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军
(1.韩山师范学院 2.白罗斯国立艺术学院)
元代文人们的绘画作品被称为文人画。元代绘画发展受社会现实影响,元代绘画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分为文人绘画和宫廷绘画,这二者都涉及山水画、建筑画和绘画理论。但文人画家与宫廷职业画家在绘画风格、学识修养、社会地位等方面差距较大。文人画家归隐于山与水之间,重视用笔墨表现山水、人物、花鸟、建筑等图形的艺术性,其画面中建筑的功能主要在于建筑图形的精神所指。元代画家表现建筑图形的主要是建筑画、山水画作品。
建筑画主要以山水、建筑、家具、交通工具等图形为表现对象,绘画材料主要是纸、绢,有画卷和著作等形式。建筑画作者与代表性作品包括何澄的《归庄图》,王振鹏的《宝津竞渡图》《大明宫图卷》《龙池竞渡图》《江山胜览图卷》《阿房宫图》,李容瑾的《汉苑图》《岳阳楼图》《丰乐楼图册》《映水楼台图册》《滕王阁图册》,夏永的《滕王阁图》《丰乐楼图》《岳阳楼图》,卫九鼎的《溪山楼观图》,盛懋的《楼台亭榭山水图》等艺术家的作品。还有一些佚名的建筑画作品,如《龙舟夺标图》《广寒宫图》《雪溪卖鱼图》《山溪水磨图》《柳院消暑图》《仙山楼阁图》等[1]。在这些画家中王振鹏、李容瑾、夏永属于宫廷画家。元代建筑画以建筑作为表现的题材,画面除建筑之外留有空白,画面空白给人以遐想空间。建筑图形的造型、构思及表现手法也更精细,更注重建筑外部形象的艺术性。建筑图形周围的环境很少出现山、植物、水、石头。画面中建筑组成宏伟的、有序的整体空间。
元代山水画中的建筑图形比较简洁,表达了文人们隐逸、创造心中绘画境界的愿望,这种图形的画法不同于宋代的山水画。以赵孟頫、钱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为代表的文人创作的山水画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的绘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2]。文人画侧重表现图形的意义,画面注重神似和韵味,绘画风格简约、野逸。高克恭、龚开、刘贯道、柯九思、商琦、曹知白、朱德润、孙君泽、朱玉、唐棣、姚廷美等人与元四家在绘画风格、内容、格调上有很大差异[3]。以隐逸思想为主题的山水画,更是时代背景下文人们的生存写照,画面中建筑图形恰好是文人的思想归宿。
元代文人绘画与艺术评论结合,以植物为主题的文人绘画表现形式日趋成熟。绘画理论著作出现了绘画专业分科的倾向,如李衎的《竹谱详录》、王绎的《写像秘诀》、庄肃的《画继补遗》、黄公望的《画山水诀》、饶自然的《绘宗十二忌》、倪瓒的《云林画谱》等。鉴藏类的著作有夏文彦的《图绘宝鉴》、盛熙明的《图画考论画》、汤垕的《古今画鉴》、周密的《志雅堂杂抄》、汤允谟的《云烟过眼续录》、王恽的《书画目录》等。文学笔记与画史书包括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王恽的《秋涧集》等[4]。画谱、画法、画学与文学著作分离,顾瑛的《玉山名胜集》这本著作不仅是文学作品,而且书中内容展现了建筑艺术。很多作者的绘画理论与艺术实践有关联,如黄公望、赵孟頫。他们促进了当时画风的改革,提倡一种连贯的绘画模式[5]。从绘画的技法到思想,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艺术潮流。文人们的观念促使了传统绘画的创新发展。
元代中国画的广义技法包括诗歌、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狭义技法主要是绘画造型艺术理论,文人画包含广义技法和狭义技法。元代的画家重视建筑图形的表现技法,绘画艺术表现和社会的发展既有渊源又相互依存。元代文人们经历了残酷的社会变革和痛苦的现实生活,文人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诗、书、画、印之中。文人们是有思想、有追求、有德行、高深修养的学者,而绘画追求抒发主观情感,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元代文人画是把绘画的形象和构图、书法的笔趣和动态、诗文的意境和哲理融合在一起,抒发作者的襟怀,以感染读者[6]。