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食品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2-04-06 06:41:36郑博强麻少莹李绍波沈培奇黄春秋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2年6期
关键词:加工食品技能

郑博强,麻少莹,李绍波,黄 杰,沈培奇,黄春秋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7)

乡村振兴的本质在于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只有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才能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提升粮食、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即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支撑强国建设[1]。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本科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胜任食品产业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重点是培养在服务乡村振兴产业技术转型升级过程中成为骨干力量。乡村振兴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是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只有创新发展,才能真正改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因此,只有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即打好“人才振兴”这块基石,才可能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目标。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能胜任食品制造业、服务乡村农产品加工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实施原来人才培养方案的一年多来,发现存在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2]、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3]、校内的实训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4]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对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岗位特点、明确食品类专业人才能力要求、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形势下涉农职业本科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乡村食品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依据。

1 适应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目标

1.1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思路

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广西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涉农职业本科院校秉承天时、地利、人和诸多优厚条件实施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将突破口定位在创新上,积极整合原有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实训基地条件等不同资源,在建设人才培养基础、落实人才技能、课程体系重构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探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的有效路径,全面推行适应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与乡村振兴战略匹配的人才培养结构。

1.2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目标

面向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扭转传统人才培养理念、提升软件和硬件的建设水准、完善教学组织实践形式,能够形成较为科学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人才培养实效,同时可以激励人才可持续发展[5]。涉农职业本科院校需要精细规划、全盘布局该人才培养全新实践模式,对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意识、技术技能实施形塑,全面提升涉农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项目带动、竞赛吸睛、产业参与等维度,为国家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长期输送具有复合技术技能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

1.2.1 项目带动

重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服务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应用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参与到创新科研项目团队中,共同完成创新科研项目。根据广西农产品和食品产业特点规划项目、聚焦特色项目和产品,组建创新科研项目团队,可以将涉农职业本科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创新科研项目团队的主要组成成员。通过项目带动,可促进项目验收与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1.2.2 竞赛吸睛

“岗课赛证”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及有效办法。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将就业创业岗位、岗位能力要求、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专业竞赛等有机融合,达到完成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实现职业工种考证、参与竞赛的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因此,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可以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过程,并可以考证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相关专业竞赛和职业工种内容是与实际食品行业相匹配的,而且主要来自于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内容,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广泛的转化应用前景。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应当主动吸引人才参与竞赛,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强化自身探究意识和应用技术技能。

1.2.3 产业参与

农村产业应当建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合作发展联盟,明确产学研多方合作关系,有效弥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生产脱钩弊端,在促进人才就业的同时,促使农村产业深度参与涉农职业本科院校专业办学。建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合作发展联盟过程中,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涉农专业内涵建设,在专业建设上通过增设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将其纳入专业核心课程或拓展课程促使农村产业深度参与专业办学。与此同时,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将与乡村振兴相关联的课程、教材、教师与实践基地建设内容纳入到教改评估、专业质量评价和教研成果评价等体系中。

近年来,广西农职大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全面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快速发展。先后与南宁东鹏饮料食品有限公司、广西农垦明阳淀粉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食品产业学院”,并引广西南宁绿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入校,实现厂中学、厂中做,工学互通,在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取得很好成效:“高职食品类专业‘六位一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产业参与,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得到提升,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5%以上,大多从事食品生产企业中控、生产技术管理等产业高端岗位,育人效果显著。

2 适应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路径

2.1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突破口

2.1.1 以集群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多方需求,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应当充分结合自身情况,通过课程设置、置换学分、拓展课程、获取“1+X”学历+技能证书、网络平台共享课程、教学团队结构化等集群建设方式,实现人才培养资源互通,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支撑,实现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才振兴。由此,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根据产业特点和岗位能力需求,可以设置《食品工艺》《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 等专业核心课和《食品深加工技术》《食品企业管理》等专业拓展课,在教学中实施“课赛与课证融合”,考取“食品合规管理”“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开发网络平台共享课程、优化教学团队(引入企业兼职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和互通,达到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2 以项目驱动培养创新型人才

乡村产业振兴的第一动力是创新,即要有新思路、新项目、新产品、新做法,用创新思维和方法实施才能实现乡村振兴赋能。创新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应用技能为核心,通过典型项目来培养学生的新型教学方法。整个过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性。以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食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可通过设立创新人才学院、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师生团队建设、创新课程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与实施、创新成果孵化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项目、成立公司经营创业项目、申请专利、参加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科研活动,实现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培养。

