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军 郎少伟 李力军 刘斯文
天津海关(天津,30001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海关总署俞建华署长在2022年全国海关年中工作会议上指出:聚焦“发展要安全”,深刻认识维护国门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国门生物安全是我国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关作为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在维护国门生物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生物安全治理成功经验,推进国门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对落实我国生物安全战略,提升海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1.1.1 美国生物安全防控理念
美国发布《国家生物防御战略》提出增强生物防御风险意识、 提高生物防御单位防风险能力、做好生物防御准备工作、建立迅速响应机制、促进生物事件事后恢复工作等5 项目标。 美国通过多部门协调推进、多层次具体落实,以及构建生物安全应急网络等措施提升生物安全防控能力。
1.1.2 美国生物安全防控工作机制
1.1.2.1 美国注重生物安全防控工作的多部门协调推进
《国家生物防御战略》由美国国防部、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美国国土安全部(DHS)和农业部(USDA)共同起草并共同负责实施。
1.1.2.2 美国注重生物安全防控工作的多层次具体落实
美国建立了以HHS-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CDC)-CDC 下属传染病办公室(OID)-国家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中心 (NCEZID)-全球移民和检疫处(DGMQ)-分布于各口岸的公共卫生服务检疫站为主要框架的国境卫生检疫管理、技术支撑和执行体系。 DHS 下属的美国边境保护局、美国移民和海关管理局(CBP)、美国海关警卫队、交通运输安全局协助HHS 实施检疫相关法律法规。
1.1.2.3 构建生物安全应急网络
美国建立了包括联邦疾病预防与控制系统(HHS 及CDC)、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HRSA)和地方城市医疗应对系统(MMRS)的应急网络纵向主系统, 以及州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包括信息联络、实验室、医院、流行病学调查、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等五个横向子系统。 通过横纵相交的应急网络系统建设,形成了立体化、多层次的综合性应急网络,弥合各级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方面的缺陷,实现了快速反应。
1.1.2.4 注重国际协作与信息共享
美国重视生物安全国际协作,美国CDC 等机构开展广泛的国际技术交流, 同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国际机构实现即时信息共享。
1.1.3 美国生物安全防控工作手段
1.1.3.1 全面监测与及时预警
美国建立疾病跟踪系统,具备对罕见和未知疾病暴发的快速检测和快速反应能力, 以预防可能发生的生物恐怖或其他未知的生物安全威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相关部门对生物安全威胁及时发布预警。
1.1.3.2 严格的事前审批和完善的口岸监管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USDA、CDC 分别对进口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致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和媒介实施严格的注册或审批管理。 CBP 对进出口人员和货物实施统一严格监管。 对于涉及生物安全问题的进口生物材料,CBP 转交HHS、USDA下属的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决定进一步的监管措施。
1.1.3.3 紧密的部门间协作与配合
CBP 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国门生物安全。DHS 下属卫生事务办公室(OHA)生物监控项目对全国30 个高危地区进行生物安全监控, 下属的科学技术理事会(S&T)开发生物安全应对的解决方案,提高检测、评估和应对生物威胁和危害的能力。FDA 通过美国的单一窗口“ACE 系统”将输美食品企业注册信息共享给CBP。 USDA 下属动植物检验局(APHIS)监测在美国不存在的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外国动物疾病和害虫,将其他国家发生的动植物疫病疫情及时通报CBP。
1.2.1 欧盟生物安全防控理念
欧盟是一个超国家机构,在国家层面管理生物安全风险的责任由各成员国承担。 欧盟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中“一个机构”(ECDC)、“一个系统”(EWRS)居于核心地位[1]。
1.2.2 欧盟生物安全防控机制
1.2.2.1 一个机构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负责对人类传染病和存在健康威胁的不明原因突发事件进行监测、检测和风险评估。ECDC 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信息沟通网络,疾病监测网络、实验室网络、应急应对网络、疾病信息更新网络、专家网络的建立加强了各成员国信息共享沟通联络能力,提高了欧盟各成员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有利于在发生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提高监测效率,联合高效应对,有效维护各国公共卫生安全。
1.2.2.2 一个系统
欧盟建立了“早期预警应急反应系统”(EWRS),其主要作用是当潜在传染病可能爆发并有向多国蔓延之势时,向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及时发出警告,以使欧盟采取统一协调的应对举措。EWRS 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将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指定的卫生机构联为一体,为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就传染病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及拟采取的行动计划交换意见和看法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1.2.3 欧盟生物安全防控手段
1.2.3.1 充分发挥ECDC 核心作用
ECDC 通过提供合理和独立的技术和科学建议,建立监测、数据分析、信息沟通一体化的网络系统,调查欧盟内/外部存在的健康威胁,快速开展风险评估; 同时对公共卫生威胁提供快速有效反应,在有效的预警网络的支持下进行快速反应并采取有效的行动。 ECDC 流行病监测和实验室网络中心在整个欧洲开展流行病监测, 协调和统一监测方法,提高所收集数据的可比性和兼容性。EWRS 全天24 h 与相应专家保持联络,及时发布预警,对采取响应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1.2.3.2 内外部沟通机制顺畅
ECDC 一方面加强各成员国CDC 之间的协调,促进欧盟现有的卫生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共享和合作; 另一方面ECDC 与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欧盟委员会健康和消费者保护局(DGSANCO)等机构密切协作,就食品和饲料安全、动物卫生与福利、 植物安全与营养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ECDC、EFSA、DGSANCO 与 欧 盟 外 第 三 方 国 家 及WHO、OI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缔结国际合作协议,以促进监测和预警系统发出的有关严重跨境生物安全威胁的信息交换。
1.2.3.3 践行“One Health”防控理念
WHO、OIE、FAO 联合提出的 “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旨在人类健康、动物健康以及环境健康的协同促进,强调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合作。欧盟要求多部门联合对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和相关抗生素耐药性开展监测,对食源性疾病暴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涉及动物卫生、食品卫生、人类传染病、职业卫生安全等多个领域合作,主动践行“One Health”生物安全防范新理念。
