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路径探析

2022-04-07 04:53:52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育人建设文化

张 瑞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再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其列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的首要内容,这是我党全面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标志着我党对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进一步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提供了行动指南。因此,要确保高校始终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强阵地,践行文化育人的根本方针,就需要认真思考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育人的内在逻辑,从文化角度探索相应的路径选择。

一、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在思想观念层面的集中体现,其阶级性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价值属性和价值导向性,其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相应社会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内生力量。反之,特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意识形态的生成和建构离不开文化这一现实平台,任何社会意识形态的生成都必然会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选择和阐释,伴随着文化的更新而完善。同时,文化也扮演着意识形态传播和内化的有效载体,意识形态依赖于文化将其价值理念以巨大的影响力和重复性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现象在公众生活中加以宣传,借助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内化为公众的价值理念和政治认同,从而最终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的维护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内生共性决定了两者的交相辉映、辩证统一。

二、文化育人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精髓,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承载和传播,而高校文化育人的使命就是通过提高师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进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可以说高校文化育人与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只有发挥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文化路径,才能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使其真正为师生所接受。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育人在教育环境、育人资源、运行机制、载体平台、工作队伍等方面互通互融、共建共享,文化育人的过程便是推动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与社会主义主导文化深度融合的过程,既能进一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又能确保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

三、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文化路径选择

(一)以坚定的文化立场应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多元社会思潮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处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现象愈趋明显。在不同价值观念竞争的文化舞台上,社会结构日趋分化,文化日益多元,“丧文化”“佛系文化”开始流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某些西方大国在新殖民主义的策略下,为维护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秩序,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观念,对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样化的青年大学生以文化“融合”和“创新”的方式不遗余力地进行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指手画脚,极力抹黑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以此破坏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破坏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威胁中国文化安全,进而企图颠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一元性。毋庸置疑,这种渗透使部分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受到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认同悄然发生改变,理想信念模糊,核心价值观淡化,开始怀疑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立场是大是大非问题,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与“魂”,就相当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也就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民族而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文化立场”的宣示和捍卫,为高校应对多元社会思潮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高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融入到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化作用,通过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与发展,增强坚定文化立场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学校发展的各方面工作中,不断搭建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和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歌唱、舞蹈、朗诵、动漫、说唱、机器人表演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树立原创性、引领性、示范性特色文化品牌,加大学生接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使青年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践行者、积极宣传者和坚定信仰者。

(二)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复杂环境挑战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考验。从国际形势看,全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检验了社会制度的优劣,别有用心者借此挑起舆论战,企图妖魔化、矮化中国形象;世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秉承“美国优先”执政理念和“贸易强国”经济政策的美国政府肆意挥舞关税大棒,悍然发动对华贸易战,动辄“变脸”“毁约”“一言不合就退群”的任性妄为让世界更看清了其自私自利的真面目;乱港者严重挑战“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挑起“颜色革命”,激进暴力触目惊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南海地区域外国家滥用“航行自由”侵犯我国海洋权益,加剧南海紧张局势。从国内形势看,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叠加,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等交织在一起致使一部分群众利益受损,结构性矛盾突出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加大。高校作为为社会发展培育人才的主阵地,要有效应对危机、完成使命,就必须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寻找答案。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文化创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高校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文化资源,为应对复杂环境挑战提供了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石,革命文化是重要源泉。高校要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强制性的优势,做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课程体系,拓展相关文化类课程;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经典诵读、优秀歌舞及传统手工艺展演等活动,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期间进行系列红色文化主题宣讲、主题比赛,创办红色文化社团,鼓励大学生自主探索红色文化,深入理解红色精神;组织学生到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非遗传习所等文化场所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利用区域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地区革命历程为基线,通过参观博物馆、走访革命旧址、组织社会服务等方式感悟抗战遗址背后的革命事迹、革命老兵的亲身经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情怀,提高文化自信。结合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又不失文化内涵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达到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效果。

(三)以新型的文化形态应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信息霸权挑战

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在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冲破了传统的本土文化疆域,一方面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强势文化入侵问题,对我国的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威胁。当前国际网络空间秩序处于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从内容上看,以英语为语言载体的全球网络文化随着信息网络的延伸而扩张,网络文化中充斥着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观点,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网络文化环境。从技术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拥有控制权,因此拥有绝对网络控制权的美国在网络空间按照美国化的价值预设和思维模式进行网络语言的使用、搜索规则的制定,以及网络信息的垄断和倾销,“信息霸权主义”由此产生。我国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很难对网络信息进行全方位把控,而开放复杂的网络舆论更加剧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

“互联网+”时代的开启,意味着高校既要明晰互联网给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的挑战,也要发挥互联网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创新驱动作用,结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行为的新变化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积极探索让大学生青睐的“微文化”育人模式。“微文化”是基于互联网络技术发展与现代传播理念以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媒介为载体的新型文化形态,具有参与共享、快速流变、灵动多样、广泛融入等特性,随着4G、5G技术的成熟与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微文化”传播逐渐趋于成熟,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搭建“微文化”传播平台如官方微信、微博平台,一方面可以将校园微文化、微故事与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微形象、微表情、微视频打造微文化品牌,利用微文化平台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快等特点增加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覆盖面,逐步形成健康、活泼、丰富、有特色的校园育人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通过点赞、转发、留言等功能表达和传递自身的意见和想法,吸引师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搭建起学校和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借助“微力量”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

猜你喜欢
育人建设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