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婕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传拓技艺历史悠久,但始于何时尚无定论。古人以传拓作为典籍、经书的传播方式,传拓也成为知识传承的必要方法。唐以后,随着宋代金石学的发展、官私刻帖的盛行、纸张材质和制墨技术的改良,使传拓技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代,曾出现青铜器全形拓印技法,但传拓作品效果仍停留在平面二维形态上,并不具有三维立体的形态特征。而高浮雕传拓技艺的出现,是在我国传统传拓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是传统传拓技艺的重大突破,作为河南省非遗技艺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传统传拓对象一般为青铜器、石刻艺术等,高浮雕传拓技艺是将传统的平面传拓结合青铜器全形传拓进行改良与创新。在正投影原理的基础上与绘画技法、时代鉴定等技术综合运用,通过测绘、上纸、砸纸等一系列传拓工艺环节将大体量的石刻、石雕作品拓印为平面形式而得以保存,实现从立体形态到平面形态的转换,非常适用于诸如雕塑、古村落、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在实际运用中,高浮雕传拓技艺的复杂性是不可忽视的。它需要传拓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从而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传拓对象的历史风貌、时代特色等艺术特征,决定拓印的具体手法、墨色变化、各种工具的用法等技术要点,完成传拓对象的转印。由于传拓对象表面会出现大量的倾斜角以及复杂的装饰纹理,凹凸不平,使得揭纸的过程并不像平面传拓那样可以将整张纸揭下,而是根据传拓对象结构的高低起伏变化、纹路,按顺序逐一揭下。其难度在于,砸纸时嵌入纹饰或凹陷处的纸张会碎裂,大小不一的碎片需要小心地回收起来,最终将成百上千张碎片按照传拓对象的形象重新复原。在进行这一繁杂工序的同时,还要对传拓对象进行精细的数据测量,以便这些拓片能够进行校对与修正,更加准确地还原对象。这一系列的复杂流程,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繁复细腻,不仅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耐性,还要进行统筹安排,确保每一道工序精准无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较之传统平面传拓技艺,高浮雕传拓技艺无论从工序上或操作难度上,都更为繁杂与困难,对传拓者各方面素质要求颇高,而能够掌握高浮雕传拓技艺并熟练运用,愈发难以企及。
高浮雕传拓技艺以纸张为媒介,将传拓对象的纹饰、刻痕等信息以较为准确的平面化视觉形态保存下来,完整度较高。这种平面形态对石刻艺术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保留传拓对象的原有尺度,而且能在传拓本体的基础上通过拓墨技巧将传拓对象的立体感、层次感和艺术感表现出来。通过拓片保存下来的石刻、墓志、铭文、纹饰或者风化遗迹具有极好的原真性,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提供了可供比对的图文参考。较之文字记述、影像记录或测绘数据等,拓片内容更加详实,更加精准,是文物鉴定及修复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通过文创产业模式进行开发,提升其经济价值。可以说,高浮雕拓片的研究为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当今世界,技术迭代、认知更新已是人们生活的常态,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变化着,新的思想对于传统技艺的影响正悄然发生,高浮雕传拓技艺亦如其他非遗传统技艺,同样出现了传承危机。
首先,从业者寥寥无几,传承人才短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高浮雕传拓技艺从产生发展到成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若非从事考古、历史或艺术类相关行业,对于此项技艺可谓闻所未闻。学习者少之又少,传授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口传心授,不能形成一定的传承体系,传拓工作枯燥单调,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其次,缺乏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由于此项技艺长期以来都是以手口相传的方式将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技巧教授给学徒,欠缺系统梳理与理论总结,没有出现比较规范的研究著作,造成高浮雕传拓技艺难以得到有效传播。理论研究的缺失,也导致无法为研究者提供相关支撑,更加不能付诸实践。因此,对于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理论梳理迫在眉睫。
最后,技艺复杂烦琐,难以掌握。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环节繁复,难度极高,需要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对学习者的要求也十分严格,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耐心,长时间地投入实践中去。所以,学习高浮雕传拓技艺不能仅凭一时的热情,它对学习者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2015年,高浮雕传拓技艺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非遗技艺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经验积累,保护与传承非遗技艺可提升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高浮雕传拓技艺对于古代石刻艺术的保护与研究来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尤其是空气污染及酸雨问题对石刻造成不可逆的侵蚀,传拓成为抢救性的保护方式。因此,对其展开数字化转换,有利于保护此项技艺的完整性,有利于促进非遗技艺数字化传承,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高浮雕传拓技艺的价值内涵,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非遗传统技艺的创新与转化,为更多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依据。
多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敦煌研究院开展敦煌石窟壁画数字化研究工作;2010年10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启动;2014年,云冈数字中心的成立让云冈石窟进入“数字化”时代。长期以来,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在学术研究、技术更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高浮雕传拓技艺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撑。
