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鹏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市 300018)
中国监狱研究语境中,“改造”与“矫正”是最为常见的用词。以CNKI为数据源,对其比例做一个粗略的计算:在CNKI中检索“关键词=‘监狱’”的文献,结果共27 490篇(截止2021年7月28日),其中检索“关键词=‘监狱’AND 关键词=‘改造’”得到文献共2 623篇,约占以“监狱”为关键词总文献量的9.54%,检索“关键词=‘监狱’AND 关键词=‘矫正 OR 矫治’”得到文献共1 201篇,约占以“监狱”为关键词总文献量的4.4%,二者合占以“监狱”为关键词总文献量的13.94%。
从监狱学基础理论的角度,“改造”“矫正”与“教诲”并属“预防刑”体系,按照郭明的观点,其设置基础基于对罪犯人格假设的分析。“改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常说为思想基础,以“政治思想上的缺陷”定义罪犯,进而形成行刑理论;而“矫正”以心理疾病及治疗的基本理论为思想基础,以“心理行为上的缺陷”定义罪犯,进而形成行刑理论〔1〕。从引入时间追溯,“改造”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引入,而“矫正”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2〕。
本文仅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以两词为主题的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其统计分布现象,以诠释二者在学科内的状态、趋势等特征,进而讨论文献分布现象相关的成因。
“改造”的现代含义为:(1)修改或变更原事物,使适合需要;(2)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改造适合新的形势和需要〔3〕。在CNKI中检索“主题=‘改造’”,获取的684 642个结果中,科技类文献占90%以上,因此从文献角度,‘改造’这个主题主要应用于科技领域,其对象主要为工程技术方法或具体物质。从本文所指“改造”一词的社会历史角度,“改造”来源于苏联“古拉格”(Гулаг),即“劳改营管理总局”。1918年以来用于监禁及“改造”被定性的“敌人”。至1929年亦强调以强制劳动加强工业进程及开发自然资源〔4〕。
汉语“矫正”的现代含义为:改正,纠正〔5〕。在CNKI中检索“主题=‘矫正’”,获取106 185个结果中,临床医学类主题与社区矫正类主题占主要部分,即主要文献涉及临床治疗或社会工作等内容。从本文所指“矫正”一词的社会历史角度,“矫正”类同其他涉及精神病学与犯罪人类学或犯罪学的复合性词语,源自欧洲理论学家1760年左右开创的“灵魂惩罚”(马布利原则),这些复合词的应用将罪犯纳入科学知识的对象领域,给合法惩罚机制提供了一种控制权〔6〕。
综合上述内容,“改造”与“矫正”这两个监狱学研究中的重要主题,皆为外来词语引入,且在引入时并未以专有词汇的形式存在,而是借用两词在特定语境中进行指代,因此在作监狱学科文献研究中,其作为主题词或关键词使用时,须加入修饰成分,使之限定在监狱学科的范围之内。
关于监狱学文献的检索关键词及文献数据来源分析,在笔者的《近三十年中国监狱学文献计量分析》〔7〕一文中曾进行过详细说明,在此需要补充的是,“超星发现”〔8〕引擎可对复杂异构数据库群进行集成整合,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可同时检索各主流文献库的题录数据,弥补单库检索的不足,故本次检索源选择“超星发现”引擎。
经过反复测试对比,确定“改造”类监狱学科研究文献的检索策略为:
(标题|关键词=改造|劳改) AND (主题 = 罪犯|监狱|行刑)。
“矫正”类监狱学科研究文献的检索策略为:
(标题|关键词=矫正|矫治) AND (主题=罪犯|监狱|行刑) NOT (主题=社区矫正|社矫)。
经过上述各字段的组合,以获取不同结果,例如“改造”与“矫正”并现的文献:
[标题|关键词=(矫正|矫治)*(改造|劳改)] AND (主题=罪犯|监狱|行刑) NOT (主题=社区矫正|社矫)。
按照上述检索策略,使用“超星发现”引擎实施检索,取得1980年以来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题录信息条目结果见表1。
表1:题录信息检索结果 (单位:条)
