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阿国
(漳州市植保站,福建漳州 363000)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全球重大迁飞性害虫,具有寄主作物种类多、繁殖力高、迁飞能力强、对作物危害性强、防控难度高等特点[1]。作为外来入侵生物,草地贪夜蛾目前已经扩散至全国20多个省(市、区),在我国玉米和甘蔗主产区形成大规模暴发态势,将严重威胁我国玉米和糖业生产安全[2]。
漳州市处于福建省南端,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属于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是草地贪夜蛾春夏季节北上、秋冬季节南迁的必经点和主要虫源地之一,做好外来入侵生物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科学防控,控制好周年繁殖区,对于草地贪夜蛾的联防联控具有重大意义。笔者于2020年在闽南地区的秋种玉米田开展了草地贪夜蛾监测及药剂防控试验,以掌握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筛选出几种对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好且属于环境友好型的药剂,为大面积科学应急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隆教畲族乡闽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水果玉米种植基地(地处北纬24°15′49″,东经 118°03′33″),种植水果玉米,品种为雪甜7401,土质为火山岩土,肥力中等,地势相对较平,排水和灌溉方便。2020年9月10日穴盘集中育苗,人工单行单株移栽。
供试草地贪夜蛾信息素橡皮头诱芯及配套船型诱捕器由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1 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动态监测。根据农业农村部的要求设监测点进行草地贪夜蛾监测,时间从2020年9月1日开始,到2020年12月29日结束。监测点安装同种船型诱捕器3套,诱捕器内安放草地贪夜蛾诱芯。诱捕器安置方法参考刘 杰等[3]的方法,放置高度距地面1 m。诱芯每隔15 d更换1次,虫量少时7 d调查1次,虫量多时3 d调查1次。
1.3.2 草地贪夜蛾药剂防治试验。试验设计了4个处理,具体见表1。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 m2,四周设保护行。
表1 不同处理试验安排及药剂信息
水果玉米移栽8 d后开始施药,此时田间草地贪夜蛾各虫态均可查见,以中低龄幼虫为主。采用台州市广丰塑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动背负式喷雾器(红高粱牌,型号3WBD-16型)重点均匀喷施玉米心叶及叶片处,整个试验期施药1次,用水量450 L/hm2,施药当天天气晴,气温24~30℃,微风,施药后24 h内未降雨。
各小区选择30株有虫玉米作为调查对象,分别于施药前及施药后3、7、14 d调查小区玉米上虫口数量,对被害玉米进行挂牌标记[4],观察心叶、喇叭口等隐蔽处的幼虫,标记牌上记录虫龄大小。调查时,仔细观察药剂对水果玉米生长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基数-处理后虫口数)÷处理前虫口基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试验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取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从成虫监测趋势图(图1)来看,9—12月草地贪夜蛾成虫总共出现3个明显高峰,以10月13日诱蛾量最高,单个诱捕器平均诱蛾量49头;其他2个峰值分别在9月29日和11月3日,单个诱捕器平均诱蛾量分别是40.67头和34.33头;11月13日之后,诱蛾量逐步减少。
由表2可知,药后3 d和7 d,化学农药和2种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为67.83%~88.24%,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达80%以上,显著高于生物农药Ⅰ、生物农药Ⅱ,说明化学农药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速效性较好。药后14 d,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Ⅰ的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化学农药的防效高达 92.47%,显著优于生物农药Ⅰ、生物农药Ⅱ,生物农药Ⅰ与生物农药Ⅱ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比较
对各处理的玉米植株进行对比观察,未发现玉米嫩叶出现皱缩、叶片出现药害斑点、植株生长点受阻、矮化等药害现象。同时,观察到水果玉米田间有天敌生物在活动,说明试验所用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对水果玉米植株安全,可在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域推广使用。
闽南地区草地贪夜蛾全年发生高峰集中在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此时正值秋玉米集中种植高峰期[5],其中10月13日的高峰,初步分析是玉米产区进入秋季玉米种植期,苗期玉米非常适合草地贪夜蛾取食危害,加上北方地区出现首次降温,相邻省市的草地贪夜蛾南迁,造成短期成虫数量急剧上升。
防治试验中,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在试验浓度下对草地贪夜蛾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好,目前已登记在玉米、水稻、蔬菜等多种作物上使用,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部用于草地贪夜蛾紧急防控的推荐药剂[6]。但长时间使用化学农药易产生抗药性,应用生物农药防治具有持续控制、作用机制多样、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7],已成为农业害虫绿色防控的一项重要措施。本试验中,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和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相比,速效性和持效性都有差距,建议在草地贪夜蛾种群低密度时使用,可于草地贪夜蛾卵孵化高峰期至幼虫低龄期进行防治,控制好药剂使用的数量和次数,同时加强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数量监测,做到科学合理、适时适量推进绿色防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