传统技艺的良性发展需要理论依据,高浮雕传拓技艺的长期实践对其理论形成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在传承者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将此项技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将实践中的操作技巧、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对高浮雕传拓技艺进行深入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学术框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第一,针对高浮雕传拓技艺的操作流程、关键环节等技术性内容进行数字资料留存;第二,将长期积累的、保存完好的传拓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收集整理各类数据信息;第三,力求建设科学管理体系与资源共享平台,确保其发挥真正的功能和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高浮雕传拓技艺作为河南省非遗传统技艺,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2014年9月,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成立;“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李仁清传习所”于2016年5月成立;“中国文物学会工匠技艺专业委员会传拓技艺研习基地”于2021年6月在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揭牌;高浮雕传拓技艺作品在全国多地举办展览。随着国家文博机构对传拓技艺的重视,通过各类宣传推广,大众对高浮雕传拓技艺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然而,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形式依然较为单一,多以自由观看及伴随讲解的形式为主,一些传拓作品由于尺寸较大,无法在相对局限的室内展厅进行展览,实为遗憾。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数字影像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博物馆在我国的建设速度加快。例如,博物馆中的非遗虚拟体验中心以虚拟交互的形式让参观者与展品产生互动,增添了参观乐趣。数字博物馆的形式为高浮雕传拓技艺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不仅能在实体博物馆或线上网站进行展示,还可以打造可移动的数字展示空间,将高浮雕传拓技艺带进商场、机场等公共空间,使非遗技艺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轨迹当中,增强展示现场的交互功能,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提高受众对此项非遗传统技艺的认知。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5G时代已经到来,融媒体传播的优势日渐凸显。“非遗”关键词成为各类视频播放网站、门户网站、各级广播电视平台的新亮点。例如,国家图书馆推出的《他们鉴证了文明——非遗影像公开课》,邀请相关专家对纪录片中的非遗成果进行实时讲解;微博联合明星、人文艺术领域“大V”发起的非遗热点话题,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话题讨论,认识非遗,关注非遗保护;抖音短视频平台推出了“非遗合伙人计划”等。随着融媒体的兴盛,不同平台之间形成差异化传播,为高浮雕传拓技艺的推广与宣传提供了新途径。
目前,游戏、动漫、文化主题周边设计中符合现代大众审美和消费需求的各类产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因此,可根据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高浮雕传拓技艺及传拓作品的数字化传播,使高浮雕传拓技艺得到更好的延伸与传播,使传拓作品的图文形式得到更好的视觉转化,实现传统非遗技艺的可持续性发展。
1.功能类游戏
功能类游戏远远超越传统游戏的娱乐功能,是用视觉化、交互式的方式进行以教育、培训为目的知识传播,是将真实的场景通过数字化模拟进行视觉再现,包括接受信息、兴趣培养、人员训练等内容。将游戏的娱乐功能与传统非遗技艺相结合,通过游戏环节展示传统技艺的操作流程,玩家在游戏中掌握其技术要领,获得新技能。在加强受众对传统技艺认知的同时,引起关注,从而达到促进非遗传统技艺传播的目的。目前,我国在功能类游戏研发方面的成果较少,研究文献和数据鲜见。腾讯公司在2018年发布了腾讯功能游戏,从游戏的名称和设计形态来看,已经将功能性游戏的特点凸显出来。但值得注意的是,功能类游戏是否适宜与非遗技艺相结合,需要继续研究探讨。
2.高浮雕传拓技艺的产品转化
2022年伊始,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我国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划,指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指明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提出“促进社会服务和数字平台深度融合,探索多领域跨界合作,推动医养结合、文教结合、体医结合、文旅融合”,这为我国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机遇。
高浮雕传拓技艺在长期实践积累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传拓艺术作品,这些传拓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特征,不仅是珍贵的史学文献资料,也是独树一帜的视觉符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不可多得的文创主题。然而,以此为创意源的衍生产品却未曾见。结合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利用视觉传达设计原理,通过多种加工工艺,对传拓作品中呈现出的视觉语言进行提炼与概括,形成具有高浮雕传拓技艺特征的视觉元素,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衍生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让使用者更加直观地认识这一技艺,让生产者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提高其艺术附加值,从而使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生命力得以延伸。
非遗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在数字化语境下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本文以保护非遗技艺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针对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特点进行挖掘,提出目前该非遗技艺存在的传承危机,讨论现阶段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应对措施,表明数字化技术在对高浮雕传拓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中尚处于初步萌芽阶段,如何借助数字化信息共享、探索交叉学科合作,加快此项技艺的数字化转型,是接下来需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