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巨子朱嶟

2022-04-06 11:22李国庆
云南档案 2022年5期
关键词:鸦片道光

■ 李国庆

作者单位:昆明市盘龙区融媒体中心(退休干部)

云南地处边疆,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知识分子通过科考进入仕途极为不易,能跻身中枢机构位极人臣更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云南人在中央朝廷官职最显赫的当数明代的杨一清,他曾任明正德、嘉靖朝的内阁首辅;其次则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通海人朱嶟。

学界精英 仕途畅通

朱嶟(1791—1863),云南通海人,满族,字仰山,号木堂,清朝重臣。

朱嶟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但幸运的是,他家祖上数代都是读书人。朱嶟的曾祖父、祖父都曾考中秀才,当过乡村私塾教师;他的父亲更胜一筹,以秀才身份入选优贡,贡入京师国子监,享受知县待遇。

在书香门第中长大,从小自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日后求学出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嶟天资聪颖,智力超群。5 岁那年,入私塾发蒙,谁知他的老师(祖父)还没开讲,他就出了一道难题:“为什么月亮总是在晚上亮?太阳总是在白天亮?”祖父支吾了半天,怎么也答不上来。小小年纪居然难倒了饱读诗书的宿儒,乡亲们无不惊诧,把他称为神童。

朱嶟读书时特别专注认真,该背的书、该做的功课总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不偷工减料。十岁上下便读完《四书》《五经》,还能背诵大量经典名著和诗文。他的科举考试十分顺利,十五六岁便考中秀才,十八岁那年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二十八岁的朱嶟进京应试,一举考中进士,同年授翰林院编修,真乃瑶林琼树,腾蛟起凤,亲友乡邻莫不引以为荣。

朱嶟忧国奉公,臣心如水,朝乾夕惕,政声卓著,因此颇得皇上器重信任,青云直上,官运亨通。嘉庆、道光两朝分别委以重任,至道光时先任礼部侍郎,旋又升户部尚书,后转任礼部、工部、吏部尚书,累迁太和殿军机处行走,最后升至内阁大学士。

力主禁烟 忠心报国

十九世纪中期,英帝国主义以武力恫吓清政府妥协,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黎民百姓深受鸦片毒害。

道光十六年(1836)年九月,朱嶟作为钦差,先后前往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视察,他发现鸦片不仅在沿海各省泛滥成灾,而且以惊人的速度向内地蔓延,并且已经危及京师。

他当即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申严例禁以彰国法而除民害折》,列举了鸦片的种种危害,以鲜明的态度主张严禁鸦片。

朱嶟认为:鸦片流毒,防财害小,残民害大。民者国之本,财者民所出;民贫尚可变富,民弱无可救药。他还痛心疾首地指出:更可怕的是,鸦片已经对军营造成严重腐蚀,长此以往,军队将不成其为军队,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提前预见了两年后林则徐所报告的“中原已无可以御敌之兵”的严重恶果。

他在奏折中大声疾呼:“中华若不尽早根除鸦片之祸,国人危矣;国人既危,中华更危矣!”

朱嶟主张,应吸取印尼人民鸦片毒害丧失战斗力,最后被吞灭的惨痛教训;他向朝廷建议加强海防,整军备战,严惩入侵之敌。可惜当时的统治者得过且过,敷衍塞责。4 年后英帝国主义的舰队长驱直入,清政府不得不卑躬屈膝,俯首称臣。

当时,朝中却有大臣主张“弛禁”,认为可以借机收税,充盈国库;朱嶟与时任鸿胪寺卿的黄爵滋同为朝中最早力主抵制鸦片进入中国的“禁烟派”。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双方就“禁烟”问题当庭展开辩论。朱嶟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提出了“详内而略外,先治己而后治人”的禁烟策略,主张治标先治本,首先重治吸食者,以堵塞贩烟者的销售渠道,方能事半功倍,收到奇效。道光皇帝为其所动,采纳了他的主张。

清末岭南著名诗人、藏书家、书法家,曾任云南粮储道、按察使的谭宗浚在其论述中国海洋文化的著作《览海篇》中记述了有关史实:“鸦片入中国,清乾隆时期岁仅数百箱,在道光中期则设趸船突增至二万余箱。道光十六年(1836),太常寺卿许乃济请弛禁烟,许照药材纳税。于是,内阁学士朱嶟、鸿胪寺卿黄爵滋、给事中许球交章力言其有伤政体,请申明厉禁,以荐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

林则徐奔赴广东禁烟,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在短时间内取得有效成果,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大快人心;而朱嶟、黄爵滋等人则在朝中为其呼应,遥相声援,共同为禁烟事业作出了贡献。