绘画是造型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书法是文字艺术,它们共同孕育了文人画艺术,完善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形式。画中的建筑图形则成为他们寄托思绪和情怀的场所。诗、书、画、印从形式上,丰富了绘画主题,绘画实践进一步完善了诗歌、书法和绘画同源理论[7]。正因如此,文人绘画技法逐渐走向了成熟。元代文人绘画的思想更多保存在画面的题跋部分,所以绘画与书法有了必然的联系。在文人们看来,绘画只有忽略具体的物体形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透过空间的分割与线条的律动,将主观的精神(即所谓情、思)与宇宙变异的理法统一起来,是中国书、画、印的美学精髓,三者精神同一而方技有别[8]。元代文人画把文学、美学和宗教思想应用到绘画空间的表现,中国画造型主要是艺术家使用笔法、墨法画出的线,艺术家心中的画面通过笔法和墨法传达。从美学方面来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文人绘画逐渐形成以技法和墨趣为核心的体系。元代的绘画追求笔法、墨法的趣味,技法的应用更加成熟。元代的建筑画强调线条的作用、画面空间的图形意义和情感,线描丰富了绘画语言形式。例如,王振鹏的建筑画用笔细致,线条流畅,形象传神;李容瑾的建筑画包含精细的线条、严谨的图形,造型元素在画面上表现出立体的空间关系。元代绘画的抒情写意构成了中国美术史上绘画的新高度。
元代建筑画继承了山水画的构图方式,采用远看、俯视表现建筑。古代建筑画空间根源于中国古人的时空观念,展现了文人们的艺术追求。绘画技法重点表现建筑图形之间的“意”;画面建筑群的内、外构成空间。构图把自然界的景色转换为绘画景色或者心中的景色。山水画中对客观现实的关注转变为表现主观精神。在山水画中通过路、水引导空间的形态和建筑的布局。从建筑群上来看,构图强化建筑与周围景观的关系。何澄的《归庄图》运用界画技法表现,画面图形的造型简约,并且趋于符号化,从视觉中心转变为画面中心。山水画中的建筑及其环境营造了隐居生活的氛围,在画法上追求趣味和意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建筑形象简洁,建筑比例小于山、水比例,建筑图形在画面的转折处和中心点以突出主题与思想。构图把书法、诗词、篆刻添加进画面,扩展了画面的空间和审美。画面中建筑图形不仅是欣赏者观看画面时视觉休息的空间,而且建筑物造型特征也会增加画面的空间。绘画技法在有限的空间描绘出无限的空间。山水画主题从游玩、观赏向隐居转变的过程中,建筑图形发挥了营造画面空间和表现作品的视觉中心作用。元代的画家在当时可以随心所欲在写实与反写实之间摆荡,寻求新途径以克服这种表面上的对立,尝试用新的笔触语言传达再现客体的含义[9]。画面建筑形态从模拟现实变为抒情表现,绘画空间形成雅、俗共赏的美学风格。
元代文人绘画中建筑图形艺术还可以分为:再现性艺术(写实)与表现性(写意)艺术。在山水画中文人们多用写意表现;在建筑画中多写实表现。不同的文人画作品其技法必然结合艺术门类、审美趣味、社会风俗,甚至艺术家的学识修养等因素。绘画表现生命精神、人格品质和民族气节。元代的绘画伴随着画家品味、主题、风格的转移而变化。例如,夏永的建筑画追求人文精神和意趣。学者们把现实的隐居生活视为心中理想的环境。又如,李容瑾的《汉苑图》中鸟瞰式构图建筑群,画面有序排列建筑图形,宫殿位于优美的环境中。画面视点决定建筑空间层次。画面建筑之间有重叠、延伸、交错,建筑不受场景中近处图形的阻隔。元代建筑画图形的象征意义表示主人的尊卑和社会礼仪。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教、道教、风水等思想融合于绘画空间。总之,元代中国画题材和建筑艺术表现样式,展现绘画者渴望理想的生存方式。建筑空间又是文化中的意象空间,建筑图形成为艺术家表现心理境界的载体。