2.2 以实验实训基地落实人才技能

2.2.1 建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合作发展联盟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针对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际需求,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应当深入地方食品行业特别是地方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深度调研,了解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进而针对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岗位探索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发展趋势,有的放矢地建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合作发展联盟。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合作发展联盟应当与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匹配高素质、高水平专业技术指导教师引导人才创业就业。在开展食品加工技术项目合作上,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合作发展联盟可以通过改良食品加工技术工艺进行新产品研发,与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取得共赢。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实践基地和实践条件打造上,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合作发展联盟应当与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共同参与制定培养目标、实践计划和实践内容相结合,针对性培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6]。

2.2.2 创设虚拟现实仿真实验实训技能基地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虚拟现实仿真实验实训技能平台。涉农职业本科院校通过应用VR 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创设虚拟现实仿真实验实训技能基地,构建逼真的实验操作环境和实验对象,探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根据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及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特征完成参训教师培养,建立配套虚拟现实仿真实验实训技能基地教学管理制度,引进专、精、特人才提升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水准,持续性探求最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3 创新涉农职业本科院校生产实习模式

涉农职业本科院校通过改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建立适应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组织生产实习创新。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设计性项目占比,在取消集中生产实习模式的同时,制定出生产实习管理制度。教师可以利用人才培养目标的休闲时间组织其完成实习,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均能够完成实践技术技能操作,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参与到食品加工技术成果试生产过程,完成学习成果的初阶转化[7]。与此同时,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可建立产、学、研为一体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实习场馆,通过充满技术元素的真实工程环境展开专业实践教学,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形态下,为人才培养目标创建集成创新思维、市场理念、工程意识为一体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氛围。

2.2.4 建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机动化实习模块

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结合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实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在进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工艺、设备研究、操作和控制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涉农职业本科院校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情况,动态调整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上的教学规划,主要将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分为素质与技术、认知与技能、综合素质能力等模块。

2.2.5 “专业+”融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充分发挥出涉农职业本科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教学优势,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际需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群体特点、人才培养规律,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将“专业+”融入到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图1),多点覆盖、突出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思维,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遍及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全产业链条,通过给予人才培养目标群体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度,促使人才培养环节与食品加工环节弹性结合[8]。

图1 “专业+”融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在政府牵头下,涉农职业本科院校通过与企业、农户等乡村振兴主体对接,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发展融入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中,为农村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贮运、营销管理服务,明确食品加工技术与农村产业的关系,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构

涉农职业本科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依循知识“够用”“扎实”、技能“实用”“过硬”原则,建构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培养体系,以改变传统、固有的学科教学课程体系为主,将学科教学课程体系传授理论知识的主线转化为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9]。针对职业通用技能模块、职业特定技能模块、职业综合技能模块、毕业设计模块和毕业实习模块,建设食品安全评价与风险防范、食品加工与流通配送、分析检测与质量检测、质量管理与品质控制、膳食指导与营养评价课程群,形成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进阶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对接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教学实践形式有以下几点。

3.1 教学实践形式创新

涉农职业本科院校通过引入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智慧树在线虚拟实验课、学习通APP 等线上教学平台,根据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等相融合的互动式教学实践形式,并配套新型“活页式教材”“教学微课”等资源,科学安排教学时段和学习时段,合理制定教学实践模式,提高教学实践占比,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3.2 技术技能服务创新

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涉农职业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具有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主[10]。依托厚实的专业水平和产业基础,创建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服务乡村振兴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技术团队、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团队和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工程技术团队,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解决食品研发、工艺管理、检验、保险、贮存、运输等技术难题。

3.3 融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

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HACCP 食品管理体系认证、2005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ISO22000:2005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绿色食品全程质量控制(Green food)、食品检验工(技师、高级技师)、品质控制员、营养师(Dietitian)、植保员(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农艺工(初级、中级、高级)、园艺工等职业技能标准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工作实践融入到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发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建立高品质课程,依托高品质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开放课程方案,建成开发技术先进、高效实用、持续更新的教学资源库运营平台,满足“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互动式教学实践形式的实际需要[11]。

创新教学资源库运营平台建设运行管理机制,遵循“调研与分析→定位与设计→资源开发与整合→资源推广与应用”的技术路线,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更加高效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见图2。现阶段,涉农职业本科院校致力于推进国家、省级、校际三级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营平台建设与应用,大力推进教师、教学和教法“三教”联动的深度改革创新,加快实现职业本科教育的现代化。

图2 教学资源库运营平台建设的技术线路

4 小结

综上所述,涉农职业本科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将当前和未来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作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主要动因,深入农村产业开展调研、分析,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搭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共享资源平台,形成多层次沟通、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三教”联动的深度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带来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快实现职业本科教育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加工食品技能
高级技能
认识“超加工食品”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10
后期加工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00
食品造假必严惩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9:07:36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5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