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博 张怡雅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积淀、继承和所营造的精神氛围对城市价值观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润发展,将近3000年的城市建设历史中蕴涵了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积淀。在国家推行中部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在发展“文化强市”的思想指导下,找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南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优化,建设打造富有南阳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并使之成为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助力,不仅是文化留存与传承的当务之急,更是未来南阳面对市场和同类型城市的竞争,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的必然选择。
依托丰富的历史、地理、人文和气候等资源,南阳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之路应该说起步并不晚,也形成了一些能够代表南阳城市特色,并且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的文化品牌,如张仲景国医、南阳月季、南阳玉雕文化品牌等。虽然在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发展过程中南阳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系统性城市文化品牌的开发和更深层文化资源的发掘、整合、利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个城市,文化品牌形象能否树立,城市的文化定位首先要清晰明确,因为城市文化定位是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和建设的前提,定位不准确,呈现出来的文化表达就会模糊不清,或者不能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正如一说到“时尚”我们会联想到“时尚之都”巴黎,一说到“博彩”我们会联想到“赌城”拉斯维加斯,一说到“冰城”我们会联想到哈尔滨,甚至一说到“论坛”我们会想到海南小镇博鳌。这些城市都成功地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城市“LOGO”,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而作为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最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也是最值得建设的文化品牌其实应该是城市本身。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为止,在南阳市人民政府官网和各大媒体网站上,并没有关于城市精神和城市发展理念的表述,也没有统一确定的关于城市定位的对外宣传语。
在市场流通中,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一件商品不能在短时间内给顾客留下一定的印象,往往会很快被同类商品取代。在城市的发展和竞争中也是如此。目前南阳的城市文化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也因文化杂糅,类型多样,所以存在着城市文化标志性不够清晰、个性不明显、对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等问题。以南阳的市歌《南阳,我的家乡》为例,制作阵容不可谓不强大:国家一级词曲家乔羽填词,徐沛东谱曲,演唱者为著名音乐表演艺术家宋祖英。按道理说这样一首“高标准”“大制作”的歌曲应该成为南阳的标志,广为传唱才对,实际上这首歌甚至没有“走出”河南。究其原因,这首歌未能体现南阳城市的独特风格。歌词中除去“伏牛山”“白河水”“南阳”之外,几乎可以代入国内任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南阳独特个性的文化标签和城市特色的元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对受众也难以产生新鲜感和吸引力。
除了前文提到的几大城市文化品牌之外,南阳其实还有很多文化品牌可供挖掘、开发和利用。风景名胜如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侯祠、内乡县衙、花洲书院、五朵山等;曲艺有宛梆、越调、曲剧、汉剧等;民间工艺如烙画、角雕、柞丝地毯、黄石砚等;特产作物如艾草、香花辣椒、南阳黄牛、西峡猕猴桃、山茱萸等。但由于南阳市所辖区、县、市较多,相对分散,每个县市都各有可发掘的文化品牌,但缺乏系统整合,因此难成气候。另外,在对待文化品牌的开发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情况,太过于注重追求文化品牌的经济效益,对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不够充分。而那些金钱所能衡量的价值背后,长时期的文化发展所凝聚的无形价值才是文化品牌赖以生存的主要动力。
城市的活力来源于文化的魅力,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内在精神。所以,对于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应该是个自上而下的长期、系统而又相对稳定的过程。既要慎重选择,准确把握城市文化精神的主旨,把握城市历史中延续不断的文化内核,又要保持至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随着历任的政府班子更迭而随意改变,更不能跟风随潮。为出政绩,追赶GDP,很多内陆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将未来发展定位为“国际大都市”,显然没有立足实际。而近几年,随着国家环境政策的调整和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一大批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园林城市、休闲城市又蜂拥出现,但是否真的经过科学论证,是否符合城市客观条件和发展规律,值得商榷。
