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市屯溪荷花池小学(254000) 程玲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智慧,张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体现了编者对革命文化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教师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比较重视,但由于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较远,以及一些教师只关注课文内容而忽视语文实践等原因,导致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学习兴趣不高,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令人满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凸显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教学应从学生的阅读需求、阅读兴趣出发,为学生搭建通往文本阅读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很大的时空差距,如果学生对革命历史不了解,他们就很难产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呈现相应的历史背景资料,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高效阅读奠定基础。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长征的资料,如长征的原因、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主要的战役等;可以播放红军战士翻雪山、过草地、飞渡大渡河等视频,使学生对长征及红军战士有初步的感受和体会,为学生真正体悟诗歌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影片《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补充背景资料,尽可能地消除学生与文本的隔阂,缩短时空距离,为学生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只有理解文本中的人物、事件等,学生才能理解革命精神,才能弘扬革命传统。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文本中的故事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信念教育。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讲述少年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中国人被外国侵略者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立志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的故事。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激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国家的繁荣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理想。基于此,教学时,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当时就在租界,看到外国侵略者欺负中国人时,你是什么心情?”然后,教师提问学生:“虽然我们现在处在和平年代,但是国际环境并不平静。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作为少年儿童,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最后,教师让学生就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由课文中的事件引向学生的学习生活,由少年周恩来的读书志向引向学生的读书理想,使学生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开展这样的联结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更有意义,能有效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带领学生走向阅读的深处。
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塑造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形象,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忍的革命意识等。这些革命人物的贡献常人难及,但他们也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适度拓展资料,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英雄的另一面。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襟以及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了这样一段文字材料:
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泽东中南海的遗物时,在一个小柜子里发现了毛主席悄悄珍藏的毛岸英的衣物,一件衬衫、一双袜子和一个军帽……它们被叠得整整齐齐。
借助这段文字材料,学生看到了毛主席作为伟人领袖的另一面:在无数个夜晚,习惯夜晚工作的毛主席悄悄拿出毛岸英的遗物看了又看,他隐藏着自己老年丧子的悲痛,没有向外界透露一丝一毫。阅读这些材料,一个真实、立体的伟人形象和平凡的父亲形象就浮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文本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内容适度拓展相关资料,把一个具有“人间烟火气”的伟人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学生看到他舐犊情深的一面。只有真正经历对文中人物“伟大—平凡—伟大”的解读过程,学生对人物的认识、理解才会更加全面、立体、深刻。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教学应以教材为基础,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语言,准确把握文本内涵,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和其他写人记事类文本一样,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等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探究字里行间隐含的深意,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学这一单元的《军神》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然后,重点抓住“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以及“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等句子,引领学生感受刘伯承坚定的意志;最后,让学生说说刘伯承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让学生真正走进刘伯承内心,感受到刘伯承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语言进行感悟品味,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不少的文本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要聚焦故事,找准训练点,让学生在听革命故事、讲革命故事的过程中传承革命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要聚焦故事,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学习课文,如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对“雨来”进行采访等。这样,学生就能走进雨来的内心,感受到雨来的美好品质。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聚焦故事,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传承革命精神文化。
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所叙述的大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文本内涵,以凸显革命文化文本的教育价值。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梅兰芳蓄须》一文,主要讲述了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出而卖房度日、蓄须明志以及自伤身体等几件事。这些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梅兰芳强烈的爱国心,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样才能凸显出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又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清贫》一文,主要叙述方志敏被俘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甘愿清贫的高尚品质。为深化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教师以“在和平年代,还需要保持清贫吗”为话题,引领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与认识,让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得到流传。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课文内涵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出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关注文本蕴含的情感、表达的主旨等,还要挖掘出文本在表达上的独具匠心之处,引导学生品味赏析,以实现学生阅读的言意兼得的目标。
不同文体的表达规律和内在特质不同,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也有很大的区别。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进行品味。根据课文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文本、作者对话,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黄继光》一文,主要描绘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壮举,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作者对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言行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刻画。例如,对黄继光主动请缨这样进行描写“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对他在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时这样描写“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近了,更近了”。这些描写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有感情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黄继光舍身炸碉堡的坚强决心;再引导学生想象,感受黄继光在枪林弹雨中每前进一步的艰难。这样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体会,使学生对黄继光的顽强坚毅、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受更加深刻。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抓住具有画面感的描写,引领学生朗读想象、感悟体会,明白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这样能实现学生阅读的言意兼得的目标。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在引领学生感悟革命精神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揣摩,体会其表达效果。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多次描写了还乡河的景色。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使学生感受到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又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的第二自然段,不仅从整体上描写五位战士与敌人战斗的情景,还具体描绘每一位战士的表现。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默读思考,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以深化学生对点面结合表现手法的认知,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达奠定基础。可见,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还要关注作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这样能使学生既得意又得言,为学生今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中,如果仅让学生走近革命人物,感受革命精神,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提出恰当的思辨性话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辨阅读,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在表达上的独具匠心,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结合课文特点,教师提出这样的思辨性话题:“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作者为什么没有重点写‘毁灭’,而是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呢?”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明白了这样写的作用:作者运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更能衬托出圆明园遭到毁灭时人们沉痛与惋惜的心情,对文章主旨有着衬托的作用;如果缺少这些描写,只写圆明园的“毁灭”,很难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从课文表达入手,引领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能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实现言意兼得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的特点,从学生阅读的实际需求出发,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学习探究,这样能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