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中,“象”和“意”的范畴及其演变比较宽泛[10],影响了诗、词、书法、戏曲、绘画、文章、音乐的发展。元代文人绘画在美学思想上,继承了中国绘画自古重视“神”的传统[11]。“神”就是作品的精神、神韵、气韵,作品内在的意义。在文人绘画作品中,“意”存在于“象”,又表现技法和艺术思想。“意”借物含蓄传达思想。“象”和“意”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象”是古人观察自然现象,并且模拟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概念,“象”可以表达图像的意义或者内涵。元代绘画的“意”是追求简约的外形和深刻的内涵,舍弃图形的色彩。“意象”的多义性随着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的深化出现。对于元代文人画“意”的理解趋向于复杂性,归根结底,即在审美的过程中如何表现艺术化的空间。建筑图形的绘画技法进一步完善文人画艺术形象的“写意”与“传神”,绘画表述“象”的意义非常具有艺术性,然而,“意”的概念揭示事物的内在情感。“意”的含义从描写对象的神韵转向表现主体的意义,也就是客体的形象转向主体的笔墨。在理论著作中画家对“逸”的表现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元代建筑画的“意象”是以表现图形境界为中心的多层次的系统,建筑形象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抒情性的个性化“意象”。建筑画空间的留白衬托了建筑的重要性。画面建筑图形前面视野开阔,左、右两侧有建筑和植物呼应,建筑的功能和体积升华了画面空间。画家们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意”和“象”共同作用产生画面意境。因此,“意象”空间美学主要指欣赏或者创作主体心灵活动产生的情感以及对现实的感悟。最好的作品是能以有限的语言表现最广泛的境界、最深刻的“逸”趣。所以,文人绘画的写意性技法可以补充写实性技法的缺陷。在文人画中“意”和“象”从绘画的形式和内容中完美地传达了艺术境界。
文人们的绘画集前人绘画技术和传统美学思想,在艺术风格上确立了新的绘画形式。文人绘画重视用笔墨表现图形的艺术个性,其画面建筑的功能主要在于建筑图形的精神所指。从古人的视角看,建筑与宇宙是相通的,并且建筑与自然合一。艺术家遵循传统的艺术的哲学,通过对自然的再认识,把山水画图式变成表达自己心态的艺术。山水画把人的精神与意趣映射到自然和社会,在山水画中描绘建筑既符合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需求,画面与超凡脱俗的现实或者物的心境相结合,又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绘画形象既是客观的存在,更是艺术家的主观表现。山水画、建筑画表现出的意境是抒情写意,体现了艺术家的精神追求。文人的精神自觉地熔铸在文学创作或者绘画创作过程中。这种艺术的精神指文人的主体意识、价值取向、人生追求。元代山水画中的建筑除了本身所含有的实用意义之外,画家也把建筑形象简洁成符号。元代画家创作追寻的是符合他们思想的境界,画面从糟糕的现实环境转向表现理想的氛围。所以绘画把心灵和神韵推向了极致的地位。所以,元四家的作品侧重于笔法、墨法、境界、心态、人品,甚至将画家的生活实践、个人修养映射到建筑画作品中。同时,画家把自己的阶级立场、政治追求、美学思想、时间消遣、娱乐方式融在艺术创作当中。元代画家在作品中主观地表现艺术形象的精神,写实性视觉图形再现学者们的隐居生活和精神追求。绘画艺术成为调节个人矛盾情绪的途径,艺术追求上升到“道”的哲学层面。
元代文人绘画在非主流渠道传播传统艺术,但是绘画忽略了人的思想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现状,文人们片面地强调了绘画的艺术功能。画面内容既表现作者的内心向往,又表现了作者隐居时的生活状态。文人画的艺术性不可避免地在继承传统与创新表现之间徘徊。文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画家只能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来。画面的建筑图形寄托情感和栖息精神,既要精细地表现客体形象,更要在创造过程中强化主体精神和意境美。画家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有准确的表现和深切的感受。文人绘画中建筑图形的精神是传统文化艺术的延续,更代表了简单、传神、空灵、含蓄的艺术风格,建筑图形给欣赏者提供了精神避难场所。元代文人们的绘画也表现了当时的地域环境、民俗、风尚等,这些信息内容加深了我们对绘画精神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