一个城市文化沿革和沉积的过程是随着历史发展逐渐积累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如果不注意进行保护和传承,却能在短时期内消散。在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保护是和开发同等重要的。一方面,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潜力的基础上,以现代开发的方式呈现在更多人眼前,让更多的人了解熟知,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增加文化被保护的价值;另一方面,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保护为基础,因为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规律和顺序,历史原貌和遗存恰恰是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一旦遭到破坏,可能永远无法再重现,并且开发也将失去意义。一个城市凝聚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个性风格并坚定地保持、维护下去,才能持久地散发文化吸引力和城市生命活力。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城市如果想让自己的文化品牌得到更多的认可,就需要主动出击,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应是一个城市展示自我的过程,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全方位、动态持续性传播是非常必要的。在传统的城市文化宣传过程中,不少城市存在着传播途径局限、传播内容不清晰不更新、传播形式单调、传播途径不通畅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城市虽然这些问题不明显,但进行城市文化品牌的推广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系统性而又随意性强,阶段性地在各大媒体上刷存在感之后,后续乏力,结果宣传效果并不理想。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流于形式,城市文化的品牌效应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城市发展不能体现独特的文化个性,城市文化品牌化路线偏离城市发展的初衷。
统一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是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和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如同指南针指引着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方向。摆在第一位的,是需要对整个城市进行文化定位,明确城市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核。因为城市不是普通的商业品牌,城市的建筑和外在物质条件也许可以复制,但城市的文化精神内核独一无二。因此这需要在对城市文化特质和综合信息进行全面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对城市做出文化定位,确立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措施。这种规划和定位要科学、慎重、考虑全面,且具有前瞻性、延续性和战略高度,一旦确立,一段时间内最好不要随意更改。城市文化理念和口号应突出文化特色和重点,最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醉美滁州,亭好滁州”“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中国义乌”定义清晰,重点突出,更琅琅上口,令人过耳不忘。
城市文化品牌最直接的作用是让没到过、不了解、不熟悉这座城市的消费者、投资者和创业者对这个城市产生好感,产生想走近、想接触、想感知城市魅力的想法,并将其付诸行动,真正踏入、体会、接纳甚至喜欢上这座城市,从而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城市未来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南阳文化积累丰厚,文化形式多样,文化类型众多,但并非所有文化资源都适合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品牌进行建设。要想与众不同,成功引起受众的注意,就要对城市文化中最具独特性和吸引力的内容进行萃取提炼,并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个性化城市文化品牌。
另外,由于南阳地域广阔,管辖县市较多,部分文化资源较为分散,所以应由政府主导,对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分类,不同县市区的同类型文化资源可通过整合机制,建立符合南阳城市发展的文化品牌体系,既要有整体的文化品牌建设思路和发展规划,也要有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各个子品牌的特色发展。如“南阳四圣”可树立为一个大的城市文化品牌,作为南阳历史人文文化代表对外进行集中宣传推介,而对于“四圣”中的每个人,不同的文化资源所在地可因地制宜,挖掘不同的文化宣传点,采取个性化的方法进行文化品牌开发,并可通过区县合作,打造“四圣”文化品牌旅游专线,将各具特色的“南阳四圣”文化资源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1+1>2”的文化品牌建设效果。
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和传承文化,帮助城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机会,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助力城市保持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城市文化品牌的树立、塑造和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的复杂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说在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城市中“人人有责”,需要多方合力,结合城市长期发展规划进行系统性的计划、布局,建立一整套相匹配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体系,并由社会各方面共同来推动、发展和维护。
第一,要由政府组织协调,成立一个由文化学者、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媒体人、企业家等组成的文化品牌建设团队,充分梳理城市历史更替、自然生态、经济发展、民族风俗、地理环境等各方面情况,从城市社会发展角度找到城市核心价值和准确的文化定位,对文化资源进行萃取、筛选和提炼,对城市发展文化品牌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研判,确定出标志性和象征性的品牌名称和口号。
第二,出台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相关政策,广泛邀请艺术界、文化界和传播媒体积极参与,进行与文化品牌内容相符合的整体风格设计,制订出文化品牌推广策略。
第三,在政府主导下做好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资金配置,可以采取政府财政结合企业投资再加上社会融资的方法,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第四,大力发展与城市文化品牌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逐步完善文化品牌信息,并将其推广到市场和大众面前,持续性地传播和经营,树立品牌形象,加深受众印象,从而增强品牌效果,确保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体系能够有序、长期地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