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根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2022年11月,南京农业大学将迎来120周年校庆。巍巍学府,厚泽流芳。120年来,南农人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创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四年制农业本科教育,最早开展了农科研究生教育,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先后培养造就了包括60多位院士在内的30余万名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深刻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强调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嘱托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应当看到,每所大学有每所大学的优势特色,每所大学也有每所大学的重点任务。大学应当科学定位、特色办学,承担好不同的使命任务[1]。对于农业高校,需要立足服务“三农”事业的使命,结合优势、瞄准目标,更好地围绕“知农爱农”的要求开展思政教育,围绕“强农兴农”的责任立德树人,加快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让党的领导贯穿在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是立足“两个百年”把握“两个大局”立德树人的根本前提[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前提还是要从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上下功夫,首先就是要以党的建设抓实抓牢理想信念教育。
一是以政治建设“定向”。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方向性。讲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课,必须突出党的领导,必须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党建思政体系,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依靠党的政治建设,全方位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和坚定正确政治信仰。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专门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在出台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实施方案》《加强美育工作实施意见》《加强耕读教育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把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全校工作的基础位置,以党的领导保障育人实效。
二是以组织建设“赋能”。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高全校立德树人政治站位,筑牢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注重发挥二级学院党委所在的不同学科优势,促进大学生树立投身专业领域建设的使命担当,夯实立德树人的基本盘。注重发挥全校党支部各具学科特色、专业特色的引领作用,形成覆盖学生、号召学生、带领学生奋斗前行的战斗堡垒,涵养铸魂育人的“根系”。南京农业大学凝练农业与生命科学教育特点,以DNA“双螺旋”模式构建党建与业务双促双融机制,打造标杆院系、培育样板支部,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全体校领导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与学生直接谈心交朋友。“双螺旋”式的组织与教育形式,成为覆盖每一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坚力量。
三是以思想建设“守心”。充分用好分布在广大农业农村中的红色资源,让学生通过红色主题教育,传承基因赓续血脉,激发成长信仰伟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党史,感悟汲取百年党史经验,汇聚奋进力量。广泛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强国有我”的理想抱负。党史学习教育中,南京农业大学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大批学生走进南京周边及苏南红色基地,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雨花英烈精神”的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大学生们举行“打卡红色地标”活动,并以沉浸式表演的形式“实景”再现英烈故事,展现了青年一代的信仰和担当。
讲好理想信念课,就是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把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为青年学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吸引力较弱,学生志愿报考涉农专业的意愿不强,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招不来”“留不住”“呆不久”等系列问题[3]。农业农村现代化靠科技、靠人才,国家“三农”事业必须后继有人。加快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需要涉农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农”的情怀。
一是赋予农业特色,提升课程思政内涵。让学生对“三农”知之深、爱之切,愿意投身国家“三农”事业,就是农业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成功。要深度挖掘学科专业中浓厚的农业情怀,深度挖掘中华农业文明的丰富内涵,深度挖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的现实需求,将其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形成农业高校课程思政生动教案。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着力打造“农味思政”系列课程,把稻、麦、大豆等农业农耕元素充分用活,建设农业特色课程思政的示范项目,实现课程思政百花齐放,在所有专业全覆盖。课程思政示范课“尊稻”,由水稻专家向学生讲述稻米的生产演变过程,深入传递“大国三农”情怀,在餐桌前让学生深刻感悟稻香里的中华农耕文化;课程思政示范课“尚茶”,由茶学专家带领学生采茶、制茶、品茶,讲述中华文化和人生哲理,厚植文化自信,深受学生喜爱,也让外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赞叹不已。
