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段风华
“我很骄傲的是,我是我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希望等这一代年轻人到了60岁的时候,能记得曾经有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叶小钢说。
叶小钢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导,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1955年,叶小钢出生于上海,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7年,叶小钢赴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留学。1993年,他的成名作《地平线》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8年,他创作的《星光》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2012年,他荣获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作曲奖;2020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外籍荣誉院士。叶小钢用音乐讲述着生动的中国故事,用音乐与世界互动沟通。
当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精彩落幕之时,人们又一次在闭幕式上看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精彩瞬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叶小钢创作的《星光》由郎朗精彩演绎,作为文艺表演中“现代中国”部分的开场曲目,呈现给了全球约30亿观众。作品精准传达了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对该段音乐的期待——表达“对星空的幻想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让世界观众理解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及对未来的乐观与雄心”。
时隔14年,谈到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叶小钢说:“如今的中国,已经可以很从容、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直是被看好的,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与2008年相比,这次北京冬奥会中,我们可以更自信地用高水平的科技手段、世界听得懂的艺术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我觉得这次开闭幕式中所呈现的是与时俱进,也是审时度势,更是从容自信。”
作为作曲家,“用音乐讲故事,用音乐打动人”是叶小钢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他希望让中国的音乐能够真正迈进世界音乐的大门。他的交响乐代表作《地平线》《将进酒》《星光》《喜马拉雅之光》《草原之歌》《和平祭》《鲁迅》《美丽乡村》《最后的乐园》等在国内外广受好评。叶小钢同时也致力于促进中外音乐界的交流与合作,他推动了北京现代音乐节、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哈尔滨音乐比赛、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等活动的举办。
谈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叶小钢有自己的体会。“我在世界各地开了不少场音乐会,记得2013年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开音乐会的时候,在当地是蛮稀奇的。而且当时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概念提的还不多。后来,我的音乐会越开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中国的音乐家,看到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先进与创意,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也越来越全面。我的音乐创作来源是世界的,有三个主要音乐精神来源:中国古典音乐、德国古典音乐和美国当代音乐技术。这也使我的音乐作品结构很独特。这是一种水到渠成,深入感受东西方文化,汲取其中精髓,经过碰撞与交融,通过这一不断积累的过程,我想也许能够出来一些大作品。”
从在林肯中心举办首场“叶小钢 中国故事”系列音乐会开始,叶小钢陆续在国内外举办了多场“中国故事”音乐会。旧作不断完善丰富,新作层出不穷,叶小钢的创作风格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也在向世界讲述着当代中国故事。
叶小钢音乐的积累始于孩童时期。他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叶纯之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音乐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母亲是声乐家。叶小钢从4岁开始学习钢琴,每天坚持练琴,有时候一天要练8个小时,经常弹到楼下的人拿着竹竿捅天花板,邻居拿石头砸他家玻璃。中学毕业后他下放到农场劳动,后来又到工厂当工人,但对音乐的热爱始终不曾割舍。
1977年,叶小钢终于等到了高考的机会,一心想报考钢琴专业的他没想到那年中央音乐学院在上海只招作曲专业的学生。母亲安慰他说:“学钢琴是弹奏别人的作品,学作曲是别人演奏你的作品。”于是叶小钢转考作曲系,从6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地区幸运入选的6人之一。
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叶小钢同班同学中有很多后来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的杰出音乐家,如谭盾、陈其钢、陈怡、郭文景、瞿小松等。就像海绵一样,每个人都在音乐的海洋中充分吸收营养,绽放出光彩,辉映着光芒。音乐的滋养让叶小钢在创作路上不断迈进。1982年,叶小钢的作品获美国“齐尔品作曲比赛”第一名。1987年,成绩优异的叶小钢获得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奖学金,赴美学习作曲。
