。通过上述过程优化,将知识点打散细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上,教师可尝试使用学生自我讲解的翻转课堂方式,主要是针对偏基础性理解偏弱的知识点,课后学生可通过公共网络教育平台、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预习和复习课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换言之,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多种且多变的教学方法。首先,进行主体讲授,在教授课程枝干知识时,教师用简明的语言给出内容,使学生快速搭建知识框架,便于逐步学习;其次,进行对比讨论,不同场景、参数和结构下的电路知识之间既有借鉴性,又有差异性,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讨论完成后及时总结,确保教学目的达成;再次,就是拓展探究,教师基于课程内容设置探究性任务,学生通过文献调研、小组分析和凝练总结完成任务,教师评讲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探索和合作互助等素质,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三)构建多维度课程考核机制

传统的“平时练习+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只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锻炼[6]。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学生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达成该目标,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全面综合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应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会,邀请电子领域的专家授课,让学生了解当前电路的学术动态,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教学实验平台积极开展电路方面的实践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分级合理的考核评价模式,对不同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的深度与水平。平时考核可采用课前快速测试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多轮实践考核并不会增加学习的繁琐度,反而会因为引入学习过程管理的监控点,能够有效抑制学生的拖延行为,改变其散漫的学习状态。为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在网络平台发布与电路课程相关的综合课题,此类课题设计需要注意其与验证实验的区别,重点突出开发性与设计性,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发散思考和进行创新实践。学生需要通过组队完成任务,教师对创新性强、思路新颖的案例进行重点表扬,并计入个人或者小组成绩。

四、结语

本文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从教学理论、课程讲授、教学反馈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出发,构建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复习、练习与考前综合复习等环节的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增强学生对电路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形成多种学生与教师的交互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多维度课程考核机制,即采用小测验、预习抽查、小组任务、设计课题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安徽大学电路知识点
电路的保护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解读电路
巧用立创EDA软件和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电路
基于MATLAB模拟混沌电路
秦晓玥作品
陈成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