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确立了无偿献血制度,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加快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无偿献血面临极大挑战,与临床用血需求却持续快速增长的需求量来比,由于无偿献血队伍结构不合理、激励保障不精准、宣传不到位等原因,血液的供需矛盾带来了全国范围的季节性、周期性、偏型性短缺现象。遇有血库告急,往往会以停止择期手术、减少支持输血等方式来避免用血,血液供应面临严峻挑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阵地下移不足;激励保障不精准;应急能力不够;人员基础薄弱;宣传方式单一。
1.做好全国献血阵地的保障建设。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地方财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给予全力配合。首先,建议设置县区层面的采供血机构。根据国家服务下沉的指导原则,重点考虑偏远县区和农村地区的采供血工作, 探索推动建立县区级血站或分支机构。同时逐步在各乡镇(街道)卫生院建立固定献血点。医院配备兼职献血工作人员,并考取相应资质,分担血站工作压力。也可在全国县区施行固定“献血屋+流动献血车”模式,方便团体献血。在献血屋内可增加电视、网络、茶点、鲜花等温馨布置,为献血者提供舒适环境。全国范围内需增加采血人力资源,在人口密集区多设立1~2个献血点。
2.做好献血政策融入相关创建工作。建议中宣部文明办将无偿献血相关指标纳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等结合的考核细则中。同时也纳入属地企业的评先评优及相关评审考核。对因献血而产生的误工误餐和交通费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补偿。对获得无偿献血荣誉奖的献血者由血站购买一份商业重疾险。同时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国家教育部效仿国外以学校为媒介,把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编入教科书,由学生带动家长参与献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红十字救护培训的课程中,也加入无偿献血知识模块,让献血与救护紧密连结。
3.提高血液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议国家应急管理部牵头,联合卫健委、教育部等多个相关部门将血液应急保障纳入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范畴。建立血液库存预警机制、应急血液招募机制、异地用血调剂机制、血液集中化检测筛查机制、用血偿还机制、血液信息化联网机制,从制度机制层面保障采供血应急和联动的各个环节,为采供血应急保障体系的运行提供支撑。同时建立国家特殊血型血液信息查询平台,扩大应急献血者队伍规模,提高突发公共事件血液应急保障能力。加强血站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采供血专业纳入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加强输血医学学科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血液安全相关技术储备。扩大应急献血者队伍规模,提高突发公共事件血液应急保障能力。
4.注重社会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建议中宣部加大对无偿献血相关宣传力度。宣传无偿献血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弘扬无私奉献和献血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针对教师等特殊职业群体进行重点宣传教育。结合特殊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式宣传教育。如充分利用“世界献血者日”“《献血法》纪念日”等特殊节点精心策划,整合各方资源,进行全媒体、多形式、集中式宣传,日常开展常态化宣传,持续营造无偿献血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