朱嶟作为禁烟运动的先驱,其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远见卓识将永载史册。

秉公执法 不徇私情

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于英帝国主义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加之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清政府的禁烟运动宣告失败。朱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山东学政。但道光皇帝心中明白,朱嶟是难得的忠臣和人才,第二年便恢复其原有级别,重新任命其为工部尚书钦理治理黄河御史。

朱嶟在朝廷身居要职,颇重乡情,因此与一拨云南籍的门生故吏如何桂珍、何桂清、窦垿等甚为亲善,时相往来。特别是何桂清,早年即称朱为恩师,行叩拜大礼。

何桂清(1816—1862),字丛山,号根云,昆明人,道光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江苏学政、礼部与吏部侍郎等职。1854 年任浙江巡抚。1855 年,调兵在浙西、皖南抗击太平军,并攻下皖南徽州(今歙县)、休宁、石城(今广阳)。次年,又攻下太平(治今仙源)、祁门、宁国等地。1857 年夏,擢升两江总督,驻常州。1860 年5 月,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时逃出常州。后托词借洋兵助剿而逃循上海。于清同治元年(1862)被押解上京,交吏部案审。

朝廷钦命朱嶟督理何案。让朱嶟深感痛心的是,在何荣升两江总督时,他就曾告诫他应“忠于职守,效忠国家”,必要时不惜肝脑涂地,以身殉节。但何桂清迫于形势作出错误选择,以致被政敌抓住把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何桂清案发以后,何的亲友多次向朱嶟说情,请求朱看在同乡和门生的情谊上,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向朝廷疏通,免何桂清不死。

朱嶟进退维谷,左右为难。如果自己出面斡旋,必然遭到朝中对立面攻击,弄不好会落个“包庇私党,图谋不轨”的罪名,以致大难临头,身败名裂;如果据实判决,桂清脑袋难保,自己也要被同乡和桂清亲友斥骂,背上“六亲不认”的骂名。

在此关键时刻,朱嶟毅然决定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判处何桂清死刑,“斩立决”。

让朱嶟没想到的是,此时已垂帘听政的西太后(慈禧)从中插了一手。为了在百官中树立自己的威信,杀鸡儆猴,她授意加重何桂清的罪名,并把砍头改为“腰斩”,一时朝野震惊,舆论大哗。朱嶟不得不代为慈禧受过,背上“冷酷”“凶残”等骂名。他冤屈难伸,百口莫辨,不久便卧床不起,郁郁而终。

得知桂清被“腰斩”真相,朝廷上下对朱嶟突然弃世深感惋惜,称赞他“品端学萃”“克尽厥职”。

朱嶟是四朝元老,先后历任五部尚书,一生恭谨勤勉,功勋卓著。慈禧太后为掩人耳目,故意大作表面文章,为世人树立榜样。她以皇帝名义,敕令礼部将朱嶟安葬于遵化皇陵之地,又亲自出面,为朱嶟主持厚葬大礼,谥朱嶟为“朱文端公”,钦命云贵总督为其在家乡通海树立“皇清敕封忠信朱文端公嶟故里碑”“皇清敕封忠信朱文端公嶟神道碑”;她还亲自下懿旨加封已故的朱嶟之母为“一品诰命夫人”,下圣旨敕封朱嶟夫人为“一品诰命夫人”,恩敕朱嶟之子四品顶戴,由礼部调国库白银五千两送往朱嶟府第,以为悯恤,可谓倍及哀荣。

文章高手 书法大家

朱嶟宦海沉浮四十余年,同时他又是一个文化大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文章和书法都有很高的造诣。据说他写过一本《政要十疏议》,其中对于经世治民提出不少真知灼见,惜早已失传。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因老母染病,朱嶟得准告假回乡探视。亲朋故旧闻讯,纷纷前来探望,轮番邀请设宴款待朱嶟。席间饮酒赋诗,应酬作答,朱嶟兴之所至,挥毫泼墨,留下诸多对联、条幅、条屏,乡人制成匾额予以保存,有的流传至今。据行家评论,他的书法端厚凝重,清劲隽秀,有欧柳之功力,兼苏米之体态;行草有赵松雪、董香光的流美娴和,达意畅神,实为大家风范。

猜你喜欢
鸦片道光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一道光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毒品极其昂贵,为何晚清穷人也抽得起鸦片
基于“鸦片泛滥”的史学阅读及教学价值追寻*——以《鸦片利益链条上的中国人》的探究为例
极光——不只是极美的一道光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
白成一道光