绘制各主题年度文献总量变化图及年累积文献量增长图(图1、图2)。较长的文献发表周期加上较长的数据库收录周期会影响近年文献量数据的准确性(图1中2015年之后的下降趋势),抛却这个影响因素,从1980年至2014年的文献总量及累积增长量来看,“改造”主题文献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而“矫正”主题文献自2000年之后亦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文献总体规模上看,“矫正”类文献接近“改造”类文献总量的半数,而年度文献量自2000年至2012年亦接近这种半数状态。“二者并现”的文献总量较少,仅占“改造”类文献量的0.03%及“矫正”类文献量的0.06%,提示两个主题在实际研究中或具有相对独立性。
为进一步探究两类别文献分布的成因,首先对作者及机构等表征元素进行统计,按文献量排名进行观察。表2、表3列出文献量排名靠前的作者及机构,可以看到,两个类别文献的重要作者重叠的情况极少,提示两个主题研究者群体的相对独立。简要地查询作者简介,大多“矫正”类文献重要作者具有心理学科相关的学术背景,符合“矫正”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特征。从文献机构分布来看,二者高文献量机构主要是司法类院校及监狱行政机构,与监狱学科研究的集中性趋势〔9〕特点吻合。即在监狱学科背景下,“矫正”类的作者更倾向于具备心理学科理论基础及研究背景的研究人员。
图1:各主题年度文献总量变化图
图2:各主题年累计文献量增长图
主题研究更容易观察学科整体情况。由于仅使用词频对比难以揭示“改造”与“矫正”两个类别文献主题分布深层的特征,一般认为,词汇对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这两个主题的紧密程度越高,通过多个主题的共现,即多主题的亲疏程度,可以更直观观察主题的分布规律,因此本次研究采用词语共现网络的方式进行统计描述。
在本次研究的四种文献(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中,期刊与学位论文的题录信息关键词收录更规范,而关键词更能代表作者对研究主题的提炼,因此选择期刊与学位论文题录中的关键词项作为主题共现的研究对象。
具体方法上,首先分别对“改造”“矫正”以及“二者并现”三类文献题录中的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进而统计排名前100位左右的高频词与其他词在同一条目中共现的频次,最后根据词频、共现频次、中心性分别确定节显示大小、边的强弱、距离远近(使用Citespace计算〔10〕),据此绘制网络图(使用Gephi绘图〔11〕),如图3至图6所示,在此基础上观察主题的分布情况。
表2:“改造”与“矫正”类文献高产作者情况
图3、图4为“改造”类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主要部分。从网络分布图中不难看出,与监狱工作相关的词汇居于网络的中心区域,如“劳改工作”“服刑人员”“监狱工作”“监狱安全”等;其次是政策性相关词汇,如“监狱法”“劳改工作方针”“首要标准”“五大改造”“总体安全观”等;而基础理论相关性词汇,在网络中心区域是“毛泽东思想”“中国改造罪犯的状况”,在边缘区是与“五大改造”关联的“政治改造”下的“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柯式评估模型”“集体主义教育”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心区域,亦出现“循证矫正”“心理矫治”两个主题。
表3:“改造”与“矫正”类文献高产机构情况
图3:“改造”类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心部分)
图4:“改造”类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边缘部分)
图5:“矫正”类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心部分)
图5为“矫正”类文献高频主题共现网络主要部分,网络中心词汇主要是“心理矫治”“循证矫正”“罪犯心理矫治”“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与心理学相关的主题;“罪犯分类”“个别化矫治”“对比分析”“精准矫正”“评估体系”“实体交互”“沙盘游戏疗法”等主题显示了一些具体的矫正实践方法;而中心区域的其他词语如“服刑人员”“罪犯改造”“五大改造”“劳改学”“治本安全观”等,则与“改造”类主题网络模式相类似。