伊斯曼音乐学院于1921年由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创建,是当时美国音乐学院中极具创新精神的一所学院。伊斯曼相信音乐能丰富心灵、培养才智、治愈灵魂,更相信音乐能够改变生命。赴美留学时,叶小钢已经32岁了,留学生活就是学校和住所两点一线,周末打工挣生活费,偶尔能去大都会歌剧院听现场演出,他就觉得特别过瘾。这段留学生活带给叶小钢最大的收获,就是让他看到了文化的多元,体会到现代音乐技术的魅力。“我深刻意识到世界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在伊斯曼音乐学院留学时,有一次在林肯艺术中心前留影,当时我心里就闪过一个念头:什么时候我能在这里开场个人音乐会?2013年9月22日,我当时的憧憬终于变成了现实,我的个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中国故事’在林肯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由底特律交响乐团上演。”
无论是影视音乐创作,还是纯音乐创作,叶小钢都力求在“现代”和“传统”之间找到交汇点。在东西方文化中游走,在作品中让传统与现代交汇,让人与自然对话,他用音乐讲述中国,通过音乐与世界交流。
近年来,叶小钢在音乐创作中充分吸取中国画讲究“意境”、注重“留白”的精髓,为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的二度创作做了必要的“留白”,使整体呈现的“中国故事”兼具中国国画神韵。
推动美育教育也是叶小钢一直在努力实践的事。谈到时下的“双减”政策,叶小钢认为这对家长调整心态、让艺术学习去掉浮躁和功利、真正把关注点放到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方面是很有好处的。作为家长,他对自己的女儿选择学医而不是学音乐并不觉得遗憾。“音乐要靠机缘、靠才能,需要缘分。万里求一的才能是上天给予的机遇,真正极有才华的音乐家也不是苦练就能练出来的,苦练是基础,但首先要有足够的敏感。提升音乐素养是正确的,现在中国的家长更趋于理性,非要达到什么目标的状态少了。推动美育教育,提升艺术修养,会让每个人的人生都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就像我所感受的,音乐是一种灵魂的快乐。”
作为教师,叶小钢希望通过更科学的选拔培养方式助力年轻音乐人的成长,让他们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2021年,叶小钢又多了一个身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深”)音乐学院院长。学院希望借鉴国内外一流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术和表演能力兼具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立足粤港澳三地,面向全国、面向亚洲与世界建成国际化的音乐人才培养基地。
叶小钢是广东人,在上海出生,后来到北京上学和工作,又到美国留学7年,然后又回到北京,现在又回到广东,就像他说的,人生就像一个圈。“这三个地方都滋养了我,给了我足够的养分。在上海,我是我这辈人中唯一在这里出生的作曲家;在北京,我感悟到大气、雄浑,但骨子里我又是南方人,相对灵秀。”回到广东的叶小钢很开心,“在深圳当院长对我来说是全新尝试。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当过9年副院长,但这次从管理角度上说是全新体验,也是挑战,所以我愿意去尝试。”
港中深音乐学院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形式的大学音乐学院,深圳市政府投资约17.5亿元,计划建成深圳市的“十大文化设施”之一。然而,叶小钢和一批满怀热情汇集到这里的优秀音乐家却遭遇了招生的尴尬。2021年音乐学院秋季首次招生,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首次以高考方式录取的学生,高考文化课分数虽高,但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艺术素养都不具备在音乐学院直接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校不得不调整原来的授课计划,从最基础的拉空弦、音阶开始教学,而这些是普通音乐老师就能胜任的课程。有权威专家指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些学生已经错失学习专业音乐技能的最佳训练时间,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时间不足以使其达到能够完成舞台表演的程度。
“港中深音乐学院要统考,不能校考。‘一刀切’的办法招不到好学生,对国家资源是很大的浪费。我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奔走。”叶小钢提出,就世界范围而言,艺术院校的招生考试都是老师直接面对考生,以便在最准确的艺术判断下选拔最有可能成为艺术家的考生。中国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艺术院校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考试通过这种国际通用的艺术选拔人才方式培养了无数艺术家,为国家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港中深音乐学院的招生案例来看,在录取前如果没有学校专业老师的考试选拔,难以招到优秀学生,乃至不能办成国际一流的高等音乐学府。
为此,叶小钢希望,首先,相关主管部门支持港中深音乐学院等大湾区两地合作办学高校与国际艺术院校招考制度接轨,尽快批准港中深音乐学院的校考资格,让学院真正招收到一流的学生。其次,允许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高校的艺术类招生在招考制度、学科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先行先试,享受与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类艺术院校同等招生待遇。再次,香港的文化艺术市场发展相对成熟,拥有成熟的艺术产业体系和运营机制,未来大湾区高校音乐学院可通过举办活动、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让两地在文化艺术领域有效实现优势互补,打造重大国际音乐赛事、国际性音乐季或音乐节,创作多部具有大湾区及独具深港特色的代表作品。
“十四五”期间,叶小钢希望在开展美育教育和文化扶贫方面,音乐界可以做更多的事。他也在认真了解和思考贫困地区的美育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的现状,并为推动音乐普及、提高国民素质的全国范围的美育教育而呼吁。“我经常去各地考察、调研我们的艺术教育。我发现了很多问题,包括当地音乐教育不全面等,我也尽己所能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繁忙的工作之余,叶小钢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还将一些随笔文章结集出版,《素手烹茶》让很多读者看到了叶小钢生活的另一面。这两年,叶小钢一直在写一本自传《苦海无边》。“苦海无边不见得就是苦啊。‘苦海无边’是形容词。奋斗其实是无止境的,关键你怎么去认识。认识到苦海无边,其实就很聪明,人生永远是一个奋斗的过程。”叶小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