二是改进理论课堂,焕发思政课程活力。在理论的课堂,老师花心思,课程有滋味,学生才能有触动。首先是教师状态至关重要,要善用集体备课会、“说课”等形式,集众智、聚合力整体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讲课水平,充分结合农业学科优势,打磨各具特色的“思政金课”,促进教师把“理论文章”讲实在、讲生动、讲到学生心田。其次是教学形式至关重要,人的思想“空间”是宏大的,思政课堂不能局限在“看黑板”“背课文”,而要延伸到经济社会、农业农村的广阔天地,以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学以致用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南京农业大学在思政课上不断探索生动形式,思政课堂上师生编演的原创话剧《红船》,不但在校园里演出,而且演进了江苏各地的中学校园,更是演到了“红船圣地”浙江嘉兴;由思政课教师原创的党旗题材话剧《党旗飘扬》,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上演,除了全校学生观看学习,还受邀在江苏大剧院演出,辐射南京市民。思政课有了这些形式的补充,理论课堂就更加鲜活起来。
三是传承大学文化,激活接续奋斗力量。农业高校往往都蕴含着大地与大学的“史诗”。要讲好“大学故事”,把学校办学历程融入国家民族振兴的时代背景中呈现,以大学作为、大学贡献凝练奋进基因;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把学校一代代名家大师的奉献担当和理想追求挖掘好、宣传好,引导师生扎根大地、勇攀高峰;要用好“大学校训”,以校训、校歌等为载体,打造具有本校情感的精神体系,形成汇聚大学力量的精神源泉。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在党委书记讲党课、书记校长讲开学第一课等环节,向学生讲述校史中的“飞越驼峰航线发明青霉素”“抗战时的动物西迁”“北大荒七君子守边疆建粮仓”等动人事迹,宣传一代代南农人对农业命脉世纪坚守的奋斗故事,引发青年学生思考“使命之问”“力量之问”“未来之问”,号召学生以奋斗给出“青春答卷”,引导学生勇担使命、立志兴农报国。
讲好农味思政课,就是要回答好 “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让思政教育有特色、有情怀,让学生有启发、有向往。
有调查研究显示,涉农专业学生绝大多数希望毕业后在城市就业,认为在基层工作的职业前景、收入预期等方面与个人期望存在差距[4]。当前,农科学生存在不小的“离农”倾向,毕业生到农业农村基层就业热情不高、能力不够、对口不上的矛盾交织并存。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迈进,党和政府对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社会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充满期待。引导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在农业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是我们农业大学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是走进田间地头办教育。要让学生在大地上“知农”,知农事、识五谷、话农桑,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要让学生在耕读中“爱农”,感悟农耕文化,参与劳作实践,了解农村、贴近农民;要让学生走到一线“为农”,从农业农村最前线找课题、做研究、长才干、出成果。南京农业大学设立了“耕读公共课”和“大学生劳动周”,在凤阳小岗村、南京国家农高区等地建设了一批耕读教育基地,把50余个教学科研基地和200余个研究生工作站搭建在乡村沃野和农业生产一线,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堂搬进山水林田湖草。为组织师生攻关种源“卡脖子”关键技术,南京农业大学还参与建设了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设立南京农业大学海南研究院,每年有一批本科生研究生来到三亚、走进南繁基地学习研究。
二是聚焦乡村振兴练本领。要围绕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组织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行动,敢于打破“重分数轻能力”的惯性思维,敢于让农林教育走出“书本”走下“黑板”,敢于让学生“上山下地”动手劳动,培育学生服务“三农”的“真本事”和“真感情”。南京农业大学构建了“创新实验—成果对接—双创竞赛—实践孵化”四位一体的双创体系,学生100%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每年逾5000名在校生赴全国各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一批学生服务“三农”的实践创新成果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舞台脱颖而出。
三是面向农业农村送人才。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与高质量涉农人才供给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涉农高校应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大力培养知农爱农、能够支撑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5]。农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三农”、面向“三农”,最终还要服务“三农”。我们欣喜地看到,南京农业大学的一批批毕业生,踊跃投身国家农业农村建设主战场。每年大批农科学子毕业后从事农业行业工作,近十年来累计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奔赴西部地区、苏北地区服务农村。2009届本科毕业生小索顿,毕业后放弃安稳舒适的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在青藏高原生产青稞产品,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2021届硕士毕业生郑冰清,毕业后在家乡江阴创业,推动当地渔业生产升级,投身“长江大保护”,入选了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获得2022年“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摘得了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冠军。一批批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围绕农业农村领域就业创业,扎根农业农村基层接力奋斗,成为支撑中国“三农”事业的一支可靠生力军。
讲好田野耕读课,就是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引领学生扎根大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让青年一代的美好年华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事业中闪光。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南农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应时立命、耕耘沃土,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奋力前行。面向未来,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汇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奋力书写好高等农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