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岚,杨土苗,熊文鹏,马 帅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北京 100093; 2.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林业局,广西 龙胜 541700; 3.河南省信阳市林业工作站,河南 信阳 464000; 4.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91)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有着丰富的壮族地域历史文化和资源[1]。龙胜位于广西桂林北部,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口帮扶县之一,竹资源是重要的山区可利用资源。当前,全县竹资源面积1.3万hm2左右,其中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占八成,包含了大量的特色竹种资源,可用于笋竹资源挖掘。2021年全县产毛竹454万根,其他竹105万根及小杂竹959 t,全年竹产业产值7 174万元,为林农脱贫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难点在于民族地区,而民族地区山区的发展因受制于交通、人才、区位等因素又成为难点中的难点[2]。近年来,龙胜县聚焦脱贫攻坚,紧紧围绕十三五“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以及十四五“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思路,加强了生态保护力度。竹木采伐量减少,竹木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市场疲软。至2022年,现正常加工的竹木加工厂有48家(不含家具店),其中稍微有规模的中小型竹制品加工厂仅有4家。竹类加工产品单一,主要生产竹筷胚、竹筷、凉席胚和竹签、竹炭及销售原竹、竹笋。当地竹编制品是山区农民的主要家常用品,包括背篓、竹筐、竹篮等,面广量大,极具发展潜力。
该研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从竹林培育技术提升、竹工艺传统技能提升角度入手,探讨构建产销一体化帮扶通路,发挥以竹林为载体的供给侧产出技术支撑乡村振兴,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能力,助力推动实现龙胜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讨竹产区帮扶地区的精准帮扶机制,为进一步做好精准帮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3],竹子资源的利用已成为很多地方的重要产业支柱[4]。该研究先遴选推广应用适宜高效培育技术,再挖掘本土竹林经营农户,搜寻竹工艺者,通过培育技术培训和工艺技能提升,培养一支竹林经营队伍,扶持一支可持续的竹工艺手工者队伍。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式创新和平台搭建,探讨竹产区帮扶地区的精准帮扶机制。
该研究方法以调研、文献查找、座谈、走访等为主,通过推广技术成果,应用高效培育技术,提升竹林培育水平;通过搭建帮扶平台,提升传统龙胜竹工艺技能;通过探讨打通产销融合关键环节,提升竹产区精准帮扶成效。
龙胜竹产业产值低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竹资源培育基本以传统经营为主,绝大部分竹林没有经过人工驯化,生产方式落后,产能过低。因此,引入先进技术,加强竹林经营,既不需要投入过多人力物力,又有发展潜力大、见效快的特点。而且,龙胜生态环境好,出产竹笋品质较高,当地人也有常年食用竹笋的习惯,特别是毛竹笋的销售市场前景可观。经研究需主要从4方面做好竹子高效培育技术提升。
(1)做好分类经营。龙胜作为石漠化山区,竹资源分布区域类型多样化。将立地条件好、地势较低的山丘、中山、山凹等土壤肥沃、生产力较高的地区,改造为纯林,以丰产的方式进行集约管理;在山地、土壤贫瘠、土壤肥力较弱的地区,按照平均管理水平进行管理,以保证各立地级的毛竹、摆竹(Indosasashibataeoides)等都能充分利用其生产力,笋材两用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5]。
(2)控制立竹数量和竹龄比例。鉴于龙胜当地竹资源以毛竹为主,摆竹等特色竹资源为辅的特点,地方林业部门应制定规范化指导方案。以毛竹为例,立竹数控制在1 800~3 000株·hm-2,一度竹、二度竹、三度竹为主要组成,具体根据笋用、材用经营目标确定[6]。
(3)加强地下鞭根系统管理。在丰产林中,应使幼壮龄鞭的鞭节数量达到80%以上。老化的竹鞭应该通过耕种持续地进行清理,以保持网状松弛。竹林地下构造的调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当前应加强对土壤的管理,即深翻、松土,以松散的竹鞭为网状结构,并伸展鞭根系统,在深翻时清除老鞭,以增加壮龄鞭的生长空间,并形成良好的地下结构。在1~3 a之后进行1次深翻处理就可以了[7]。
(4)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应充分发挥科研力量,加大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成熟水肥、疏伐等经验技术,采取科学施肥和水分管理,合理砍伐毛竹林,提升竹林质量;通过应用林地覆盖技术,实现高品质竹笋培育;加强冷链保鲜技术应用,实现夏秋笋资源的市场化;融合数字经营技术,实现从产地到市场的产销一体化等。
龙胜竹编制品是山区农民的主要家常用品,包括背篓、竹筐、竹篮等,面广量大,极具发展潜力;也存在一支能够编制竹制品的乡土人才队伍。据初步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竹制品均为当地竹编手工艺者打造,但相关人员年龄已偏高,且极度缺乏年轻手工艺者。当前30岁以下技术人员基本没有,45岁以下人员不到50人,超过100名从业人员年龄已经超过60岁。竹编从原料的挑选、剖削等初步加工到最终产品的设计、起底、编织、锁口,工艺繁多、工序复杂。学竹编较苦,成才周期长,收入偏低,得不到相应的物质回报,造成从业人员日益稀少。因此,打造竹工艺制品人才队伍,是满足当地群众日常用品生产的需要,也是民俗工艺传承的需要,更是脱贫山区贫困农户实现增收的基本技能之一。创立龙胜民俗竹工艺保护和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帮扶意义。
