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孟
【摘要】基于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深入,为实现广播领域行业复兴发展,應在融媒体视角下,积极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从而打造以导播为聚合,直播调音台为出口的开放式广播直播间运营模式,进而基于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促使新时期广播功能现代化创新发展,实现全媒体内容快速收录、编辑、审核、播放。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广播直播间快速构建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主要对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进行有效探讨,现将研究内容总结如下,以期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开放式;广播直播;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3.012
随着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传统媒体行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市场份额愈发狭窄,群众不再满足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进行广播信息获取,基于此,传统广播媒体应顺应时代转变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从而基于群众对广播信息内容的个性化、时效化、互动化等新要求,积极与新媒体、互联网、通信等技术相融合,进而在日益严峻的发展形势下,开创一条发展新方向,实现彰显广播媒体行业专业特色的同时,满足群众对高质量节目的要求。因此,传统广播媒体单位应根据自身现阶段实际发展情况,对广播直播间进行全方位现代化改造,构建不受时间、地点等空间束缚以及具有数字化、先进化、智能化等优势的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从而促使传统广播媒体行业符合当代发展新要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意义
伴随着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已经与国民工作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基于此,在新兴媒体势如破竹迅猛发展中为减缓新兴媒体对传统广播媒体的冲击,打破传统媒体发展桎梏,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新形势下构建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网络全球化影响,无线电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可以使观众通过网络直接对广播节目进行收听,满足互联网时代下观众对广播节目发展要求。无线电通信技术是依附于互联网数据的信号传输形式,拥有微波、卫星和光纤信号传输都不具备的强大资源容载能力。依靠电信网、有线网、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优势,不仅可以促使广播网络信号传输更加快捷、顺畅、高效,同时通过网络信号传输也可以使广大用户在收听广播节目的同时与其他受众用户进行交流互动,增加广播节目的互动性,提高广播节目的趣味性,让当代广播节目更符合当代年轻群体用户对广播媒体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提高广播媒体行业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通信等技术将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效融合,还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降低运营成本。由于新兴媒体对传统广播媒体的冲击,导致传统广播媒体受众群体锐减,效益降低。而一档广播节目的播出,往往会产生极高的运营成本,人力、财力、物力耗量极大,但是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极大地降低运营成本,进而提高收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第二,提高传播时效性。传统广播媒体节目受频道和播出时间限制,信息传播容量有限,很难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而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能够让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实时性和传播容量得到明显提升,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将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广大受众用户的选择性增加,优化群众的信息获取体验。
第三,提升工作速率。传统广播媒体节目的制作由于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工作环节繁琐复杂,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导致工作速率难以提高。而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可以打破广播电视台各部门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壁垒,实时进行资源分享,提高资源传送的速率和质量,减少工作人员之间资源互换时间,从而推动办公效率,实现广播媒体发展进程的新跨越。
第四,安全性与可拓展性大大提高。数字音频技术是目前我国相关广播媒体节目得以顺利播放的最为先进的音频技术,其安全性与可扩展性较原音频技术而言不可同日而语,在原音频技术支撑下的电视节目因诸多因素可能出现的无声、声音混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在数字音频技术支撑下出现,可以极大地保障用户观看体验。
2. 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信号流程
外来信号/文件(U盘、DVD、CD、固化网络、移动网络、卫星、调频发射、有线电视、互联网、广播制播网全媒体素材汇聚平台)——导播系统(即时、审核、发播、监听监看、预警、热线节目导控、对讲应急切换)——调音台系统(话筒、对讲、广播制播网播出工作站、广播综合网播出工作站)——运维监测(技术指标监测、机房环境监测、报警、视频监控)、总控系统、内容分发(调频/调幅发射台、IPTV、手机APP、网站、全媒体素材库)。
3. 多类型接入信源端
