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志钦, 徐小燕, 梁 琪
(1.贵州省思南县经济作物站, 贵州 思南 565100; 2.贵州省思南县植保植检, 贵州 思南 565100;3.贵州省思南县土壤肥料站, 贵州 思南 565100)
思南县位于黔东北乌江中下游,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北部边缘,海拔350~1 481 m,山峦起伏、河网密布,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7.3 ℃,无霜期290 d,年降水量1 047.9~1 269.1 mm,年日照时数1 248.4 h。森林覆盖率60.01%,林木资源丰富,主要以马尾松、油杉、侧柏为主。林地野生菌类较多,可供食(药)用的有香菇、草菇、竹菇、松乳菇、灵芝等。人工栽培食用菌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直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主栽品种为平菇。2015年,思南县檬子树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并规模化生产黑木耳和香菇。201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食用菌列为全省农业产业扶贫主要产业之一。同年,思南县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推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
据统计,2010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26万棒(1万棒/667 m2),产量109 t,产值43.6万元,主栽培品种平菇。2015年,全县第一家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张家寨镇檬子树村成立,建立黑木耳和香菇生产基地。全县生产规模112.2万棒,产量228.3 t,产值272.23万元。2017年,思南县将食用菌和经果林、蔬菜一起合成“果蔬菌”并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县食用菌生产企业4家,生产规模300.61万棒,产量539.65 t,产值697.55万元。栽培品种主要有黑木耳、香菇、平菇。此后,全县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至2020年,食用菌生产企业4家,生产规模达5 207.28万棒,产量16 249.37 t,产值15 111.39万元。栽培品种主要有黑木耳、羊肚菌、香菇、赤松茸、红托竹荪、平菇等。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取得成效。按照“强龙头、扩规模、创品牌、广覆盖、带农户、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采取“企业(平台公司)+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贫困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一是采取“支部+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如:思南县檬子树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个人入股和集体经济入股方式发展食用菌产业。主要做法:租赁村民土地,支付土地流转租金,再反聘村民在合作社务工;村民入股10 000元以上成为合作社股东,实现年终分红;集体经济入股合作社,年终分红。集体经济收入的40%用于集体经济积累,40%用于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及其他支出,20%用于发展民生工程。二是采取“企业(平台公司)+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如:青杠坡镇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就是以思南县现代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思南县青杠坡镇陇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形式发展食用菌生产。三是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如:塘头镇铜古坨村食用菌棒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由思南县乌江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菌棒按成本价赊销给贫困户自行管理,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回收销售。
表1 思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产业发展现状,以食用菌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扶持贫困户,使其在参与食用菌生产中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充分掌握食用菌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经营理念,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达到扶贫扶智的最终目的。在项目建设中采取优先聘用贫困户务工、贫困户入股分红、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量化分红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贫困户收入。如:思南县现代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市级脱贫攻坚专项资金项目《青杠坡镇200万棒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采用“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入股分红,项目建设产生的固定资产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优先聘用贫困户务工,每年的12月13日进行分红。具体分红方案为:在项目存续期,按市级脱贫攻坚专项资金获得额度的1.2%进行量化分红,其中村集体占0.4%,贫困户占0.8%。
思南县食用菌产业生产规模不大,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层次也有待提高。目前,全县25万棒以上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有8个,规模在200万棒以上食用菌生产基地只有4个,其余均为分散经营,大多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且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强。食用菌生产工厂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具小、散、弱的特点,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突出,食用菌产业整体效益不高。
一是全县专职从事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仅有4人,乡镇也无专业技术人员。生产技术指导严重不足,科技支撑不强,大部分食用菌生产者在生产知识和技能方面与思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技术指导也缺乏有效载体,乡镇无相应技术服务机构,没有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技术普及率低,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等技术措施难以落实,全县食用菌生产技术落后,效益低下。
目前,思南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企业25家,其中公司1家、专业合作社22家、大户2家,大多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县达一定规模的食用菌生产企业仅4家,其生产规模、组织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栽培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提升、市场知名度、品牌创建和产品营销等方面也有待提高,不足以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
一是缺乏菌种生产技术。思南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本土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缺乏菌种生产技术和相关信息,就连生产种也多为外购,菌种来源渠道不稳定且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本县食用菌企业仅从事栽培环节,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利润空间不大,菌农积极性不高。三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思南县仅有4家企业有较为固定的外销市场,多数食用菌生产企业缺乏相关信息来源和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四是产品营销意识不强、手段单一、能力不够,主要以本地市场销售或当地较大企业收购初级产品为主,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一是根据思南县森林资源优势、气候特点结合市场需求,以食用菌林下种植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食用菌林下种植,做精做优思南县食用菌特色品种。思南县林地面积达10.5万hm2,其中,国储林建设项目总规模1.9万hm2,森林资源丰富,林地内交通设施较完善,生态环境好,适宜发展红托竹荪、黑皮鸡枞、灵芝、羊肚菌等多种食(药)用菌,应力争到2025年实现食用菌林下种植规模134 hm2、产量5 000 t、产值4亿元。主要布局在凉水井、孙家坝、天桥、大坝场、板桥、瓮溪一线。二是进一步强化现有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切实改善生产设施条件。对张家寨、许家坝、青杠坡一线的黑木耳、香茹、大球盖茹等食用菌生产基地提质增效,到2025年实现食用菌种植5 000万棒、产量25 000 t、产值2.5亿元以上。
一是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抓好基地建设发挥规模效应,加强人才、技术、资金和服务集成,树立典型,采取样板示范、典型引路,调动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和培育食用菌经营主体,引导专业农户、规模大户和生产要素向生产示范基地集中,把生产示范基地培养成龙头企业。三是引进有实力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在其扩大思南县生产规模的同时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此促进食用菌产业规模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四是政府要做好服务工作,重视市场调研,做好信息收集和分析。推进食用菌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帮助企业做好市场开拓,促进企业在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带动思南食用菌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思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引进食用菌技术人才,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为思南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二是强化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工作,并为企业搭建技术转让和推广应用平台。三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从食用菌生产的菌种培育、菌材来源、菌棒制作、菌棒培育、产品采收及储藏、废旧菌棒处理等各个环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要求,做好标准化生产及管理工作。
一是对全县主要食用菌生产基地建立全程质量监管,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按照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引导食用菌企业开展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在废旧菌棒和生产附属物处理方面,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建立健全产品标准体系,推动食用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加强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