首先,创立示范性帮扶点。依托龙胜当地“山、水”资源,以“适当规模多种经营、创新经营主体”为指导原则,通过设立龙胜民俗竹制品创意工坊等模式,深度挖掘竹资源利用,融合竹资源种植、竹产品加工、生态文旅等一二三产,植入竹林培育与康养、竹制品生产、竹工艺品展销、民俗工艺科普、亲子观光体验等小微业态,探索竹制品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模式,力争打造农林业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助力当地竹产区发展,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地师傅+徒弟的运行模式。在龙胜遴选1~2名中老年竹编师傅,每名师傅招2~3名学徒工,学徒工在当地有积极性的待业年轻人中遴选产生。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知名大师,探索设立民俗竹编人才评价体系,设定招收师傅、学徒的标准,对学徒工设立评价标准。评定专家根据半年或一年学徒的综合能力提升、完成的生产任务、产品质量等情况给予综合评定,进行逐级提升。
再次,加强交流培训。充分发挥技能大师的培训优势,在浙江省东阳市等地设立培训基地。设立专项资金,委托相关机构执行乡土人才技能提升培训。
(1)做好顶层设计,融入乡村振兴。要将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做好,必要时提出细化的企业发展策划书。同时,做好和村、乡、县的沟通,争取列入乡村振兴等相关政府项目中。最优解的方案是,找一个乡村振兴的样板村,植入竹产业。龙胜境内竹林资源丰富、出产竹笋品质较高、竹产业发展潜力大,但存在绝大部分竹林经营水平极低、生产方式落后、产能过低、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先后到龙胜伟江、泗水、江底、瓢里等乡镇调研竹产业发展,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系统规划龙胜竹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了《龙胜各族自治县竹产业调研报告》,提出7个方面共11条产业发展建议,为进一步挖掘和培育生态帮扶新增长极提供了科学指导。
(2)做好新业态培育,积极应用新技术。加强同科研单位的合作,把新技术应用到新业态培育当中,力争金融资本介入,把企业打造成一二三产融合、产学研用金全链一体化的示范基地。结合龙胜县的县情、社情和林情,精心选派知名专家、科技特派员组建科技服务团,把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让技术人才进驻工厂车间,以林草科技创新引领龙胜产业发展。针对石漠化山区生态治理难、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开展了龙胜石漠化山区竹林生态经营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江底乡建新村打造竹药复合和笋材两用林示范样板,实现增产 7 500~30 000元·hm-2,为石漠化治理和促农增收奠定基础;针对竹笋产量低的问题,开展了基于笋芽分化调控的竹笋培育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在龙脊镇白石村、瓢里镇六漫村建立竹笋高效培育技术示范基地6.67 hm2,能够带动龙胜笋用林产量提高20%,劳动力成本降低30%。
(3)做大做强自身力量,夯实企业发展基石。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文旅,涉及面较广,需要有较好的基础。在预判确定成立后,要把企业家底做大,有自己的林地、厂区等之后,才能进一步发展。通过引进社会力量开展定点帮扶,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脱贫户”模式和“村民合作社+基地+脱贫户”模式,形成了以竹类经营、林下经济等为主体的林业乡村振兴产业,脱贫户年人均增收达3 000元以上。建立定点帮扶车间、竹笋加工厂及中国林科院“乡村振兴,科技帮扶”项目示范基地。
(4)做好现有主业经营,适当延伸产业内容,提升附加值。要切实做好现有装备的使用,做好生产经营,大力发展以毛竹和摆竹笋材两用林为主体,促进竹产业提质增效。在引入帮扶项目,提升生产技术的同时,根据当地竹编力量的现状,做好竹编工艺的技术保护,适当开展生产。依托项目在龙脊景区建立了龙胜竹产业展示厅和民俗竹制品创意工坊,促进各级政府部门、广大游客和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支持龙胜竹产业,预计年均引入客流量3~5万人。通过定期邀请专家为竹农开展竹产业与特色产业培训,预计年均培训技术人才500~1 000人,不断推动竹林资源多元化利用,加快构建集竹文化工艺品展示、竹类经营、竹产品生产加工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竹产业体系。
通过调研发现,龙胜现有可开发林地都是高海拔、贫脊的林地,适合发展竹林的林地较少,且目前经营竹林的单位面积收益低于罗汉果等其他经济作物,所以只能在现有经营面积基础上,做细做精,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收益。要注重林下资源开发与利用、竹材加工企业技术和规模升级以及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和林农等技术培训[8]。要立足竹资源优势和“竹文化”氛围,把发展竹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引进先进技术与理念,探索建立龙胜高效毛竹和摆竹笋材两用林培育技术示范基地,创新传统民俗竹工艺发展模式,服务于欠发达地区的精准帮扶,辐射带动当地竹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加强竹文化宣传,举办竹产业与特色产业培训,推动竹林资源多元化利用,挖掘和培育生态帮扶新增长极,辐射带动更多脱贫户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