图6:“二者并现”类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
尽管文献总量较少,但本研究仍单独将“二者并现”文献单独提出并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用以观察两个主题交汇的情况。如图6所示,中心网络主要词汇为“心理矫治”“监狱改造”“罪犯改造”“教育改造”“矫治对策”等,中心地带其他主题词如“团体心理矫治”“监狱民警”“心理行为”“循证矫正”“监狱改革”“狱政管理”“矫正项目”等,呈现“改造”与“矫正”两大类词汇混合的状态。从网络的整体分布上来看,“二者并现”与“矫正”的主题共现网络呈现出相似的状态。
中国监狱制度是与中国政体相适应的制度,具有“改造罪犯的任务”“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等特点〔12〕。即“改造”这一主题在原理上及具体监狱工作中具有稳固性。因此从文献主题分布上,关于这一基础理论的描述体现出“毛泽东思想”“中国改造罪犯的状况”出现在中心区域的情况,及“政治改造”相关原理研究出现在边缘区域的情况。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具体监狱工作中产生的与“改造”相关的具体实践或操作性问题,而非“改造”理论研究,成为此领域研究者的主要兴趣点。与此同时,正如笔者在《近三十年中国监狱学文献计量分析》中所述,新政策出现对研究主题的重要影响力度和权重,是政策性主题亦出现在网络中心区域的主要原因。
中国监狱研究“矫正”这一主题文献,最早可追溯至1962年《法律评论》期刊中《论美国矫正监狱心理学家之职责》这篇译文〔13〕,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献中,主要是对各国矫正制度介绍的文献,20世纪90年代逐渐出现了对“矫正”应用及实践论述的文献。由于该主题词汇源自医学和心理学科,必然关联这些学科研究词汇,并且关联具有心理学背景的研究者。在严格按照学科主题划分的理想状态下,由于与“改造刑”分属不同的人格假设,其主题共现网络分布应呈现的状态,预测近似于图3去除掉“改造”相关词汇,加上心理学科相关主题词汇的网络状态。而实际上的分布图,却近似于图3直接加上心理学科相关主题词汇的这种分布状态。产生这种实际分布状态与预测状态的偏差,有如下可能性:(1)在“改造”原理确定的监狱制度下,“矫正”隶属于其下级词汇,即只能作为“改造”原理的一种补充形式,在文献分布中存在;(2)主题词概念模糊式流变,即将“矫正”主题脱离其心理学主题词定义,变为与“改造”概念类似的词语在文献中存在;(3)介于前两种可能性的中间状态。这些可能性在图6中有更加明显的提示。
学科主题词定义的精确程度决定学科语言的规范化程度。不同于自然语言,主题词需同时具备准确性与通用性原则,且词义应规范可控。如“矫正”一词(behavior modification),来自医学及心理学领域,在Pubmed MeSH主题词表中可追溯为Behavior Control下位的Behavior Therapy,如严格依据此主题引入监狱学科的研究,则其文献主题网络或将呈现严谨的心理学上下位词关联状态。但若将“矫正”一词作为偏向自然语言的词语,在研究文献中使用,则可预测其几种流变轨迹:(1)流变为具有与“改造”相同概念的词;(2)替代“改造”,流变为与其有微小概念差异的词;(3)“矫正”与“改造”并存,随政策变动产生不确定性波动。
如前所述,由于“改造”与“矫正”皆为外来词汇引入,而外部词语的引入可以看作外部文化的移植。从引入时间上来看,“改造”及近似含义词语始于红色苏区时代,1932年实行的《劳动感化院暂行章程》用于“看守、教育及感化违犯苏维埃法令的一切犯人”,1951年《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使得“罪犯改造”工作正式引入〔14〕。而“矫正”直至20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与对外交流活动增强才被作为一种“新兴”概念引入,从词语的共现分布来看,其移植后的语义在研究及应用过程中与其本源含义产生了较多变化。引入时间的差异性,可以作为表1中两种文献总量差异的一种合理解释。
从两词影响力度的角度,“改造”延续自苏联制度,具有制度上的正统性;而“矫正”则因其复杂的理论背景及具备“科学的研究手段”,亦有坚实的拥趸群体。二者在监狱学领域文献的消长将随国内刑事政策的影响而变化。即从文献增长预测方面,制度及政策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也是造成该领域研究文献增长曲线产生不确定波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