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静雯 孙静梅
天津海关(天津,300450)
党的二十大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积极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海关作为监督管理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通过履行国门安全职能,在维护与之相关的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核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国土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过去,国门安全主要是指关涉进出境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和人员及关联领域的非传统安全的总称,国门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疫情期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疫情防控新要求,赋予了海关在疫情背景下新的责任与使命。 进口冷链食品监管是海关防控国外新冠病毒输入的重要环节,海关人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勇于逆向而行,在执法一线守护国门生物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扩散,不仅改变了国内外进口冷链食品生产、贸易、监管等环境,同时也给海关监管流程带来了新挑战,监管流程中的不足之处开始显现。
1.1.1 实验室专业检测人员不足
2018 年以来,海关系统正在大力推进各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但在生物安全实验室设计和建设、实验室操作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管理等方面高级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明显不足。 疫情爆发后, 入境人员核酸检测使实验室检测任务成倍增长,实验室检测人员已超负荷运转。 北京新发地疫情发生后,通过溯源专家提出进口冷链食品可能是新冠病毒传播的载体,海关开始布控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监测指令,实验室检测任务再次增长。 为保证通关效率,各实验室之间开始互相支援,实验室人员排班开展24 小时无休检测。 实验室专业检测人员缺乏的弊端开始展现。
1.1.2 海关查验专业人员不足
一方面由于国门生物安全资源配置失衡影响,近年来口岸监管部门很难招到“有抱负、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导致参与一线疫情防控的专技人员数量有限,出现非检验检疫专业背景人员通过短暂培训即开始一线工作现象, 由于他们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工作经验欠缺导致应急处置能力受限。 另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在面临极端环境条件、时间和资源紧张、信息匮乏或过剩、心理压力巨大、目标利益冲突、系统复杂变化的突发疫情时,往往不能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因景而变,有的领导干部决策只能满足一时的快速性, 而不能满足防疫的科学性、有效性,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更复杂问题,往往产生决策偏差和研判失误。
疫情初期,海关冷链查验设施及规划难以符合疫情防控形势下的新要求, 冷链查验区域划分、硬件配套均符合非疫情形势下海关监管场地要求,疫情暴发后为满足防控需求进行了紧急性、简易化改造,但仍然存在各场地受限于原建筑构造和布局影响,防控标准不统一、水平不高的问题,例如在冷链查验场加装可移动隔离板分割核酸检测区和普通消毒查验区,核酸检测查验场地无法保证完全隔绝状态。 同时因核酸检测及查验送检货物需等待实验室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放行,等待期间进口冷链食品需存放于查验场地内监管, 但目前查验场地库存、打冷插头等设备空间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大批量查验需求。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国门安全风险,有必要尽快制定出台着眼长久、适应后疫情时期新要求的海关监管场所(场地)新标准。
进口冷链食品存在由物传人的风险, 从2020年北京市、山东省青岛市、辽宁省大连市以及天津市发生的疫情来看,新冠疫情传播已经呈现出“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风险。 由于冷冻新鲜食品、冷冻海产品、冻肉产品基本上是小件,因此进口冷链食品查验环节不止有海关关员,还有大量的搬运工人。 从装车、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直接与人接触,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工人接触病毒或传播病毒的风险。 同时,由于企业的逐利性,难以保障工人全部隔离工作生活。 冷链监管环境恶劣,工人自我防范意识差,容易出现各种违规操作,例如隔离服穿脱不规范导致皮肤裸露、工人工作手套不及时更换、不规范佩戴口罩等。 这些现象都无形中增加了新冠病毒传播扩散的风险。
加强与贸易国沟通,将我国的《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通报到出口国主管部门, 督促要求出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严格履行我国疫情防控技术指南要求,保障进口冷链食品安全技术措施要求落实到位。 建立在风险分析和评估基础上的分级分类精准布控机制,综合考量口岸疫情风险系数、消除风险措施、国内市场监管作用及营商环境、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之间的平衡, 对高风险国家高风险产品加大布控力度,对低风险国家低风险产品合理布控,同时充分发挥消杀等有效措施降低和切断疫情传播风险的作用,减少“一刀切”带来的无效监管和高成本监管,既实现口岸精准防控,又达到贸易便利化。 通过视频连线、通报等方式加强对国外冻品生产企业整改落实监管,及时叫停新冠病毒核酸检出企业,严防病毒输入,守护国门安全,承担海关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结合海关工作特色,不断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积累经验,抓紧培养系统内生物安全专家师资队伍;针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运行维护和相应专业的操作人员等不同培训对象,建立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生物安全人员培训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降低实验室生物安全人员操作和管理的风险,解决生物安全培训中的重理论轻实践和重过程轻评估的局面,加强不同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培养,为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化体系建立和完善、高效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尝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竞标等形式推动实验室检测项目社会化、市场化,通过与具有CANAS 认证的实验室合作,将样品检测外包给设施更加完善、技术更加专业、检测更加高效的实验室,一方面可以加快检测效率、提高检测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解放一部分海关力量,使海关将更多力量放在执法监管环节。 通过实验室人员设施提升、样品检测外包等多种方式提升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水平,完善实验室检测环节,提高检出率,为输入性疫情疫病检测和科研提供生物安全保障。
海关人才队伍是守护国门的利剑,完善完备的海关队伍建设利于海关在疫情时期完成新的历史使命,担当责任。 首先,健全日常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对日常执法中涉及法律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办事理念。 其次,强化疫情防控专业培训,落实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有关部署,认真编写培训教材,积极参与专业练兵。 要立足实际,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配备与业务量相当、能力匹配的有医学专业背景或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人员,对该岗位人员加强理论与实际操作培训。 第三,强化人才储备,吸引全国疫情防控相关行业和部门高水平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壮大专家库。 建立基层卫生检疫专业梯队,开辟专业实训基地, 科学实施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认定制度,全面提升队伍综合能力。 全新的海关队伍承担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为满足疫情防控形势下的新要求,海关应尽快制定出台疫情期间冷链查验场设施及规划的标准性文件,规范冷链查验场地核酸检测区、普通消毒查验区、各区域配套更衣区、冻品出入库单项消毒通道、冻品冷库存放区、职工餐厅等多功能区划分,切断场地内可能出现的交叉感染途径。 提高查验场地冷库库容量及打冷设备考核标准,督促查验场地不断完善自身设施及规划,以最大配比满足疫情期间冷链查验需求。 加快冷链查验场地设施及规划的规范性文件出台,防患于未然避免冷链查验场地内出现新的国门安全风险。
海关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要同时兼顾人与货。 一是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环节冷链员工管理。 建立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员工档案,优先对冷链食品从业人员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加强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力度、频次,正确强化从业人员冷链防控知识普及,确保从业人员规范操作。 二是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风险监测力度。 要重点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特别是海鲜产品、肉食品、速冻食品的抽样检测力度, 通过利用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新冠病毒。三是强化海关参与多部门协作能力, 与地区进防办、码头、承运企业的沟通,针对确定的阳性货物分级分类处置,杜绝问题进口冷链食品流入市场。四是完善数字化海关建设促进海关监管。 针对新冠病毒阳性货物检出情况,及时通过“疫情防控系统”上报总署,通过大数据比对,与风险防控部门对接,及时调整疫情严重的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布控比例。 通过加强海关冷链食品监管,切断疫情通过冷链食品传播的途径,完成疫情时期海关“国门卫士”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