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 叶邦银
碳排放的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重要议题,碳审计在碳排放的治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碳排放的现状需要碳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碳审计专业人才有助于推动碳审计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助于驱动创新。新时期,我国急需碳审计专业人才,因此,高校要塑造绿色低碳理念、建立高水平碳审计教师团队、提升教学资源建设力度、构建碳审计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强化碳信息掌控能力、提高云审计应用技能、加强国际碳审计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做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工作。
碳审计指在定义的空间和时间边界内进行碳足迹计算的过程,它是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授权或其他有关机构委托,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标准,遵循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低碳生产经营、资源利用、财务信息、职责履行等活动进行的特殊管理。碳审计的目标是通过进行碳审计,促进低碳政策的落实和改善,更积极地开展关于低碳经济的活动,进而保障低碳经济能够健康地发展,同时减缓气候的变化,使可持续发展政策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碳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一个分支,其主体形式是内含于普通审计主体框架中的,展望未来的碳交易市场,碳审计主体主要可以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碳审计具有强制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强制性是指碳审计单纯地依赖社会和企业自觉的行为是不能有效地实施碳审计,基于此,碳审计需依靠政府推动实施,碳审计的模式是以政府审计为主导地位,逐渐向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过渡;针对性是指碳审计不具备传统审计多元复合的目标,碳审计主要是针对碳排放管理活动及成果进行审计,如燃气、电力制造、交通运输、建筑等碳源企业。碳审计的步骤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取证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后续审计阶段。碳审计的四大审计职能是独立鉴证、评价、责任追究和服务,独立鉴证是指碳审计机构单独审核碳排放的信息、碳排放制度、碳排放的行为等,从而汇集成审计结论;评价是指对碳排放经营管理责任进行状况实施评价;责任追究是指对碳排放制度缺陷、碳排放违规行为、碳排放虚假信息的责任人实施处罚;服务是指碳审计机构提出建议,帮助审计客体和相关部门进行问题整改。碳审计的推进研究是实现绿色GDP的迫切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国际形势的必然要求。因此,全面开展碳审计,必须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碳审计专业人才,有效推进我国低碳经济规范有序的健康发展。
1.有助于推动碳审计专业化发展。当前,我国的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主要依靠先前经验的积累,运用的技术、方法局限于传统审计方法,尽管能满足传统审计模式的基本要求,但绝大多数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碳排放的专业知识、管理方法、应用技术、投资效益等了解较少,这会导致审计证据精准度降低。而碳审计涉及内容较广泛,不但涉及法律、政策、经济,还涉及大量的生态环境、低碳产业和技术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不仅涉及碳排放数据的取样与分析、清洁能源贡献率、低碳技术的应用等低碳绩效指标,还涉及碳资产净利润率指标体系、固碳、鉴证以及碳账户等相关知识。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碳审计人才队伍,具备碳计量、碳统计、财务分析、低碳生产、能源利用等专业技能,充分发挥碳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力,有助于推进碳审计专业化发展。
2.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日趋融合、经济合作的日趋深化,世界各国的可持续互惠合作同样也会给中国带来收益,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提高我国审计人员的行业执业能力,使审计人员能够适应国际竞争下的碳排放大环境,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碳审计专业人才,已成为审计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培养碳审计人员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使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地开展国际审计业务。中国肩负着可持续发展的大国使命,需要专业的碳审计人才来应对国内环境,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
3.有助于驱动创新。面对新时期的碳审计工作,审计专业人才新的工作思路、方式和方法,有助于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和实施驱动创新。(1)驱动观念创新。当前,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大中型企业自觉披露碳信息的观念意识淡薄。而审计人员在碳审计的过程中坚持客观分析、仔细甄别,推动相关国家政策落实,有效发挥资金效益,提升社会公众和企业的低碳意识观念。(2)驱动模式创新。碳审计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生事物,就能源消耗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审计,这驱动碳审计专业人员对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工作策略和工作程序进行创新。(3)驱动技术方法创新。审计工作人员大多使用传统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而传统审计方法适用于资源环境的审计取证,面对碳审计的特殊性,传统审计方法对于审计分析方面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审计人员要创造新的技术方法,提升碳审计效率。
碳审计通过审计监督,有效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展碳审计,必须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碳审计专业人才。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对构建新时期碳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如下的建议和设想:
1.塑造绿色低碳理念。高校要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中,增强大学生自身环保意识,使其认识绿色低碳的重要性,提升大学生的环保素养。同时,要引导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绿色消费观念,绿色出行,使低碳绿色环保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此外,要加大低碳宣传力度,积极有效开展大学生绿色低碳教育和低碳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组织及志愿者团队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向社会传达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内涵、方法和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另外,要拓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关注人类共同关心的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