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的信号传输方式将转变为IP信号流传输。同时,由于直播系统的可扩展性,所以在接入信号源设计时,可以设计多路IP信号流,然后根据直播现场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信号源组接。主要信号源选取组接情况为:
第一,基于5G技术支持下,可接入4K/8K/VR/AR等直播设备,为用户提供多项,不同清晰度观看效果。
第二,为方便导播在现场进行远程监看与统筹,可采取远程连线方式,将直播间所有与节目直播相关的信号源均接入直播系统,使各个信号源可以根据直播要求随时进行切换。
第三,基于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中数字音频技术的可扩展性,用户可灵活选用音质。主要数字音频分类为:有损压缩、MP3、WMA、无损压缩、APE、FLAC、WV、ALAC等数字音频。在5G技术支持下,可选择上述任何一种数字音频,为用户提供多项,不同音质观看效果。有损压缩,该音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适合网速较慢、流量有限环境下,但该音质由于是对原音频中的信息进行压缩处理,所以会丢失一部分音频信息。MP3,该音质属于有损压缩中的一种,在2008年以前使用广泛,全称为MPEG(MPEG: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3,MP3音质虽然在现代广播媒体工程建设中应用较少,但以其64Kbps或更低的采样频率而言,其是最省空间的一种数字音频。无损压缩,其与有损压缩是两种极端,有损压缩会丢弃一部分音频信息而无损压缩则是在对音频进行压缩后依然可以将所有音频信息进行100%保留,APE、FLAC、WV、ALAC、TTA、TAK都是无损压缩中的一种。WMA,基于微软的一款数字音频,具有音质较强且流量使用少等优势。
第四,如若遇到播出事故,则为应对突发情况,可选取插播提前制作好与本次直播主题相关的音频内容。
4. 数字导播系统
E1接入主服务器、E1接入备服务器、音频服务器——交换机——频率数字导播工作站——导播(计算机、电话)、主持人(电脑、调音台)。
5. 即编即审即播
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实施导播负责编制,将传统广播媒体运营模式下的导播工作地点调整到直播间内,工作内容也由原接转电话转变为直播辅助助手,从而控制节目走向与节奏。
基于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下的导播职能的转换可以在广播节目直播时,帮助主持人快速在大量信息中提取出关键内容,从而在减轻主持人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切实保障广播直播节目内容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广播直播节目质量。
此外,为进一步确保广播节直播安全,避免突发直播情况,广播制播网络系统、广播综合网播出工作站也是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构建重点,通过广播直播网络系统打造,可以对所有音频素材快速编辑与审核,而广播综合网播出工作站则可以在短时间对文字、图片等素材内容进行编审,从而在有效时间内将信息内容传递到直播间播出工作站完成内容直播。
6. 交互方式
导播与主持人之间的交流: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要求下的导播与主持人交流情况被划分为两种,分别是主持人口播时与主持人非口播时。在主持人口播时,导播与主持人之间主要利用数字导播系统文本信息交流窗口进行信息交流,该平台上的所有交流内容均会被记载,在出现播出事故或特殊情况时可以将交流内容作为评判依据。另外,在主持人非口播时,导播与主持人可以利用对讲机进行实时对话,该种方式下的交流更加清晰明了,可以使双方快速进行对话。
听众与导播之间的互动:二者间的有效交流需要借助相关APP软件与数字导播系统。
听众与主持人、嘉宾之间的互动:互动形式可为热线电话、文字、图片等内容,参加平台可为直播平台、短信平台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7. 节目分发
首先,利用慢录系统对各频率直播间播出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并以通过S48(编码方式:MPEG-1LayerII)文件格式进行存储。
其次,针对已储存的慢录音频中,选择适合本次直播节目的相关片段内容,并将其切割出来传送到制作网服务器。
在制作网服务器中的文件可以通过服务器自備功能自动完成文件转码,从而将MPEG低码率MP3文件上传到广播综合网服务器全媒体汇聚库中进行后续各个直播平台(网络收音机、IPTV集控平台、移动设备等)投放。
8. 技术维护
三级安全防护和预警路由维护:(1)主持人与导播在广播节目直播时可通过延时器对节目进行控制。(2)当节目直播过程中出现调音台通道未开、通道推子误推等事故时,停播报警器会进行自动预警,以来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对直播设备进行详细检查,从而在有效时间内排出直播故障,保障直播节目质量,避免播出事故发生。(3)运维监测平台可以对广播节目直播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环节与设备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从而能够及时发现故障隐患或导播与主持人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及时解决问题。(4)广播制播网部署监控系统可以通过灯光闪烁进行报警,以来提醒相关工作人员网内各台服务器、播出站、制作站等系统当前可能存在数据异常问题,以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进行排查处理。
综上所述,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对广播媒体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缓解传统广播媒体受新兴媒体挤压现状,还能够促使广播媒体行业顺兴时代发展,进行广播模式调整实际,从而满足群众新时期对广播节目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枫.广播电视数字视频制作技术的研究[J].中国有线电视,2020(11):1321-1323.
[2]叶红.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创新与资源整合——以《风铃叮当》为例[J].传媒论坛,2020,3(22):35-36.
[3]刘乃顺.论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网络安全[J].广播电视网络,2020(05):68-69.
[4]朱崇辉.基于广电网络的开放式云平台的构建及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9(18):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