针对生物安全威胁, 美国与欧盟践行“One Health”理念,注重多部门跨区域协作。 国门生物安全涉及人类传染病、动物疫病、植物病虫害、外来物种入侵、动植物以及人类遗传物质资源管理、濒危物种保护、实验室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生物安全威胁,需要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共同协调应对。 我国应建立国门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相关职责;建立统一协调的国门生物安全监测预警制度、风险调查评估制度、生物安全事件溯源调查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国门生物安全名录清单制度、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境外重大生物安全事件应对制度,以及统一领导、协同联动、有序高效的国门生物安全应急制度。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国门生物安全威胁,共同促进人类健康、动物健康以及环境健康。
美国与欧盟注重建立生物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完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对生物安全风险及时预警。 国门生物安全的及时、有效与科学应对,有赖于广泛的生物安全监测网络及高效科学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建设。 我国应建立和完善国门生物安全监测网络,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国门生物安全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 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与联合研判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处置。 加强境外监测哨点建设,将预防关口前移,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织密监测网,强化风险意识, 完善国门生物安全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欧盟的EWRS 及美国的HRSA 和MMRS 等系统对生物安全事件的早期预警和应急响应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升了生物安全应急能力。 我国应加强国门生物安全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应用技术,结合海关“三智”建设,努力建立智慧化的国门生物安全实时监测系统和国门生物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监测、联合研判、统一指挥、联防联控的国门生物安全监测预警与应对体系; 建立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的应对重大和突发国门生物安全事件的领导指挥体系,确保国门生物安全;建立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国门生物安全应急反应能力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国门生物安全应急反应能力。
在应对生物安全威胁方面, 欧盟的ECDC、EFSA 和美国的CDC (包括NCEZID)、FDA、APHIS 等技术机构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欧盟ECDC下属的科学建议部门及顾问委员会(咨询论坛)、美国S&T 等专家咨询组织提供了应对生物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海关系统的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各级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技术中心作为国门生物安全技术支撑机构,应当在应对国门生物安全威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海关生物安全咨询专家委员会的建立,以及各级海关建立的国门生物安全专家组,将对科学应对国门生物安全威胁起到积极作用。
海关总署于2022 年3 月14 日发布了《海关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为全面加强海关国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海关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切实筑牢国门生物安全屏障,绘制了宏伟蓝图。 直属海关应当成立“海关生物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海关相关部门应当按照《海关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任务分工积极推动相关工作。直属海关应当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担日常工作,督促落实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各成员单位、部门应当明确责任、落实相关工作措施,加强职责范围内的海关生物安全工作监督管理。 通过加强统一领导与组织推动, 形成国门生物安全工作统一指挥、上下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2-3]。
践行“One Health”防控理念和“大卫生”观念,坚持“人病兽防”,建立卫生检疫与动植物检疫的信息沟通、联合研判、协同防控工作机制,密切跟踪研判境内、境外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发展态势,共同做好人兽共患病的口岸防控工作。 对境内外发生的人兽共患病疫情、虫媒或鼠传传染病疫情以及其他可能存在宿主的疫情疫病,病媒生物监测与及国门生物安全监测情况,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部门应互通信息,共同研判风险,做好重大传染病疫情、动植物疫情、 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协同监测和联动处置。相关部门应当全面梳理生物安全风险因子,研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各级风控部门应当加强对涉及国门生物安全的风险布控,切实落实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的要求。
国门生物安全风险监测与事件处置,有赖于海关内部各部门密切配合和地方相关部门的联防联控。 各级海关应加强与国家与地方各级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及成员单位沟通协调, 强化与农业农村、卫生健康、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草原等部门信息、数据共享与联防联控,建立与移民、海事等口岸单位生物安全合作机制, 协同防范国门生物安全风险。 推动相关部门制订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管制名录,联合地方相关部门加强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以及不明原因生物安全事件的调查溯源。
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神经网络、智能算法、全景可视等技术,依托“云擎”和大数据池,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开发国门生物安全信息监测、评估、预警与应急处置信息化系统,实现国门生物安全信息的实时采集、全面监测、智能筛选、分级风险评估、及时预警、辅助决策与应急指挥等功能,实现可视化展示平台。 推进“智能边境”建设,推动智能卡口、流调机器人、采样机器人、自动化一体化快速检测设备等的应用,研发应用新型生物安全检查设施设备。 推进“智享联通”建设,加强与不同国家地区海关及其他监管部门之间数据联通与信息共享,做好与国家生物安全信息平台数据双向交换,通过跨地区和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不断提升生物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
推动海关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的制修订,不断完善生物安全海关规章, 健全海关生物安全技术标准。 将海关生物安全人才列入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和补充引进计划,多渠道补充和培养海关生物安全专业岗位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组建海关生物安全咨询专家委员会,建立国门生物安全专家队伍,发挥其决策咨询与技术支持作用。 提升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支撑能力,优化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体系,积极参与国家生物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建设。 积极推动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海关动植物检疫口岸标准化建设工程,不断提升生物安全防控口岸基础设施设备水平。及管理体制介绍[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22,45(3):206-209.
[2] 陈卫军,李力军,郎少伟,等.筑牢口岸卫生检疫防线和应对国门生物安全风险[J].口岸卫生控制,2021,26(3):7-10,13.
[3] 邵柏,赵风源,孙蕾.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国门生物安全风险[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21,44(4):246-248.DOI:10.16408/j.1004-9770.2021.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