2.建立高水平碳审计教师团队。高校要加强碳审计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碳审计师资培训,充分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聘请碳审计专家和环保专家进行专业指导,通过培训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建立碳审计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制定教师考核标准、考核原则和考核程序,科学、客观、真实地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能力和教学成绩,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制定奖励和惩罚实施方案,对于考核优秀的教师予与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要采取一定惩罚措施,教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升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自豪感。对碳审计教师进行考核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其核心是对碳审计教师的专业素质、工作情况以及专业技能进行评价,以提高碳审计工作专业化高效发展。要构建规模合理、梯次配置的碳审计师资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建设力度。碳审计是一门交叉性学科,碳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财经、法律、金融的专业知识,还须掌握环境、生态、地理、化学、物理、机械、工程等其他自然科学知识,这需提早进行谋划、培养和人才储备。因此,高校要在会计、审计、金融、财政等相关专业中设立碳审计专业方向,为全面开展碳审计工作培养专业审计人才。高校在设置碳审计专业时,需融入环境学、社会学、生态学、统计学、工程学、审计学和会计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支持,培养新时期高层次、创新型的碳审计专业人才。加强碳审计领域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方式可以选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以及讨论法等。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大量的理论性、典型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国内外审计案例,使学生有效理解审计理论中的抽象概念,提升其辩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外,要依据碳审计工作对人才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的需求,分领域协同建立知识图谱、电子课件、教学视频、习题试题、实训项目等,构建优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4.构建碳审计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碳审计作为审计的全新门类,其涉及的行业和部门相对较多,要求审计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高校要与国内能源、建筑、交通等行业深化产学合作,对学生进行碳审计技能方面的实战训练。使学生在了解碳排放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掌握碳排放的审计内容、程序和方法,具备扎实的业务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提升碳审计人才的专业素养。同时,高校要聘请统计、环境工程、环境保护、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知名专家和资深学者讲解碳排放的具体政策以及评价指标等,并邀请已开展碳审计国家或地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碳审计人员讲授碳审计相关经验。此外,建立与国内高校的深度合作机制,使审计人才掌握检测、统计、分析的标准与方法,能够依托企业能源投入产出相关数据统计出各项能耗指标,分析企业在碳排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校企合作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具备扎实碳审计功底的高质量碳审计专业人才,为碳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另外,要组建碳审计产教融合发展联盟,高校和企业根据各自的特色,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组建行业或区域校企联盟,实现标准共用、技术共享和人员互通。
5.强化碳信息掌控能力。当前,我国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碳交易迅猛发展,但仅有低碳试点城市对CDM碳交易有相关了解,许多碳审计人员对企业低碳发展的要求、CO2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工业企业CO2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直接CO2排放气体的计算方法等缺少相关了解。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对于碳信息的控制能力,掌握碳审计文件、报告、法规和标准,有效把握碳信息披露的关键信息和重要要素,如2004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制定的《温室气体协议书: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200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14064-1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标准,以及2008年英国标准协会发布的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等。
6.提高云审计应用技能。传统的审计方法可归为七大类:“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面对资源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后续又提出“机会成本法、资产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恢复费用法、保护费用法、调查评价法、决策和风险法”。当前,碳审计在我国主要是对企业碳排放相关信息、节能减排项目、碳专项资金等进行审计,审计的方法大多采取比较传统的审计方法,对于碳实务的审计相对较少,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可有效促进碳审计的全覆盖,并提升碳审计的效率。而云审计伴随着云计算的产生也迅速发展起来,要充分借助碳数据云平台,推动碳审计的高效发展。在云审计过程中,要收集各项资料,采集、生成各种数据,分类存储在同一个资源平台上。这样可随时查阅审计组收集的各项数据和资料,及时了解审计任务进展情况,并根据实际进行审计重点和人员调整,实现信息和资料的实时共享。高校要培养学生利用碳数据云平台,针对大量的碳排放数据在云端进行专业地处理,将碳审计资源在云端实现协同,推进审计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对碳排放制度的整体有效性、碳绩效水平等进行有效评价,同时形成碳审计报告,提升碳审计的质量和审计效率。
7.加强国际碳审计的交流与合作。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交流与发展,其深度和广度愈发增强,对环境的潜伏性影响也不断加深,许多环境问题不能仅靠一国之力就能解决。国际生态环境是全球整体性问题,它具有全方位、全因子等特点,一个国家的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国际生态环境的特点使得各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合作成为必然,这给各国碳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构建我国和其他国家碳审计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将碳审计的理念与研究方法的成本降低,可减少碳审计实践过程中的重复性和盲目性,推进国际碳审计体系更加统一、高效,提升碳审计人才的国际合作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基于此,高校要开展碳审计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要建立碳审计领域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的联合培养机制,深化碳审计的创新合作,培养碳审计专业人才。另外,高校要引进海外碳审计高层次人才,聘请海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碳经济与政策研究、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优质高端人才,以及海外碳审计的专家和学者,汇集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到碳审计学科建设中来。加快高校碳审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进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能力。
8.做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工作。要做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工作。要加强与部门、企业及社会机构的合作,协同研发碳审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训项目,构建高质量碳审计继续教育课程,积极探索在线化和国际化课程,对审计人才进行知识更新、补充、专业拓展,进一步完善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审计人才了解碳交易的主要环节、关键要素、基本策略、原理机制、交易手段,以及碳交易带来的风险、机遇与挑战,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的资源,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习者对碳审计领域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需求,提高审计人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创造力,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加强企业和社会机构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高校自身学科专业优势,进行多层次、分阶段的领导干部专题培训,使其明确碳审计工作的政策要点,加强领导干部对碳审计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升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对碳审计人才也会有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对于碳审计人才的培养策略、体系、方式、方法等都要及时更新、调整和改变,使审计监督在助力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